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昕採訪報導〈島國出版業新獨立時代〉(節錄),見《聯合早報》(新加坡)副刊〈早報周刊〉,2021年9月26日。

本文為節錄內容。

完整內容,請參閱早報網:https://bit.ly/3isUbdv

  冠病疫情衝擊經濟,連續兩年沒有實體書展,本地華文出版業與書市受到不小衝擊,但獨立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卻在這時候登場,並開設書店海風書屋。經營出版社的四名年輕人是從獨立雜誌《WhyNot 不為什麼》起家,如今成立出版社,展現了魄力和野心。

  從獨立雜誌到獨立出版社,這「獨立」到底意味著什麼?

  除了新文潮出版社,《聯合早報》也採訪了本地作家葉孝忠、黃凱德、思想論壇南島成員劉存全以及獨立小志Per Se三人團隊,聽他們闡述獨立出版之意義(或無意義),看看他們對紙本出版品是如何迷戀,怎麼付諸行動。受訪者重視內容成品獨立之精神,並以財政獨立確保出版主張。

新文潮 出版有多種可能

  新文潮從文學社到出版社到最近開設書店,一路走來,讓人看見年輕人的韌性與無限可能。

  海風書屋本月初試營運,今年底正式開業,四名年輕文創人在丹戎加東(丹戎加東路366A號)掀起閱讀新風,他們是汪來昇(34歲)、潘景鵬(36歲)、陳文慧(30歲)與洪均榮(30歲)。


(新文潮出版社成員(左起)潘景鵬、汪來昇、洪均榮與陳文慧最近也開設了海風書屋。)

  其實,書店是副產品,他們真正投入的是出版社,去年註冊公司,今年已經出版了洪均榮詩集《病例》、黃文傑詩集《短舌》、周昭亮詩集《萬有醫始》以及張國強小說集《遇見穿牆的女孩》。李俊賢文集《教學不易,請溫柔以對》與蔡欣洵散文集《有時,我們遠行》也即將出版。

  2012年新文潮出版獨立雜誌《WhyNot 不為什麼》為本地華文文學刊物增添活力。刊物至2018年完結,共推出七期。之後他們策劃並推出兩本《一首詩的時間》(線上寫詩活動的集結)與新華詩選《不可預期——詩精五十首》,慢慢落實他們的出版事業版圖。

  今年四人辭去工作全心投入出版,希望趁彼此生活還沒有太大負擔的時候實現出版理想。

新文潮出版社今年的第一波出版品:(左起)黄文杰《短舌》、周昭亮《万有医始》、张国强《遇见穿墙的女孩》与洪均荣《病例》。

放眼國際中文閱讀市場

  國家藝術理事會每年的出版撥款是本地出版業的重要經濟支柱,不過對新文潮出版社來說,出版社要財務健康,每個月必須至少出版兩本書,而藝理會撥款的申請與審批時間很長,因此他們暫時決定不申請出版基金。

  新文潮出版社也意識到本地市場有限,因此目前出版品以繁體字為主,印刷交由台灣廠商承印,並協助發行至台灣與香港各大書店,擴大通路。台灣《聯合文學》的書評別冊最近就發現了張國強的《遇見穿牆的女孩》,邀請作家陳濟舟與Masayo鬥書評,介紹這本小說集。

  汪來昇說:我們註冊出版公司,很確定要把書發到國外,我們對中港台市場感興趣,也沒忘了歐美的華人社區。新加坡已經有龍頭老大了,他們做得很成功,如果我們複製,不一定能達到效果,畫虎不成反類犬。

  他們也不排斥電子書,甚至希望能拓展版權的可能性。汪來昇舉例,出版社可以跟商家合作,結合商品與作家的文字內容。他們參考了台灣的出版業後也意識到著作改編成影視的版權也必須好好保護,希望能為合作的作家提供更完善的版權合約。

  出版社並不止於書一種產品,還有很多可能。

  2019年他們到台灣向寶瓶、聯合文學、印刻、麥田等出版社取經,寶瓶出版社社長朱亞君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汪來昇說:她告訴我們,就是要把東西做大,出版業就是媒體,出版了就要給人知道,沒有辦法含蓄,要拿出出版人的自信,要有活力。

  有時不難發現本地出書有種傾向,彷彿是在印名片或做紀念品,從來沒有意識到出版物是商品,它需要專業的包裝跟行銷。

  每個月至少兩本書,編輯部必須主動策劃一些書籍,與本地作家、藝術家合作,汪來昇希望以後逛書店可以看到書架上滿滿的自家出版社各類圖書。

推出更多主動編輯的作品

  洪均榮、陳文慧與汪來昇都是中文系背景,唯潘景鵬是商科畢業。

  相信不少人批評過中文系畢業生不懂理財、理想主義,為什麼一個學商的要陪他們一起瘋?潘景鵬說:我覺得很精彩,終於在文藝圈看見這種瘋子,要搞出版社,還當真來做。我覺得既然你們這麼投入,那我就助你們一臂之力,一點也不覺得委屈。

  新文潮出版社不打算把自己局限在文學出版,他們認為新加坡華文出版業還有很多可能,可以推出更多主動編輯的作品。

  談到各自的理想書籍,洪均榮說,希望能做一本性別概念的書,探討本地的性別概念演變。陳文慧則希望可以編一本類似新加坡文學地圖的書,結合地方歷史、文學和插畫,甚至可以用圖鑑的形式介紹,在視覺上沖擊讀者。

  潘景鵬嚮往的是勵誌類或破除固定思維的書籍。他舉例說,出版業在本地的不普及,已經到了當他到銀行辦事時,對方根本對出版業毫無概念,合作事倍功半的地步。

  汪來昇則出人意表,他想出版古書,高級的仿古佛經手捲。

採訪後記

  每次採訪關於本地出版品的題材(包括每年早報書選評審過程),都有種吐槽大會的感覺,但也就是因為對現實有所不滿,所以才會不斷出現獨立出版物吧。

  這次採訪最有趣的是,大家都避開獨立出版的革命面向,而強調個人內在(以及外在經濟)之獨立。

  2012年新文潮文學社《Why Not不為什麼》出版,採訪汪來昇,一名要弒殺眾神的詩人,整份刊物洋溢年少輕狂,一如雜誌名稱所暗示的,對世俗充滿不屑。如今他表示不再追求驚世駭俗,這種蛻變相信也會反映在出版社的出版品上。新成立的新文潮出版社打算以出版品維持,這表示他們需要更多書種,更大的出版量,如果能在草創時期得到足夠的鼓勵,勢必催生更多本地書籍,對一地的文創發展肯定是積極的。

  從他們目前出版的四本書以及出版方針,可以說相當有野心,尤其決定不申請藝理會出版津貼,頗有破釜沉舟的決心。但創業容易守業難。現代消費者喜新厭舊,出版社要長久就只能持續推陳出新。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密不可分,其實會想要獨立,多少跟“自由有關。

  葉孝忠經歷大出版社洗禮,如今通過獨立出版找回初衷,底線就是不讓自己有經濟負擔,要自由,要好玩,這一點讓人嚮往。

  葉孝忠與新文潮對主動編輯策劃的想法不謀而合,Per Se與葉孝忠都談到書的工藝性質,黃凱德追求好看的書,作品的靈與肉完美貼合,劉存全強調知識傳播,把這一切放在一起,我想,就是大家對一本好書的期待吧。

  科技普及,其實獨立出版的門檻已經很低,人人都可嘗試,我也玩過一陣子,最難的是你能付出多少心力,堅持多久。整個過程像是修煉,包括你看到東西賣不出去時,整個房間都是油印味的無力感。可是當你看到黃凱德出書方式簡直是在經營拜物教的時候,又燃起胸中那股慾望,我們何不都把書本或雜誌本當成聖物來崇拜呢?

  在數碼時代,資訊消費注定往數碼化方向發展,印刷品不再承擔大眾傳播的功能,少量、精緻或許才是印刷品的未來,我對獨立出版有很大的期盼。


Please note, comments must be approved before they ar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