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喜閱」直播系列

稍縱即逝 Fleeting Feet◎黃佳毅(第1集)

談話簡介:佳毅將與聽眾分享兩首英文詩,一首中文詩及其翻譯,並探討詩歌的韻律。他希望和大家一起體會詩裡的文字,文字裡的空间,通過朗讀帶來另一種體驗。

嘉賓簡介:黃佳毅(Ng Kah Gay),時代精神書屋(Ethos Books)的編輯,協同一個年輕有活力的團隊,齊創造一個有利於文學、藝術與文化的健全生態。他期待時代精神能成為區域首屈一指的出版發行聚點,讓小說、散文及詩更加普及通行。同時,堅信覓尋志同道合的夥伴,讓所有出版計劃都能應顧及保護環境生態與環保的重要意識。

詩與音樂◎鴻鴻(第2集)

談話簡介:考察美國爵士詩(Jazz Poetry)的源流以及垮掉一代的詩歌,鴻鴻將分享自身及他人與音樂有關的詩,以及從詩出發的音樂即興,並介紹編輯中的《爵士詩選》。(或許也會視情況為讀者演奏一段薩克斯風)

嘉賓簡介:鴻鴻,本名閻鴻亞,台灣著名詩人,劇場及電影編導。曾獲吳三連文藝獎。出版有詩集《樂天島》等八種、散文《阿瓜日記——八〇年代文青記事》、評論《新世紀台灣劇場》、《邁向總體藝術——歌劇革命一世紀》及小說、劇本等多種。擔任過四十餘齣劇場、歌劇、舞蹈之導演。歷任台北詩歌節、圖博文化節、台灣國際人權影展之策展人。現主持黑眼睛文化及黑眼睛跨劇團。

自然與詩◎羅樂敏(第3集)

談話簡介:談詩集《而又彷彿》的創作緣起,香港小島坪洲帶來的生活觸動,以及自然如何影響創作。也會分享其他和自然有關的文學作品。

嘉賓簡介:羅樂敏,香港詩人、編輯,曾任《字花》編輯、現為「水煮魚文化」總監,從事編輯、寫作及文學活動策劃。獲第三屆李聖華現代詩青年獎推薦獎,曾參與新加坡作家節2018。著有詩集《而又彷彿》,入選第13屆香港書獎「新晉作家」獎。

創作與自由 ◎歐筱佩(第4集)

談話簡介:「一無所知,才能自由」。能否想起,上一次不仰賴任何潮流資訊,只憑自己的感官和心去體驗一件產品或創作,是在什麼時候?以法國漫畫家艾堤安•達文多*(Étienne Davodeau)的作品《無知者:漫畫家與釀酒師為彼此啟蒙的故事》(Les Ignorants: Récit d’une initiation croisée),與大家聊聊無知的心得。

嘉賓簡介:歐筱佩,生長于馬來西亞霹靂州。曾獲新加坡金筆奬/新華文學青年詩歌獎/大馬嘉應散文佳作獎 等等。《五月詩刊》第43期編輯,曾參與新加坡作家節2019。文類創作散見於報章與文學雜誌。

注:艾堤安‧達文多漫畫家,當今法國漫畫界的翹楚,創作能量豐沛,作品題材紀實與虛構兼有,而虛構作品也常從真實人事物取材,展現精彩的寫實敘事風格。

「一首詩的時間」(2020)開幕◎洪靖涵、張宇正、鄭澤榆(第5集)

談話簡介:「一首詩的時間」(2020)本年度編委正式亮相,分享本次活動亮點選題方向,並「劇透」一些令人期待和興奮的主題與加分題。同時,也將分享一些幕後策劃的秘辛與對活本年活動的期盼。在繭居少出的2020年裡,「一首詩的時間」似乎「生而逢時」,被賦予某種時代意義了。歡迎協同編委一齊掀開本次活動的序幕,一同喜閱生活。

編委簡介:

1. 洪靖涵,很單純地喜歡文學的一名大學生,在新加坡文學邊緣徘徊。長期被填不完的坑和寫不完的作業淹沒。小說、同人作品、散文、詩集通吃,慢慢在文學作品中摸索和學習。

2. 鄭澤榆,1994年生於馬來西亞,現於新加坡工作。一開始為隱藏情感而寫這種名為「詩」的文體,後來竟成堅持最久的事。也許詩與生活本是種雙生。曾獲新加坡大專文學獎現代詩組首獎。作品散見於各地詩刊報章。

3. 張宇正,90後,來自馬來西亞柔佛州峇株巴轄。工作於新加坡,從事室內設計相關工作。因喜愛各類藝術與創意方式而結緣於詩。日常偶爾寫詩,偶爾畫畫,偶爾和感性的自己抓迷藏。作品散見於各地報章詩刊與網絡詩作平臺。
 

大師與靈感——讀王鼎鈞《靈感》◎王晉恆(第6集)

談話簡介:分享王鼎鈞大師著作《靈感》中收錄的創作心得與技巧,並摘錄王鼎鈞訪問其他藝術界大師的訪談記錄,從而探討文藝創作中,靈感的閃現,攫取,保存和運用。

嘉賓簡介:王晉恆,馬來西亞文學愛好者,熱愛閱讀和書寫,從前相信「文以載道」,現在更傾向於和生活保持「古老的敵意」。曾獲全球青年散文獎和大專文學獎,作品散見於報章及文藝雜誌。

何日菌/君再來:疫情與劇場漫想◎謝燊傑(第7集)

談話簡介:隨想閒聊冠病疫情給劇場帶來什麼樣的思考和衝擊。

嘉賓簡介:謝燊傑,本地華語劇團「九年劇場」聯合創辦人暨藝術總監。劇場導演、演員、寫作人。潛心研究演員訓練這回事,使九年劇場成為本地獨有的,擁有長期訓練演員團隊的劇團。謝曾四度榮獲《海峽時報》生活戲劇獎「最佳導演」,及兩度榮獲「最佳男主角」。他的導演作品常見於各重要藝術節,包括濱海藝術中心華藝節,和新加坡國際藝術節等。2017年,他更獲新加坡國際藝術節委約,將本地文化獎作家英培安的長篇小說《畫室》改編成舞台劇,為藝術節掀開序幕。

詩從畫幅走出來◎潘正鐳(第8集)

談話簡介:因一幅畫而寫出的詩,並非只為欣賞一幅幅畫而下的註腳,它是詩人從藝術品中尋得的心靈宿居。潘以兩首己作《森林開門》、《松鼠舞》為例,述其如何從陳瑞獻油彩《我家在一棵棵果樹下》和《松鼠舞》中走出來。兼及其他詩人如法國已故文學大師亨利 · 米梭(Henri Michaux),日本當代大詩人谷川俊太郎與畫家之間 ,或提攜後進,或表達致意之情。

嘉賓簡介:潘正鐳,曾任《聯合早報》副刊主任、《新明日報》總編輯。獲法國國家文學暨藝術騎士級勳章。著有詩《赤道走索》、散文《不著地族》、綜合文集《天行心要——陳瑞獻的藝踪見證》等。不時與畫家、舞蹈家和音樂家合作,跨領域展示作品。新近一次為聚舞坊創作詩作《女孩和魚》,复在演出後,為詩定稿,達至詩/舞互為激蕩之創作目的。

閱讀悅讀◎李俊賢(第9集)

談話簡介:點進新文潮網店就會看到合成帆布設計的書衣,上面寫著:閱讀,是一切的可能。 通過閱讀我們得到的太多,如果閱讀是一種信仰,願你我都能從中得到救贖。 這次我想分享如何從生活中推廣閱讀,並介紹“閱讀悅讀”的平台:三個人,三種不同的閱讀介紹,三種不同的閱讀方式,三種不同閱讀的體驗與體會。

嘉賓簡介:男,肖虎,摩羯座,三項要素所組合成一個有個性但還算善良的個體。喜歡小動物,喜歡旅遊,喜歡當義工幫助人。關於華文華語的各個領域都有興趣涉獵、學習。最大的夢想是用文字和語言打動人心,改變或者影響別人,而我也期許自己能朝著這個目標邁步向前

夜行動物◎譚穎詩(第10集)

談話簡介:根據非正式統計,作家、藝術家及文學愛好者,在深夜才到達靈感的巔峰。無數暗夜餵養出怎樣的夜行動物?這個不夠夜的夜晚,會和大家觀察夜型作家,並一起分享黑夜書單,潛入書中的那些不眠之夜,靜靜開凌晨的閱讀派對。8:00pm? 不過是午餐時間而已。

嘉賓簡介:譚穎詩,筆名詩哲,又名D編,香港人。寫詩、散文、小說及評論,曾獲大學文學獎、青年文學獎及工人文學獎。作品見於報章雜誌及網媒。曾任香港文學雜誌《字花》執行編輯、香港電台作家紀錄片文學顧問,現於大專院校任教創意寫作及文學課程。2017年與友人成立獨立出版社「後話文字工作室」,主力出版港台文學作品。 



沒有聚集,如何劇場?◎任駿之
(第11集)

談話簡介:疫情肆虐,社交活動成為禁忌。講求現場性和群眾聚集的劇場該如何自處?習慣新常態後,我們是否不再需要劇場?一時之間摸不著頭緒,我翻開舊書,參考前人的思考。藉此機會,與大家分享和討論美國劇場設計師Robert Edmond Jones著作《戲劇性的想像力》,循著書中的「藝術通則」為基礎,回顧近年看過的劇場演出,想像劇場和群眾活動的未來。不期待在書中找到答案,期盼與網友交流討論,互相學習和啟發。

嘉賓簡介:任駿之,馬來西亞沙巴州出生,現居新加坡。設計師、藝術媒體人、評論人。與友人創辦 Arts Republic 網絡平台推廣本地藝術活動,並加入「眾觀」參與劇評寫作。2018年開始實驗演後交流會的新模式,通過不定期舉辦的 Plunge 聚會,探索藝術評論和群眾討論的多種可能性。2020年「華藝節」節目《眾相》社交媒體設計師。

宏大和黑暗的《三體》小说◎張國強(第12集)

談話簡介:《三體》是劉慈欣的代表作,也是華人圈裡成就最高的科幻小說。裡面宏大的敘述和超硬的科學基礎是難得的鉅作。作者對宇宙黑暗森林法則的詮釋和最後地球甚至整個銀河系的結局都是場悲劇。分享自己對這部小說的個人想法和心得,也介紹給大家。

嘉賓簡介:單純喜歡閱讀,尤其是方塊字。出過一本小說《旅者╳迷圖》,作品也散見在《聯合早報》和各大文學雜誌。

《云與樵》:關於班雅明,我想說的是⋯⋯◎黃資婷(第13集)

談話簡介:《云與樵》這本書是蘇偉貞寫給親人,與一群廢五金工廠的傻孩子們,一封長長的情書。對我而言,這趟旅行的最終目的,是代替好友的眼睛去尋找班雅明。在庇里牛斯山的邊界,西班牙的波爾特沃,據聞班雅明吞下大量的嗎啡之後,死在一間狹小黑暗的旅館,當時的J每日吞下大量藥物,也躺成庇里牛斯山,輸入肉身裡的液體就像我站在透明紀念碑前遠望出去的海,一點也不具有脅迫感,只是承受著來回的漲潮與退潮。這次換我來當漢納鄂蘭,把你舊的、壞掉的身體代謝在波爾特沃,替你看一次佇立在地中海的玻璃石碑,替你持著捧花躺入水晶棺,替你受了一次生無出口的絕望,如果這是自母胎裡必經的往復遊戲,不斷的失與得之間,走向失去的極致,你就有辦法以潔淨之身返回人間了吧。

嘉賓簡介:世新大學新聞系雙主修中文系畢業,成功大學中文所與藝術所雙碩士。現為成大中文所與建築所之博士候選人。著有《雙聲・雙身:當代電影中的分裂主體研究》。

創作在生活中◎蔡欣洵(第14集)

談話簡介: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安靜的分享活動。欣洵認為,要創作,首先要學會過生活。欣洵是一個很簡單的人,過簡單的日子,所以我們要很簡單的靜靜的,泡 一壺咖啡,聊個天。

嘉賓簡介:蔡欣洵來自馬來西亞素有米鄉之稱的吉打州,現為新加坡公民。目前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作品零零散散的發表在報章雜誌。

發現繪本的美好與力量◎鄺偉雄(第15集)

談話簡介:小鄺將在這個分享活動中,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分類繪本的分享,進而了解到他們內心世界的想法和觀點。繪本特別適合親子共讀和互動討論;通過他的分享,大家也可以從中學習到如何探索和欣賞蘊藏在繪本里的創意與內涵,以及那些在繪本里精心有趣的圖文編排與設計。

嘉賓簡介:繪本創作人,從事平面設計多年,曾參與不少本地兒童教育讀本的繪圖創作和報刊雜誌的平面廣告設計。現為多媒體工程師。作品包括:繪本《豬邏輯》,兒童繪本:包括《去阿嬤家》(2014/15年讀吧, 新加坡選定讀本)、《弟弟,不要怕!》、《我有一朵會下雪的雲》和《米朵圖畫故事繪本系列》。創作網站:www.acekhong.wordpress.com

東方文史學中的奧爾巴赫:「描繪」的靈活體現◎賴瑞楊(第16集)

談話簡介:在奧爾巴赫(Erich Auerbach)的代表作《摹仿論》中,大綱內容里描述了許多西方文學中採用現實「描繪」的例子。這些例子體現了他對現實「描繪」的某些看法。但,奧爾巴赫的論敘僅限於西方文學載體,而近代文人卻更靈活的應用了奧爾巴赫的「描繪」手法來點評自己在東方文史學中所看到的一些有趣例子。在我的演講內,我將舉出幾個我所接觸過的實例,以這些例子為基礎來探討近代文人是如何理解「描繪」,巧妙的應用於東方文史學語境中。

嘉賓簡介:賴瑞楊,耶魯新加坡國大學院歷史畢業。喜愛研究歷史,尤其是發掘現代歷史與經典之間的關係。大學的人文修煉歷程啟發他對於不同種族的文化史,哲學理念,文學創作感興趣。

想起Charles Bukowski與其他◎冼文光(第17集)

談話簡介:隨興閒聊,由第一次閱讀Charles Bukowski所生之情緒談開去;其中會提及兩個重要的情境:Borders書局與Ang Mo Kio圖書館。(請勿期待「起承轉合」與「光明的尾巴」式的呈獻方式。)

嘉賓簡介:馬來西亞籍。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新詩大獎、 南方桂冠獎等。小說《縫隙》獲選入馬華當代小說選(2004-2012)《故事總要開始》。曾組搖滾樂隊。著有詩集《以光為食》、《黑光白影》,短篇小說集《柔佛海峽》長篇小說《情敵》,繪本《CHINA X’PERIENCE》等。目前籌備著明年將出版的詩集。



以形補形,吃野味真的比較MAN?◎蔡深江、許環良(第18集)

談話簡介:從一本書談起,才能、才智、才藝,言所不禁。

嘉賓簡介:

1. 蔡深江,媒體人,喜愛閱讀和創作。曾就讀南僑附小、立化中學、華中初級學院、台灣大學、南洋理工大學教育學院,這些都是豢養我想像力的絕美場所。出版詩集《如果不能回頭就忘記月光》、散文集《灰狼的事》。

2. 許環良,奇大音樂創始人,也是海蝶音樂創始人及前CEO。亞洲歌壇的新加坡音樂人,例如李偉菘、李偲菘、黎沸揮、陳佳明、巫啟賢、梁文福等初出道的唱片,都由許環良擔任製作人。許環良親手培養並捧紅的藝人包括:陳潔儀、蔡淳佳、2個女生、阿杜、林俊傑、BY2、東南等。

醫生與文學◎周昭亮(第19集)

談話簡介:五年前剛接觸中文現代詩,開始尋找詩集閱讀;漸漸以華語書寫文學的作者,有為數不少的醫生。他們日間行醫,晚上寫詩。與其說,行醫的所見所聞豐富了文學創作,倒不如說,文學滋潤了醫生的成長,也幫助醫生洞悉醫患關係中卑微的希冀。

嘉賓簡介:周昭亮,筆名小昭,1978年在香港出生長大,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及後移居新加坡工作,融入獅城生活和文化,認識了本地作家後,嘗試以詩記錄種種體會和經驗。作品見於本地和香港的文學雜誌,2018年獲得新加坡詩歌節優異獎。



世俗影像中的文學◎司徒畢
(第20集)

談話簡介:從媒體中機器汲取以娛樂為導向的閱讀經驗,談談不怎麼文學的閱讀人生。完全世俗化的閱讀歷程。

嘉賓簡介:司徒畢,原名何志良,塵世迷途小書僮,自小酷愛看漫畫、看電影、看小書,從小沒有什麼益智讀物,媽媽從租書店租回來沒甚營養的書,成了童年讀物,如岑凱倫、余過、倪匡,看得一肚子壞水,一腦子漿糊。看漫畫認識金庸古龍梁羽生,看電影認識張愛玲瓊瑤李碧華,看電視認識吳承恩羅貫中施耐庵曹雪芹。我的文學素養可見很世俗。



從動地吟多人運動到疫中單人獨奏◎呂育陶
(第21集)

談話簡介:動地吟詩歌朗誦是馬來西亞詩壇獨有的活動,以現代詩為主軸,以朗誦、演唱、舞蹈、音樂等藝術方式呈現詩歌,讓文學走入民間。表演內容批判現實,關懷家國。後來社媒日漸普遍,各類吹水站成立,自媒體時代到來,人們可以發洩的管道增多,到處可見留言表達不滿,動地吟也完成了時代的任務退隱在旁。年初突如其來新冠肺炎打亂世界的秩序,按了暫停鍵的城市裏詩人如何應對?居家辦公和網上直播成新常態,許多詩人在行管令期間大量創作,以不同方式呈現和自己獨處的方式,脱离人潮,进入网络,新常态之后的文学运动和模式已然降临。

嘉賓簡介:馬來西亞人,天秤座,IT工作者,偏食詩。曾獲時報文學獎,花踪文學獎,方修文學獎等。著有詩集《在我萬能的想像王國》,《黃襪子。自辯書》,《尋家》。

創作唯一的不自由,是責任◎李高豐(第22集)

談話簡介:這兩個多月的疫情阻斷期,我創作了一系列的水彩插畫。靈感都源自阻斷期的生活點滴,其實是很有意識想通過插畫來記錄歷史的某個片段。聽起來似乎很宏大,但有趣的是,我記錄的從來都不是大歷史,我關心的是小人物的小歷史。我享受這種自由,自由選擇想創作的主題,但我又發現我的自由也不是絕對的。我怎麼選擇,我如何作畫,原來一開始都避不開自己內心的一種責任。而且生活從來不是外在客觀的生活,生活從來只是你內在的態度。我畫生活,原來就是在畫我的態度。創作上,態度與責任在影響我的作品,也在影響我的心態。

嘉賓簡介:新加坡繪本作者、插畫家、《聯合早報》副刊專欄作者、義安理工學院及新加坡教育學院等學府兼職講師。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畢業,考獲南洋理工大學翻譯專業文憑,後負笈英國攻讀童書繪畫碩士學位。平時喜歡塗塗寫寫,創作圖文與讀者分享美的喜悅。自2010年,已在新加坡出版近20本繪本及文集,並舉辦多場場畫展。



硬闖歷史的詩情——過去只是經歷,不是包袱◎鄭景祥
(第23集)

談話簡介:每個人的過往,都是一段自己的珍貴歷史,把那些情懷和事蹟入詩,是任性的記錄也是美好的分享。但是,為一個國家走過的路寫詩呢?文學的想像跟歷史的忠實永遠在拔河。歷史已經回不了頭,就算走岔了也要堅持向前,不能謄寫再來。但詩歌是柔軟有溫度的,預留許多空間也允許不同解讀,所以自古歷史和韻文屬於漢學和漢語兩個截然不同的範疇,最近我在努力將這兩者結合,既要認真面對過去的事蹟,也不能扼殺詩歌的愉悅。

嘉賓簡介:鄭景祥,1971年出生於新加坡蔥茅園。新加坡國立大學畢業,寫詩也寫散文。曾任五月詩社秘書,現為作家協會副會長。獲得獎項有:「新加坡青年藝術家獎」、「新加坡全國詩歌創作獎」等。著有個人詩集《三十三間》、散文集《忘了下山》以及燈謎專著《謎島眾生》。



愛情與神秘主義(Love and Mysticism)◎黃益民(Cyril Wong)
(第24集)

談話簡介:愛情與神秘主義(mysticism):詩中的愛情與神秘主義到底有著怎樣的潛在的關係?若加深這兩者的的關係,身為創作者與讀者的我們,又有應該如何理解其中的奧義呢?(Love and Mysticism - What is the poten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love and mysticism in poetry, and how might we benefit from deepening this connection as poets and readers?)

嘉賓簡介:黃益民,英文文學博士,詩人、小說家。他最新的詩集將在今年由Seagull Books出版,由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發行。(Cyril Wong is a poet and fiction writer with a doctoral degree in English Literature. His latest poetry collection will be published by Seagull Books and distributed b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ter this year.)


談話簡介:雜把亂(Chapalang)寫作:利用多種語言創作詩歌作為一種途徑。

英文簡介:Chapalang writing: an approach to working across multiple languages in poetry.

嘉賓簡介:馮啟明(Alvin Pang),詩人與編輯。著作已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出版。作品也收錄於《Oxford Companion to Modern Poetry in English》、《Penguin Book of the Prose Poem》中;同時,也英譯了但丁(Dante)的《神曲》(Divine Comedy)(部分)與英培安的詩作。馮最新的著作包括《What Happened: Poems 1997-2017》(新加坡:Math Paper Press,2017)與《Uninterrupted Time》(澳洲:Recent Work Press,2019)。此外,馮剛提交了他的創意寫作(Creative Writing Practice)博士論文,深度探討寫作的多異性(Writing the Multiple)。

英文簡介:Alvin Pang has been published internationally in more than twenty languages. A poet and editor, he appears in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Modern Poetry in English and the Penguin Book of the Prose Poem. He has translated some of Dante’s Divine Comedy, as well as as the poetry of Yeng Pway Ngon, for publication in English. His latest titles include What Happened: Poems 1997-2017 (Math Paper Press, 2017) and Uninterrupted Time (Recent Work Press: Australia, 2019). He has just submitted a PhD in creative writing practice, with a focus on Writing the Multiple.

 

旅行和寫作◎葉孝忠(第26集)

談話簡介:什麼是旅行文學?這場分享,葉孝忠將與您分享他喜歡的旅行文學作品、作家,以及旅行時有趣見聞,比如書店、餐廳等。而旅行時的所見所聞與發現,又如何成為寫作素材?喜歡遊行又喜歡文學的你,絕不容錯過。

嘉賓簡介:旅行、寫作,是生活也是工作,曾經在上海和北京生活十餘年,擔任孤獨星球指南出版人,為中港台媒體撰寫文章及專欄,並策劃出版多本旅遊指南等。個人作品包括《亞洲風格時代》、《慢行,不丹》、《靛藍島嶼》及《慢行,斯里蘭卡》等。


談話簡介:閒聊不安於現狀的文藝,在動盪時,尋變與迷失。

嘉賓簡介:郭慶亮,戲劇盒藝術總監、導演、編劇、戲劇顧問、教育工作者。郭通過藝術探討社會議題,與社群建立溝通的平台,在社會的各個層面致力提倡公民對話。 30年前毅然投入劇場工作,他指導過的著作包括《漂移》、《是惡作劇還是犯罪?》、《宣言》以及《賤民》等。他所涉略的藝術媒體橫跨多領域,並指導瞭如《補天計劃》(2008、2009、2012)(關注環保議題);《兩面之間》(2013、2014)(探討有關生活及死亡的課題);《不久的將來》(探討新加坡空間的議題)等系列作品。他近期的作品《水·土:二部曲》探討的是新加坡土著馬來人和實里達族人的流離失所。


談話簡介:我年少開始愛上詩,寫詩是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不刻意,就如我不刻意成長一樣,詩在我的精神生活中可說是一種成長的自然動作。我深信,詩無所不在,因為情感無所不在。我也相信,詩的形成是一種感動的過程。而感動的過程是一種成長的過程。我在感動的過程中,我走上了出版之路。出版,也是一種感動的過程,這種感動,在於文字的流傳。
在被外人形容為「文化沙漠」的新加坡,如何一步一腳印?我會結合多媒體的呈現,和您談出版,並分享我的詩歌作品。

嘉賓簡介:林得楠,新加坡作家協會會長(2016-),新加坡出版社玲子傳媒執行董事兼總編輯, 少年時期開始發表詩作。 2001年獲得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主辦金筆獎華文詩歌組第二名,2003年獲得金筆獎第一名;1991年出版詩帖《懷念小燈籠》,2005年出版詩集《夢見詩》(新加坡文學獎2007入圍作品),2017年推出《如果還有螢火蟲》 彩色詩集(新加坡文學獎2018入圍作品)。林得楠也從事兒童文學創作,曾以「喊喊哥哥」為筆名主持兒童信箱長達十年,是多部兒童繪本的撰稿人。


談話簡介:《一個人開書店》是日本作家宇田智子的書店自傳。她創辦的烏拉拉二手書店是全日本最小的書店。宇田的經營理念引起我的共鳴和到訪的念頭。2018年五月我決定去沖繩旅遊,目的是為了親臨這間位於那霸市場的特色書店。 除了介紹這本書和分享我拜訪的經過和照片,我也會和大家暢談我一個人開書店的心路歷程。

嘉賓簡介:英文獨立書店「Booktique: Where Writers Shop」創辦人。 從小就養成閱讀中文和英文書的習慣。 少年時期受新謠影響踏上創作之路,工作後因為機緣巧合而開始了民歌餐廳的表演生涯。35 歲後離開全職工作,從此過著自僱者的生活。先是投入採訪工作,然後創辦了書店,一路走來已經13年了。


談話簡介:我最近很喜歡「想像共同體」這個詞。幾個人就成群,再多人就是想像的共同體。這樣來看用語言和文字建構的詩和文學很有意思。因為除了共同體,體外就是靈魂嗎?還有,想像!將舉一些我覺得有意思的詩作來談談「詩的多義性」、「留白」和「可寫性文本」。

嘉賓簡介:周德成,生於新加坡,寫詩,偶為小說和藝術/文學翻譯。曾獲新加坡文學獎和金筆獎。著有詩集《你和我的故事》,編《新華文學》《五月詩刊》等。


談話簡介:詩人將引述自己的詩集《櫻桃與金剛》(牛津大學,2017)和《後覺書》(四川文藝,2019),分享文學「入世」的可能性,並省思個人命運和時運、藝術與現實等複雜糾葛。廖的詩怊悵與沉吟也讓一代文人的風骨,挺立與堅韌起來。

嘉賓簡介:香港詩人、作家,現居台灣,近著《異托邦指南》三部曲。


談話簡介:胡說一下文字、藝術、城市、意識當中的詩以及詩意以及詩的場域。

嘉賓簡介:劉曉義,新加坡實驗性藝術團體「避難階段」藝術總監。作為一名不斷地探索藝術邊界的藝術家,劉曉義被譽為亞洲實驗性劇場最年輕有為的代表人物。2016年他獲頒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青年藝術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