【預購】文訊(9月號/2023)(第455期)

【預購】文訊(9月號/2023)(第455期)

Regular price $20.00
/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Only 0 items in stock!

本期重點

  多數屏東人都有個向北的青春夢想,返家或離家都是從一條溪開始。記得以前搭火車回家的時候,我們通常是在火車經過高屏溪、哐啷哐啷地駛過高屏舊鐵橋的時候,便會開始挪動位置、整理行李,好像從火車越過高屏溪的那一刻起,家就開始了。

  在那個鐵路電氣化尚未進入屏東的年代,如果要搭火車到屏東,必須在高雄站換車,當年的深夜班次少,往往一等就三、四十分鐘,過年過節,當大家都離去時,高雄站裡總還有一個月台站滿了提著行李的屏東人,彷彿我們要返回另一個國度。

  現在南北的距離已拉近許多,車過高屏溪反而像是一個前往屏東的儀式,大家還是會在這一刻開始整裝、深呼吸,車上的廣播會在此刻放送「屏東到了」,接著大武群山還會在橋的那一端大開展,氣勢凜凜地宣告,屏東來了。

  這幾年屏東出現了不少新風景,總圖書館、縣民公園、屏菸1936文化基地、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等,外地人都說屏東變了,但那個溫潤質樸的屏東並沒有變,一如畫家鄭開翔於本期雜誌開門頁的畫作,不論清晨黃昏,在屏東人的日常裡,始終會有北大武山靜靜相伴,離家再遠,都不會影響我們對風箏這一端的眷戀,這裡依然是色彩流動的南方、依然是人文與地景交織的豐美之地,如此熱帶,如此南方。

  很多北部的朋友常會以為屏東就是墾丁,其實那僅是一部分的屏東而已,本期專題希望以各種對屏東的記憶,包括山海的、客家的、原鄉的、影像的、文學的、古道的、飲食的,觀光的,匯聚成屬於島南屏東的完整樣貌。

編輯室報告

【走在大街的女子】

  號稱「到哪都像觀光客」的我,與「以都會女子形象示人」的某友,是在臺北認識的。某天他拿鳳梨果乾請我,說是親戚家的產品,我一看包裝,赫然發現地址前半段與外婆家一模一樣—他的父系來自客家庄,我的母系來自福佬村,自此我們都向人戲稱「阮keh-piah庄--ê。」我們的相認之依據除了石獅公、鹹湯圓和吃到吐的鳳梨,還有去鄰近的三地門排灣部落玩的兒時印象。

  以上種種,足證屏東的族群繁多、物產豐饒;而外婆家的村落其實更是平埔族世居地,且除了鳳梨,蓮霧、棗子也是完全不怕吃只怕你吃不完的海量。

  《文訊》1991年底以「臺灣各縣市藝文環境調查」巡迴全臺,一個月走訪一縣市,首站即是屏東。三十年後「文學島行ㄏㄤˊ」,我們依然以屏東作為起始地。屏東有山有海有城有鄉,還「超級南」,但我們覺得東臨太平洋、西臨臺灣海峽、南臨巴士海峽的屏東,「三海交會」還是它獨步全臺的特色。(老實說我不久前才意識到這件事,畢竟外公外婆到我媽這輩,一直自豪的是傍山靠山吃山的生活哲學,更不要說觀光客最熟的墾丁,那可是距離我們兩小時車程的地方!)感謝翁禎霞擔下「三海交會的傳奇:屏東」客座主編重任,她所經營的永勝5號書店是屏東文藝愛好者、創作者的星聚點,這次她號召各路好朋友,以美好的筆調,從不同領域寫屏東。更親自採訪屏東縣政府傳播暨國際事務處處長鄞鳳蘭、文化處處長吳明榮,細數屏東這幾年來的改變。

  串起記憶的包括:楊翠在本期「談文論藝」專欄寫到楊逵文學館因緣—我想起中學時代回外婆家的誘因,還包括去新化玩。我們會特地路行東北,往新化方向去,先到老街附近新成立的楊逵文學紀念館,再買齊瓜瓜園的地瓜酥,接著上國道三號往南走。翁禎霞說以前屏東人坐火車,過高屏溪舊鐵橋的時候,家就開始了。同是高屏溪,我認的是更北的斜張橋,橘紅色的鋼索擎起60層樓高的橋塔,在橋上可以看得很遠很遠。那是外婆家的記憶裡,繞不開的風景。

  外婆家位屬屏東最北,隔著高屏溪上游的荖濃溪,與美濃對望。那也是本期「資深作家」吳錦發的原鄉。文中一幀照片,記錄與文友曾貴海推動綠色運動的狂熱年代,曾貴海屏東佳冬出身,在高雄展開行醫與社運之路;吳錦發高雄美濃出生,曾任屏東文化處處長,開展文人政事。如此這般,高屏相輔也相依,屏東人的親友裡,幾乎都找得到一絲半毫的「高雄經驗」。(文學史上的名例,還有我們隔壁隔壁庄的鍾理和。)

  人的流動如水,奔流到海也許不再復回。歌詞裡唱「走在大街的女子/是不是都有一些些心事」,都會女子看似腳不沾地,那是因為沒人問客從何處來。交友軟體上令人翻白眼的「我有酒,你有故事嗎?」come on,走在大街的女子,不但自備酒,還有很多(不一定想講給你聽的)故事。

內容簡介

◎每期以「專題企畫」方式探討不同階段、面向的文學發展與趨向,不少議題已觸發許多台灣當代文學工作者繼續鑽研及深化。
◎「草原副刊/青年筆陣」:包含「自由談」「草原小調(短專欄)」等子欄目,納入青年作家們的聲音,讓青春勃發的創意及光彩充分展現。「草原副刊」亦開放投稿。
◎「人物春秋」:我們可以看到終生投身文學的長者們的智慧風華、黃金盛年作家馳騁文壇的心路軌跡、年輕作家的初試啼聲,以及學者致力研究的學思歷程。
 ◎「書的世界」:每月刊出3~5篇文學新書書評,匯整近期文學新作資訊,並邀約出版人書寫工作心情,或製作藏書家或編製過程等主題小輯,反映時代文學脈動與品味。
◎「談文論藝」:追溯文學史或當代藝文現象的重要課題、代表性作品與人物,其他藝術類別與文學的跨度交會地帶。
◎「銀光副刊」:以銀髮族的65歲為界,呈現前輩作家們熟成持重的書寫堅持。 (以下單元不定期刊出)
◎「人文關懷」:邀請著名學者、文化評論家探討當前文化與社會現象。
◎「采風誌」:呈現、探勘各地的藝文環境,以及多元、豐富的藝文活動。
◎「造島運動」:以近年台文中文系所畢業生、研究者們對當代文學環境以及昔往豐富文史資源所做的種種「再轉化」的激活努力為主軸,呈現突破傳統知識構築與推廣體系的殊異風景。
◎「推浪者們」:專訪戮力提升文學教育與養成想像力的團體或機構。
◎「田野通信」:非虛構書寫者們(包含社會報導、人類學、歷史、民俗、紀錄片等)的取材記錄,或者累積材料、觀點、感性的工作過程,或者取材期間亦值得記述的軼事。
◎「遠方」:離開島嶼的人,他鄉作故鄉的人,以台灣作為第二故鄉的人,時空遙隔之際,他們如何將日常生活轉化為文學書寫?或者,他們如讓使文學融入異域的日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