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Waste Land" and the Poetic Art of T. S. Eliot
- 15
- 17
- 18
- 19
- 4710415389336
- 9771819917094
- 9772664322149
- 9772664322200
- 9786263106338
- 9786263106901
- 9786263142749
- 9786263183742
- 9786263186965
- 9786263558601
- 9786263618244
- 9786263945197
- 9786263966178
- 9786263966635
- 9786264005661
- 9786264020633
- 9786267207307
- 9786267262917
- 9786267293713
- 9786267382462
- 9786267421444
- 9786267466391
- 9786267478202
- 9786267491621
- 9786269531561
- 9786269699070
- 9786269826216
- 9789570866537
- 9789570873566
- 9789570874181
- 9789570874686
- 9789573335764
- 9789573340218
- 9789573341444
- 9789573341499
- 9789573341710
- 9789573341840
- 9789814342582
- 9789862627105
- 9789863570721
- 9789864016792
- 9789864504633
- 9789864511327
- 9789864779338
- 9789865482428
- 9789865543808
- 9789865596880
- 9789887624530
- 9789887624554
- 9789887638865
- 9789887988953
- 9991120125012
- 9991130925022
- Amy Ferris
- Bill Goldstein
- Billy Summers
- Blown Away: Refinding Life After My Son’s Suicide
- Breakazine 074 邊一個發明了性別
- Breakazine創作小組等
- Brian Fagan
- Charan Ranganath
- Cults: Inside the World’s Most Notorious Groups and Understanding the People Who Joined Them
- Erich Fromm
- Fairy Tale
- Hannah Arendt
- Henrietta Harrison
- HIM VISION
- James Hillman
- Judith Butler
- Kevin Conley
- Kieran Setiya
- kubrick
- Lee Kuan Yew
- Lee Kuan Yew: A Life In Pictures
- Max Cutler
- Meta
- Midlife: A Philosophical Guide
- Modernity With a Cold War Face: Reimagining the Nat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 Across the 1949 Divide
- Nadia Durrani
- Neil Strauss
- POST
- Richard Boothby
- Rory O’Connor
- Singapore
- Stephen King
- Steve Matteo
- Straits Times Press
- T. S. Eliot
- The Beatles’ Let It Be
- The Force of Nonviolence: The Ethical in the Political
- The Game / Rules of the Game / The Truth
- The Human Condition
- The Perils of Interpreting: The Extraordinary Lives of Two Translators between Qing China and the British Empire
- The Straits Times
- The Straits Times Team
- The Waste Land
- What We Did in Bed :A Horizontal History
- When It Is Darkest: Why People Die By Suicide And What We Can Do To Help
- Why We Remember
- 《四重奏四首》
- 《字花》108期“编集日常”
- 《字花》108期「編集日常」
- 《字花》109期“空间观察指南”
- 《字花》109期「空間觀察指南」
- 《字花》NO. 108
- 《方圓》:14期「元/Meta」
- 《方圓》:15期「後/POST」
- 《方圓》:16期「復/RE」
- 《方圓》:17期「卡夫卡・審判」
- 《方圓》:18期「卡繆・異鄉人」
- 《方圓》:19期「曹雪芹・紅樓夢」
- 《方圓》:20期
- 《荒原》.艾略特詩的藝術
- 一個可以活下去的世界,是可能的
- 一百零一个活下来的理由:如何面对自杀情结
- 一百零一個活下來的理由:如何面對自殺情結
- 三島由紀夫
- 三采
- 上田健次
- 不道德教育講座:三島由紀夫最強人生講座!深入洞悉人生、社會與文學的大膽異論
- 不道德教育讲座:三岛由纪夫最强人生讲座!深入洞悉人生、社会与文学的大胆异论
- 世界一分为二:吴尔芙、T·S·艾略特、E·M·福斯特、D·H·劳伦斯,以及他们的一九二二年
- 世界一分為二
- 世界歷史
- 世界通史
- 世紀詩人
- 东野圭吾
- 东野圭吾“假面饭店”系列
- 中國歷史
- 中年哲学:写给所有与不可逆的时间搏斗的人
- 中年哲學:寫給所有與不可逆的時間搏鬥的人
- 中文譯本
- 中文译本
- 中西交通史
- 九歌
- 二手时代(2015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之作,长销精装典藏版)
- 二手時代(2015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獲獎之作,長銷精裝典藏版)
- 产业大亨
- 人像攝影
- 人文史
- 人文社科
- 人机文明传:一部技术拐点上的世界通史
- 人機文明傳:一部技術拐點上的世界通史
- 人的条件(全新修订版)
- 人的條件(全新修訂版)
- 他:HIM VISION攝影集
- 传奇【出版80周年限量爱藏版】
- 余光中
- 余光中美麗島詩選
- 佛洛姆:自由自在活著,不怕孤独
- 佛洛姆:自由自在活著,不怕孤獨
- 作家傳記
- 你值得好好悲傷:我們都是自殺者遺族
- 俄羅斯
- 假面之夜
- 假面前夜
- 假面游戏
- 假面遊戲
- 假面飯店
- 健行
- 健身教練 ZACK
- 傳奇【出版80週年限量愛藏版】
- 傳奇【出版80週年限量愛藏版】:張愛玲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傳奇再現。限量附贈「不朽傳奇」金句藏書票組!
- 元/Meta
- 兩性與家庭關係
- 兩性關係
- 八十年代
- 兰加纳特
- 其他
- 冷战与中国文学现代性:一九四九前后重新想像中国的方法
- 冷戰與中國文學現代性:一九四九前後重新想像中國的方法
- 凯文・康利
- 凱文・康利
- 努力是瘾
- 努力是癮
- 動植物學史
- 動物
- 勞緯洛
- 医生说我可以去死没关系:日本王牌精神科医师终极疗愈秘诀,治好1000颗破碎的心!
- 南洋与张爱玲──南洋印记及其文化意义
- 南洋與張愛玲──南洋印記及其文化意義:從《紅玫瑰與白玫瑰》到《小團員》,深度解讀張式文學中的南洋浪漫
- 卡夫卡
- 卡繆
- 印刻
- 原田比香
- 原點
- 厨房里的伪鱼贩
- 古代與現代的科技
- 台灣
- 台灣角川
- 史提夫·馬特奧
- 史蒂芬·金
- 史蒂芬.金談寫作
- 史蒂芬.金談寫作 On Writing: A Memoir of the Craft
- 同志小說
- 同志與跨性別研究
- 吳景傑
- 吴景杰
- 呂嘉俊
- 周丹楓
- 周芬伶
- 哲學
- 哲學入門
- 哲學入門路徑
- 哲學思想
- 商周出版
- 喧嘩的碎片
- 單戀
- 單戀(完美綻放版)
- 噬夢童話:史蒂芬·金最駭人的恐懼異境!
- 噬梦童话:史蒂芬·金最骇人的恐惧异境!
- 回忆小心轻放:银座四宝堂文具店
- 回憶小心輕放:銀座四寶堂文具店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圖文書
- 在商言商:郭令明
- 在商言商:郭令明◎白勝暉
- 地產業大亨
- 城市
- 城市发展集团
- 城市發展集團
- 基伦·赛提亚
- 基倫·賽提亞
- 夏蔓蔓
- 夕下一隻貍
- 大写出版
- 大塊文化
- 大寫出版
- 大牌出版
- 大自然
- 大風文創
- 天下文化
- 天涯太远,先到海角
- 天涯太遠,先到海角
- 好優文化
- 好好吃飯
- 好好吃饭
- 娜蒂亚·杜拉尼
- 娜蒂亞·杜拉尼
- 字花
- 字花編輯部
- 孤獨的人有他們自己的泥沼
- 宋怡慧
- 審判
- 寫作
- 寫作指導
- 寺尾哲也
- 尋常與作樂
- 尋常與作樂——哲學與文藝的25則思考
- 小中千昭
- 小猫料亭营业中
- 小說
- 小貓料亭營業中
- 尼尔‧史特劳斯
- 尼爾‧史特勞斯
- 岑朗天
- 岸見一郎
- 岸见一郎
- 崧燁文化
- 崩末
- 川端康成·美麗與哀愁
- 巫仁恕
- 布莱恩·费根
- 布萊恩·費根
- 平光源
- 平安文化
- 年粵日
- 床,和床上的人类史:性交、出生、就寝、死亡……床的历史与我们在上面做过的事
- 床,和床上的人類史:性交、出生、就寢、死亡……床的歷史與我們在上面做過的事
- 廚房後台
- 廚房裡的偽魚販
- 廣東歌
- 张爱玲
- 張愛玲
- 張愛玲往來書信集
- 張愛玲往來書信集【張愛玲百歲誕辰紀念】:(I)紙短情長+(II)書不盡言,兩冊不分售
- 張愛玲百歲誕辰紀念版
- 張愛玲課
- 張綺容
- 後/POST
- 復
- 復/RE
- 德國
- 德國翻譯
- 德奧哲學
- 心理勵志
- 心理學
- 心理治療
- 忧郁的阴影:关于沮丧、自杀念头最真实的告白
- 性別
- 性別研究
- 性感寫真
- 怪物起源
- 憂鬱的陰影:關於沮喪、自殺念頭最真實的告白
- 懸疑
- 我不是想死,我是想結束痛苦:人為什麼會自殺?從動機到行為的研究探索,溫柔而理性地全面了解自殺
- 我不是想死,我是想结束痛苦:人为什么会自杀?从动机到行为的研究探索,温柔而理性地全面了解自杀
- 我们没有好好道别:一位哲学教授写给自杀儿子的告白,一段精神分析的疗愈旅程
- 我們沒有好好道別:一位哲學教授寫給自殺兒子的告白,一段精神分析的療癒旅程
- 把妹达人123 从宅男到型男之路、游戏规则、完结篇:搞定人生下半场(2023新版)
- 把妹達人123 從宅男到型男之路、遊戲規則、完結篇:搞定人生下半場(2023新版)
- 推理
- 政治
- 政治學概論
- 散文
- 文化史
- 文学小说
- 文学看得开
- 文學
- 文學小說
- 文學看得開
- 文學研究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文學評論
- 文學雜誌
- 料理
-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 斯维拉娜‧亚历塞维奇
- 新加坡
- 新經典文化
- 方圓
- 旅行
- 日出出版
- 日常犯罪与清代社会:十九世纪中国窃盗案件的多元分析
- 日常犯罪與清代社會:十九世紀中國竊盜案件的多元分析
- 日本
- 日本小說
- 日本恐怖电影方程式:灵异、怪谈、诅咒、众祟,什么才是真正的恐怖?
- 日本恐怖電影方程式:靈異、怪談、詛咒、眾祟,什麼才是真正的恐怖?
- 日本文學
- 日本經典
- 日本翻譯
- 日本電影
- 时报出版
- 春光
- 春山出版
- 春華發行代理有限公司
- 時報出版
- 時間與記憶的廢墟寓言
- 書
- 書不盡言
- 書泉
- 曹雪芹
- 有鹿文化
- 朝井真果
- 木馬文化
- 本地
- 李光耀
- 李卓風
- 李敬恒
- 杜君立
- 杜國清
- 杜杜
- 杜秀娟
- 東野圭吾
- 東野圭吾「假面飯店」系列
- 林孟洁
- 林孟潔
- 林楷伦
- 林楷倫
- 植物
- 植物学家
- 植物學家
- 樂曲解說
- 樂評
- 歐洲
- 歐美
- 正在思想
- 正在思想:當代哲思十八家
- 歷史
- 比尔·戈斯坦
- 比爾·戈斯坦
- 民族重建
- 水煮魚文化
- 汉娜·鄂兰
- 沈艾娣
- 流行文化
- 海上花開
- 海上花開【張愛玲百歲誕辰紀念版】
- 海外
- 深夜图书馆的宵夜
- 深夜圖書館的宵夜
- 清代社會
- 漢娜·鄂蘭
- 漫遊八十年代──聽廣東歌的好日子
- 漫遊八十年代──聽廣東歌的好日子◎黃夏柏(增訂版)
- 潮浪文化
- 焦點出版
- 王晓珏
- 王曉珏
- 王蘊潔
- 理查‧布斯比
- 瑞昇
- 甄拔濤
- 生死
- 生活
- 男性寫真
- 異鄉人
- 當代思潮
- 當代解讀
- 療愈
- 白勝暉
- 白胜晖
- 皇冠
- 皇冠出版
- 石美倫
-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 秧歌
- 秧歌【張愛玲百歲誕辰紀念版】
- 突然獨身
- 簡體
- 米哈
- 紀實文學
- 紅樓夢
- 紅樓夢魘
- 紅樓夢魘【張愛玲百歲誕辰紀念版】
- 紅眼
- 紙短情長
- 絕筆
- 絕筆:史蒂芬·金到目前為止最好的小說!完美集大成!進化版的《終極追殺令》!
- 經典
- 經典小說
- 經典音樂
- 編者:gaatii光体
- 繁体
- 繁體
- 经典
- 绝笔
- 罗里‧奥康纳
- 羅里‧奧康納
- 美國
- 美國文學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翻譯的危險:清代中國與大英帝國之間兩位譯者的非凡人生
- 翻譯詩
- 翻译的危险:清代中国与大英帝国之间两位译者的非凡人生
- 联经出版
- 联经出版公司9
- 聯經出版
- 聯經出版公司
- 自殺
- 自殺與靈魂:超越死亡禁忌
- 自然科普
- 臺灣潮人誌
- 臺灣潮人誌:8位舉足輕重的臺灣造局者,有哪些與眾不同的前瞻永續眼光、不同的「潮」
- 艾略特
- 艾略特詩選
- 艾略特詩選2
- 艾略特詩選:〈荒原〉、〈四重奏〉及其他觀察
- 艾美‧費里斯
- 艾美‧费里斯
- 英國文學
- 英文
- 英美哲學
- 范俊奇
- 茱蒂斯·巴特勒
- 荒原
- 華人社群
- 華人餐飲
- 華文
- 華文創作
- 華文文學研究
- 葉志偉
- 葉維廉
- 藝術設計
- 藝術雜誌
- 蘇聯
- 蘇苑姍
- 蘭迦納特
- 蜂鳥
- 袁兆昌
- 記憶決定你是誰:探索心智基礎,學習如何記憶
- 記憶與學習
- 詩
- 詹姆斯‧希爾曼
- 譯者:姚若潔
- 譯者: 傅文心
- 譯者:呂寧思
- 譯者:康凌
- 譯者:林宏濤
- 譯者:林巧棠
- 譯者:林楸燕
- 譯者:涂紋凰 )
- 譯者:游恆山
- 譯者:緋華璃
- 譯者:葉佳怡
- 譯者:蕭永群
- 譯者:謝鷹
- 譯者:貓學步、李建興大辣
- 譯者:趙妍杰
- 譯者:邱振瑞
- 譯者:陳依萍
- 譯者:陳信宏
- 譯者:高彩雯
- 记忆决定你是谁:探索心智基础,学习如何记忆
- 译者:康凌
- 貓頭鷹
- 貓頭鷹出版
- 赤地之戀
- 赤地之戀【張愛玲百歲誕辰紀念版】
- 逗點文創結社
- 遠流
- 邪教事典:史上最恶名昭彰的九大邪教团体,揭露恶魔领袖与狂热信徒的致命共生之谜
- 邪教事典:史上最惡名昭彰的九大邪教團體,揭露惡魔領袖與狂熱信徒的致命共生之謎
- 郭书真
- 郭令明
- 郭書真
- 鄧小樺
- 鄧正健
- 醫生說我可以去死沒關係:日本王牌精神科醫師終極療癒秘訣,治好1000顆破碎的心!
- 長篇小說
- 陈系美
- 陳系美
- 雜誌
- 雷峯塔
- 雷峯塔【張愛玲百歲誕辰紀念版】
- 電影
- 電影實務
- 青年小農
- 青春選讀——魯迅短篇小說選(文庫本)
- 非凡出版
- 非暴力的力量:政治场域中的伦理
- 非暴力的力量:政治場域中的倫理
- 非虛構
- 音樂
- 音樂工業
- 順其自然——屋頂上的披頭四:傳奇樂團邁向分崩離析的告別之作
- 顺其自然——屋顶上的披头士:传奇乐团迈向分崩离析的告别之作
- 飲食文學
- 飲食魔幻錄
- 香港
- 香港人日常生活經驗
- 香港文學
- 香港文學館
- 香港樂壇
- 香港法庭電影
- 馮燕珠
- 驚悚小說
- 高寶出版社
- 高桥由太
- 高橋由太
- 高璿圭
- 魯宓
- 魯迅
- 魯迅小說全集
- 魯迅短篇小說
- 鲁迅
- 麥克斯・卡特勒
- 麥田
- 麥田出版
- 麦克斯・卡特勒
- 黃嘉瀛
- 黃國彬
- 黃夏柏
- 黃詩婷
- 黄诗婷
- (譯者:楊沐希)
- (譯者:鄭寬量)
【預購】魯迅小說全集◎魯迅
Regular price $38.00他的文學,身為中國人必讀
他對中國人的洞悉,被中國奉為經典
但他的作品,也是現代中國最棘手的難題之一
要了解中國、中國人
怎麼能夠不讀魯迅!?
▌他是時代的異端,即便到今天都是 ▌
魯迅活躍的時間,約於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期。在那個傳統與現代、甚至是未來交錯碰撞的時代,他不但兼容並蓄、也從中看出矛盾與衝突,良善與醜惡。
他曾經受過古典教育,是章太炎的學生,也曾赴日求學,接觸當時最先進的各式思想。他不但兼容並蓄,也看出兩者之間的醜惡面與衝突面。中國古老的哲學、文學,在他筆下重生,重新獲得新時代的生命力。而在他毫不留情的筆鋒下,中國文明史上最醜惡的一面,也被他描寫入骨。一直到現在,他仍是近現代華文文學描寫人性的代表。
然而,為什麼我們要在這個時代讀魯迅?
因為在這個大外宣橫飛、中國夢滿溢的時代,魯迅的作品中,諸如:
「中國便永遠是這一樣的中國,絕不肯自己改變一隻毫毛!」
「造反是殺頭的罪名呵,我總要告一狀,看你抓進縣裏去殺頭」
「我決計要學文藝了,中國的呆子,壞呆子豈是醫學所能治療的麼?」
這類的嘲諷與針砭,卻像是重重地打在中國政府的臉頰上。魯迅文學中的反叛精神,當然不可能跟「跟黨走」「(媒體)得姓黨」和諧共處。於是在舊中國時期屬於異端的魯迅,即便在新中國的現代,也依然是最尖銳的異端。是否繼續推崇魯迅?也成為當代中國政府的難題。
▌要懂中國,就非得讀魯迅不可! ▌
即便到現代,久受魯迅文學與思想薰陶的中國人,仍不忘拿這位國家推崇的重要作者,其重要作品中的元素來嘲諷政府。
好比說,著名的「阿Q精神」「人血饅頭」即出自魯迅文學。而在現代中國,出自《阿Q正傳》,看似平凡無奇的「趙家人」三個字,不但被中國官方下令媒體禁用,也在民間衍伸出「趙家日報」「趙府家奴」「你那(哪)裡配姓趙!」等數十種讓人摸不著頭緒的象徵式嘲諷。
換句話說,雖然魯迅活躍的時間是在十九、二十世紀,新舊中國的交界,但在廿一世紀的中國,中國人也依然透過這位國家也無法撼動的思想家,隱密卻也尖刻表達對政府的不滿,進行微小但整個中國都可以心領神會的細緻反抗。
本書特色
魯迅金句
‧無人能及的「吃人禮教」──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點出中國的沉痾、人性的陰暗──
「啊,造物的皮鞭沒有到中國的脊樑上時,中國便永遠是這一樣的中國,絕不肯自己改變一隻毫毛!」
他覺得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不算外,餘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不也是「第一個」麼?
‧乍看之下,以為是現代中國
「造反是殺頭的罪名呵,我總要告一狀,看你抓進縣裏去殺頭,——滿門抄斬,——嚓!嚓!」
‧時代異端,心底也有的柔軟
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魯迅
一八八一年-一九三六年,浙江紹興人,本名周樹人,魯迅是他的筆名。中國近代著名作家、思想家,也被認為在新文化運動、白話文運動、中國現代文學等領域發揮極大的影響力。
魯迅幼時曾讀過私塾,二十歲(一九○二年)時赴日留學;他曾決意習醫,但由於學習方式以及認知到當時中國的問題並非體格,而在精神,是以在一九○六年棄醫從文。一九○九年歸國,曾在滿清、中華民國政府、北洋政府的各級教育單位任職(也曾參與注音符號制定)。一九一八年時在《新青年》刊載《狂人日記》(首篇白話文小說),並首開風氣之先,創作雜文。他的筆鋒銳利,寫小說時不但人物刻劃畫鮮明入微,對中國人「國民性」、中國弊端的描寫也被視為經典。
代表作除《狂人日記》外,尚有《阿Q正傳》《孔乙己》《故事新編》《吶喊》;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等作品。此外,魯迅在學術與譯作上也多有所成,著譯有《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地心探險記》(Voyage au centre de la Terre)等作品。
我在年青時候也曾經做過許多夢,後來大半忘卻了,但自己也並不以爲可惜。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著已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麼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卻,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便成了《吶喊》的來由。
我有四年多,曾經常常,——幾乎是每天,出入于質鋪和藥店裏,年紀可是忘卻了,總之是藥店的櫃臺正和我一樣高,質鋪的是比我高一倍,我從一倍高的櫃臺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侮蔑裡接了錢,再到一樣高的櫃臺上給我久病的父親去買藥。回家之後,又須忙別的事了,因爲開方的醫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藥引也奇特:冬天的蘆根,經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對的,結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辦到的東西。然而我的父親終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麼,我以爲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進K學堂去了,仿佛是想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我的母親沒有法,辦了八元的川資,說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這正是情理中的事,因爲那時讀書應試是正路,所謂學洋務,社會上便以爲是一種走投無路的人,只得將靈魂賣給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而況伊又看不見自己的兒子了。然而我也顧不得這些事,終于到N去進了K學堂了,在這學堂裏,我纔知道世上還有所謂格致,算學,地理,歷史,繪圖和體操。生理學並不教,但我們卻看到些木版的《全體新論》和《化學衛生論》之類了。我還記得先前的醫生的議論和方藥,和現在所知道的比較起來,便漸漸的悟得中醫不過是一種有意的或無意的騙子,同時又很起了對于被騙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從譯出的歷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維新是大半發端于西方醫學的事實。
因爲這些幼稚的知識,後來便使我的學籍列在日本一個鄉間的醫學專門學校裏了。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我已不知道教授微生物學的方法,現在又有了怎樣的進步了,總之那時是用了電影,來顯示微生物的形狀的,因此有時講義的一段落已完,而時間還沒有到,教師便映些風景或時事的畫片給學生看,以用去這多餘的光陰。其時正當日俄戰爭的時候,關于戰事的畫片自然也就比較的多了,我在這一個講堂中,便須常常隨喜我那同學們的拍手和喝采。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衆,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鑑這示衆的盛舉的人們。
這一學年沒有完畢,我已經到了東京了,因爲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卽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衆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爲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爲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在東京的留學生很有學法政理化以至警察工業的,但沒有人治文學和美術;可是在冷淡的空氣中,也幸而尋到幾個同志了,此外又邀集了必須的幾個人,商量之後,第一步當然是出雜誌,名目是取“新的生命”的意思,因爲我們那時大抵帶些復古的傾向,所以只謂之《新生》。
《新生》的出版之期接近了,但最先就隱去了若干擔當文字的人,接着又逃走了資本,結果只剩下不名一錢的三個人。創始時候旣已背時,失敗時候當然無可吿語,而其後卻連這三個人也都爲各自的運命所驅策,不能在一處縱談將來的好夢了,這就是我們的並未產生的《新生》的結局。
我感到未嘗經驗的無聊,是自此以後的事。我當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後來想,凡有一人的主張,得了贊和,是促其前進的,得了反對,是促其奮鬭的,獨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並無反應,既非贊同,也無反對,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的了,這是怎樣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爲寂寞。
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長大起來,如大毒蛇,纏住了我的靈魂了。
然而我雖然自有無端的悲哀,卻也並不憤懣,因爲這經驗使我反省,看見自己了:就是我決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英雄。
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驅除的,因爲這于我太痛苦。我于是用了種種法,來麻醉自己的靈魂,使我沈入于國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後來也親歷或旁觀過幾樣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爲我所不願追懷,甘心使他們和我的腦一同消滅在泥土裏的,但我的麻醉法卻也似乎已經奏了功,再沒有青年時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S會館裏有三間屋,相傳是往昔曾在院子裏的槐樹上縊死過一個女人的,現在槐樹已經高不可攀了,而這屋還沒有人住;許多年,我便寓在這屋裏鈔古碑。客中少有人來,古碑中也遇不到什麼問題和主義,而我的生命卻居然暗暗的消去了,這也就是我惟一的願望。夏夜,蚊子多了,便搖著蒲扇坐在槐樹下,從密葉縫裡看那一點一點的青天,晚出的槐蠶又每每冰冷的落在頭頸上。
那時偶或來談的是一個老朋友金心異,將手提的大皮夾放在破桌上,脫下長衫,對面坐下了,因爲怕狗,似乎心房還在怦怦的跳動。
「你鈔了這些有什麼用?」有一夜,他翻著我那古碑的鈔本,發了研究的質問了。
「沒有什麼用。」
「那麼,你鈔他是什麼意思呢?」
「沒有什麼意思。」
「我想,你可以做點文章……」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們正辦《新青年》,然而那時仿佛不特沒有人來贊同,並且也還沒有人來反對,我想,他們許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說: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裏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爲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爲對得起他們麼?」
「然而幾個人旣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是的,我雖然自有我的確信,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爲希望是在于將來,決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了他之所謂可有,于是我終于答應他也做文章了,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記》。從此以後,便一發而不可收,每寫些小說模樣的文章,以敷衍朋友們的囑托,積久就有了十餘篇。
在我自己,本以爲現在是已並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于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裏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驅。至于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但旣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裏也不敍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爲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至于自己,卻也並不願將自以爲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青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
這樣說來,我的小說和藝術的距離之遠,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到今日還能蒙着小說的名,甚而至于且有成集的機會,無論如何總不能不說是一件徼幸的事,但徼幸雖使我不安于心,而懸揣人間暫時還有讀者,則究竟也仍然是高興的。
所以我竟將我的短篇小說結集起來,而且付印了,又因爲上面所說的緣由,便稱之爲《吶喊》。
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三日,魯迅記于北京。
【預購】雷峯塔【張愛玲百歲誕辰紀念版】◎張愛玲(譯者:趙丕慧)
Regular price $28.00人生就像這樣。
滿布蒼涼與傷痕的兒時記憶,張愛玲自傳小說三部曲!
張愛玲
百歲誕辰
紀念版
她喜歡街衢,如同其他孤獨的人,下雨天四周的接觸更多,天地人都串了起來。噴在臉上的細雨,過往雨傘滴下來的水,汽車濺上她腳踝的水,濕淋淋的雨衣拂過,在在都是一驚。
《雷峯塔》是張愛玲對成長歲月最初也最驚心動魄的書寫,爬梳秘而不宣的記憶,張愛玲眼中的「家」不是孕育寵愛的「烏托邦」,而是殘酷醜惡的「雷峯塔」。繚繞的鴉片菸、幽深的迴廊、壓抑算計的人性……即便早已遠離衰敗的貴族之家,她仍用文字刻下心底最沉痛的控訴。她終其一生被囚禁著,卻也眷戀著,而那座巨塔的崩塌與命定敗落的遭遇,不僅是一個時代的殉葬,也是生長於斯的張愛玲心中永誌不忘的「幻痛」。
張愛玲
本名張煐,一九二○年生於上海。二十歲時便以一系列小說令文壇為之驚豔。她的作品主要以上海、南京和香港為故事場景,在荒涼的氛圍中鋪張男女的感情糾葛以及時代的繁華和傾頹。
有人說張愛玲是當代的曹雪芹,文學評論權威夏志清教授更將她的作品與魯迅、茅盾等大師等量齊觀,而日後許多作家都不諱言受到「張派」文風的深刻影響。
張愛玲晚年獨居美國洛杉磯,深居簡出的生活更增添她的神秘色彩,但研究張愛玲的風潮從未止息,並不斷有知名導演取材其作品,李安改拍〈色,戒〉,更是轟動各界的代表佳作。
一九九五年九月張愛玲逝於洛杉磯公寓,享年七十四歲。她的友人依照她的遺願,在她生日那天將她的骨灰撒在太平洋,結束了她傳奇的一生。
譯者簡介
趙丕慧
一九六四年生。輔仁大學英文碩士。譯有《戰地琴人》、《少年Pi 的奇幻漂流》、《幻影書》、《穿條紋衣的男孩》、《珥瑪的351本書》與《贖罪》等書。
【預購】赤地之戀【張愛玲百歲誕辰紀念版】◎張愛玲
Regular price $24.00【預購】秧歌【張愛玲百歲誕辰紀念版】◎張愛玲
Regular price $20.00一個可以活下去的世界,是可能的◎蘇苑姍
Regular price $33.00蘇苑姍
生於1987年,是一位青年作家,畢業於浸會大學中文系,曾出版詩集《我這樣回答自己》,並於《蘋果日報》、《微批》等地發表書評。蘇苑姍小學開始惡疾纏身,定時便須入院輸血。即使面對反覆病情,她仍堅守文學道路。她的創作與評論才能備受肯定,更任文學館的「虛詞.無形」特約編輯。其創作備受前輩作家如潘國靈、朗天、李智良等的肯定。
【預購】張愛玲往來書信集【張愛玲百歲誕辰紀念】:(I)紙短情長+(II)書不盡言,兩冊不分售◎張愛玲、宋淇、宋鄺文美
Regular price $64.00張愛玲最珍貴的第一手史料首度曝光!
一窺〈色,戒〉、《小團圓》、《少帥》等作品背後的創作歷程
和張愛玲對世事時局的獨到眼光
張愛玲
百歲誕辰
紀念
一九五二年,張愛玲為了完成學業,從上海來到香港,因緣際會結識了宋淇、宋鄺文美夫婦。一九五五年,張愛玲離港赴美,就此開始三人長達四十年的往來通信。
張愛玲視宋淇和宋鄺文美為下半生最信任的好友:「我的信除了業務方面,不過是把腦子裏長篇大論對你們說的話揀必要的寫一點。」她在信裡和他們討論文學創作、出版業務,更詳實記下在美國生活的種種瑣事:她惦記的旗袍樣式、她做的夢、她的食衣住行、她的遷徙和病痛……
《張愛玲往來書信集》始於一九五五年,止於一九九五年,超過七百封書信,第一次揭開張愛玲不為人知的神秘面紗,堪稱研究張愛玲最珍貴的第一手史料,不僅可以看見她的寫作過程、和宋淇夫婦之間的真摯情誼,更從字裡行間映照出時代變遷的縮影,而這兩本書的問世,也開啟了另一扇瞭解張愛玲的窗,勢將成為所有張迷的必備珍藏。
張愛玲
本名張煐,一九二○年生於上海。二十歲時便以一系列小說令文壇為之驚豔。她的作品主要以上海、南京和香港為故事場景,在荒涼的氛圍中鋪張男女的感情糾葛以及時代的繁華和傾頹。
有人說張愛玲是當代的曹雪芹,文學評論權威夏志清教授更將她的作品與魯迅、茅盾等大師等量齊觀,而日後許多作家都不諱言受到「張派」文風的深刻影響。
張愛玲晚年獨居美國洛杉磯,深居簡出的生活更增添她的神秘色彩,但研究張愛玲的風潮從未止息,並不斷有知名導演取材其作品,李安改拍〈色,戒〉,更是轟動各界的代表佳作。
一九九五年九月張愛玲逝於洛杉磯公寓,享年七十四歲。她的友人依照她的遺願,在她生日那天將她的骨灰撒在太平洋,結束了她傳奇的一生。
宋淇
生於一九一九年,逝世於一九九六年,原名宋奇,又名宋悌芬 (Stephen Soong),筆名林以亮,浙江吳興人,戲劇家宋春舫之子。一九四○年,畢業於燕京大學西語系。一九四九年,移居香港,專任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研究中心主任,曾經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助理,並與電影界也有很深的淵源。宋淇與夏志清、張愛玲、錢鍾書、傅雷等人均有深交,夏志清最初讀張愛玲、錢鍾書的作品便是出自宋淇的推薦。
宋鄺文美
生於一九一九年,逝世於二○○七年。曾在美國新聞處工作,以「方馨」一名,翻譯文學作品。張愛玲一九五二年從大陸到香港後,在一九五五年轉赴美國之前的這段期間,曾在美國新聞處擔任翻譯,受到當時的同事宋淇與宋鄺文美夫婦諸多照顧,彼此也成為下半生最要好的朋友。一九九五年,張愛玲在洛杉磯去世,所有遺產均贈予宋淇夫婦所有,也由此可見三人交情之深、信任之篤。
編者簡介
宋以朗
宋淇夫婦的長子,一九四九年生於上海,目前是張愛玲文學遺產的執行人。一九七八年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博士班畢業,曾任全球第二大統計公司KMR的顧問。二○○三年回到香港,創立「東南西北」部落格,引述及翻譯世界各地的時事新聞,備受重視。
書信整理
馮睎乾
香港專欄作家,文學評論者。二○○九年開始協助宋以朗整理張愛玲遺稿,並撰寫關於張愛玲的文章,包括書評、譯評、軼聞考證等,著有《在加多利山尋找張愛玲》。
我與張愛玲,與我的父母
宋以朗
時光匆匆過去,今年已是張愛玲誕生一百週年,而曾經見過她本人的人已是寥寥可數。我小時候在家裏見過張愛玲,所以我會不停地被問及我對張愛玲的回憶。
我們第一次見面是在一九五四年。當時我只是一個五歲小童,對這位張阿姨沒有什麼印象,也不記得她在語錄裡提到我的事兒:
聽見瑯瑯吃藥:
(一)戴著藥丸如護身符。
(二)想出花樣,有落場勢,好像不是為了加白糖才肯吃。
《張愛玲語錄》倒有我們倆的一個集體回憶:
你們臥室的小露台像「廬山一角」,又像「壺中天地」。
語錄註解說:「五十年代,我們居於北角繼園,父母臥室約三四十平方。一進門,迎面是落地的磨砂玻璃牆,前行數步才見右邊有一道小走廊,拐一個彎便通到露台。露台也由落地的磨砂玻璃包圍,只有打開中層的窗子方望到外面景物。由於露台設計獨特,初入臥室根本不會察覺,仿佛別有洞天,於是張愛玲便有上面的妙喻。」我對這個小露台印象特別深刻,因為我在那裡營建了一個紙製印第安人帳篷,我躲進去就不用理會大人們了!
一九五九年夏,我家從港島北角繼園搬到九龍加多利山。我自己有個小房間,裡面有簡單的床、桌、椅、櫃。櫃子裡有很多書,包括一大堆《秧歌》與《赤地之戀》。這兩本書故事文字,也算是「平淡而自然」,十多歲的孩子也可以接受,我反覆看過多遍,但我沒有追問父母與作者的關係,當然也沒有想到那些由作者親筆簽名的初版書有一天會是價值連城。
一九六一年,張愛玲再訪香港,在旺角花墟附近租了房間,從我家步行過去只需幾分鐘。後來她臨走前退了租,卻發現還有電影劇本未寫好,便來我家借住兩星期。我讓出房間給她,自己到客廳「餵蚊」。她給我的印象很簡單,一個高高瘦瘦的女子,整天躲在房間寫作,偶爾出來一起吃飯,與小孩無甚交流。多年來我不知被問了多少遍對張愛玲的印象這個問題,但我實在沒有什麼可以說。
我寫過一篇關於張愛玲軼事的短文說:
張愛玲整天就只神秘兮兮的躲在臥室,即使偶爾同枱食飯,彼此間也靜默得宛如隱修院的院友。她從不挑剔飯菜,胃口也不大,但根據我家老傭人阿妹的暗中觀察,她最愛吃的似乎就是隔夜麵包,大概是有胃病問題。至於外表,她身材高瘦,打扮樸素,阿妹分析說衣服都是她自己裁的,我不肯定是不是,只是印象中沒見過她穿旗袍。記得最清楚的,倒是她深近視又不戴眼鏡,看事物總要俯前── 也許她擔心把我和姊姊混淆了。
這些年來我屢次受訪,講述對張愛玲的印象,也不外乎上面講的那些。
我搜索他人對張愛玲的印象,希望可以引發出我自己的記憶。
例一:曹可凡在《我認識一些深情的人》引用白先勇回憶張愛玲與白先勇、歐陽子、陳若曦、王禎和、殷張蘭熙等人的一九六一年台北宴會:
白先勇先生記得,那天和張愛玲的聚餐安排在西門町附近一家名叫「石家」的蘇州菜館……她身穿素淡的旗袍,但隨身帶著一件暗紫色綢緞棉質外套,特別顯眼……
那晚,白先勇先生與張愛玲相鄰而坐。「張愛玲是上海人,但一口普通話說得字正腔圓,特別是捲舌音很有北京味兒,這或許與她曾經在天津居住過有關。她的眼神因近視略顯得有些朦朧、迷離,一旦特別關注你,便馬上目光如炬,仿佛有兩道白光直射而來,難怪她觀察周圍人和事是如此的犀利、透徹、深刻。」
例二:於梨華在《華麗與蒼涼── 張愛玲紀念文集》說:
記得很清楚,她穿一件暗灰薄呢窄裙洋裝,長頸上繫了條紫紅絲巾。可不是胡亂搭在那裡,而是巧妙地調諧衣服的色澤及頸子的細長。頭髮則微波式,及肩,由漆黑髮夾隨意綰住,托出長圓臉盤。眼珠有點突,沒戴眼鏡(通信中知道她戴眼鏡的),想必有隱形鏡片,所以看人時半抬下巴,半垂眼瞼。我不認為她好看,但她的模樣卻是獨一無二(one of its kind)。
他們的文采與觀察能力比我好得多,可惜我的腦子還是一片空白。
其實我有什麼印象不是要點。這個故事裡的三個主要人物是:張愛玲、我父親宋淇與母親宋鄺文美。他們三位的故事很簡單:張愛玲在一九五二年九月為完成學業從上海來香港,她在報紙上看到美國新聞處的招聘海明威《老人與海》翻譯者廣告便投了簡歷,結果被選中,因而結識時在美新處翻譯部的宋淇,後來有在一個社交場合又結識了宋鄺文美。一九五五年,張愛玲移民到了美國。當時我父親是國際電影懋業公司的製片主任,張愛玲在我父親的介紹下,先後為公司寫了幾部電影劇本。一九六一年十月,張愛玲來香港寫劇本賺錢。一九六二年三月,張愛玲回美,三人終身沒有再會面。一九九五年九月,張愛玲在美逝世,遺囑簡單地說:「我去世後,我將我擁有的所有一切都留給宋淇夫婦。」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宋淇在港逝世。二○○七年十一月,宋鄺文美在港逝世。
二○○三年,母親中風,我從美國回來香港照顧她。她的最後五年,我總算陪她渡過了。最初我只是負責整理張愛玲的合約,給她逐一簽好,然後歸檔。
投入之後,我很快得了「十萬個為什麼」病。為什麼張愛玲會將遺產全部留給宋氏夫婦呢?她的親戚們怎麼樣啦?為什麼張愛玲遺物裡有完成但未出版的作品(如《小團圓》)?要不要替她出版?那些未完成的作品(如〈愛憎表〉)呢?〈色,戒〉女主角原型是否民族女英雄鄭蘋如?張愛玲有沒有到台灣採訪過少帥張學良?《同學少年都不賤》不能出版的「毛病」是啥?這些都是人家不停問我的問題。
我轉問我母親,她只說不記得叫我不要煩她。幸好母親有告訴我所有問題的答案都在家裡一箱箱的書信裡面。我搜遍全家,找到四十一年他們三人寫的七百多封信,洋洋共六十多萬字。這些書信好像結成一個普通法的法律系統:案例都有據理,差不多凡事都引用先例。看完這些信,我開始有信心處理張愛玲的遺產。
其中張愛玲在一九九二年二月二十五日的信中說:「如果我的錢有剩,那麼(一)用在我的作品上,例如請高手譯,沒出版的出版了……(二)給你們倆買點東西留念。」
翻譯作品倒是容易。這些年,張愛玲的作品已經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意義大利文、西班牙文、波蘭文、捷克文、匈牙利文、日文、韓文、越南文等。她的英文作品《雷峯塔》、《易經》、《少帥》也翻譯成中文。出版了生前沒出版的作品有〈重訪邊城〉、〈異鄉記〉、〈愛憎表〉、《同學少年都不賤》、《小團圓》。
「給你們倆買點東西留念」則是靦腆的張愛玲不願意點明。她想表達的是,她知道我父母的身體都不好,叫他們拿錢去用,但她又不好意思直接說出來,所以變成吞吞吐吐。看到這裡,我真的很感動。
二○一○年,我從他們三個人那七百多封信件中選出部分內容,編成《張愛玲私語錄》,出版準則以反映友情為主。通過這些書信,我希望能解釋清楚他們三個人的友誼。我看過不少張愛玲傳記,大多鮮有提及我父母,即使提到,有時也是負面的。這顯然跟我在信裏讀到的內容背道而馳。我出版《張愛玲私語錄》,主要目的正是要糾正這些謬誤。
以我自己來說,我周遊列國多年,每處都不會久留,所以我沒有一個四十年朋友,更遑論跟人有六十多萬字的通信。對我來說,張宋書信是一個奇蹟。
對張愛玲研究者來說,張宋書信是珍貴的第一手資料,有極高學術價值。不妨舉一個例子:一九八三年,張愛玲出版《惘然記》,她在序中說,「〈色,戒〉〈相見歡〉〈浮花浪蕊〉都是一九五○年間寫的……這三個小故事都曾經使我震動,因而甘心一遍遍改寫這麼些年,甚至於想起來只想到最初獲材料的驚喜,與改寫的歷程,一點都不覺得其間三十年的時間過去了。」偏偏她就是沒有解釋震動驚喜何來,造成外界不少爭議。張宋書信裡就有詳細的解釋討論。
一般而言,作家要反駁評論者是不容易的,像羅生門一樣,大家也不知道誰的版本才是真相。即使張愛玲想說自己沒有那個意圖,別人還是可以說她抵賴,甚至說她潛意識的確如此。但張宋書信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其創作過程有大量書信文獻佐證,一切「作者意圖」都可考本溯源,有力限制了評論者的胡亂猜測,也許是中外文學史上一個罕例。文學研究者若沒有充足的第一手資料,隨時便會犯下閉門造車的毛病,可以錯得很厲害。現在寫關於張愛玲的人越來越多,因為張愛玲的作品有市場,連帶寫她的文章也有市場,所以我覺得,現在更有必要把書信這類第一手材料公開。
但書信不可以解答所有問題。例如一九七六年三月十八日的信提起《小團圓》:「這篇小說時間上跳來跳去﹐你們看了一定頭昏﹐我預備在單行本自序裡解釋為什麼要這樣。」她沒有寫過這篇自序,所以這是一個謎。但我寧願張宋書信不是一本無所不知的天書,這樣張愛玲的傳奇才可以永遠繼續。
張宋書信集計劃於今年出版,剛好是張愛玲誕生一百週年。然後我這個張愛玲遺產執行者也終於可以隱退。
序
校閱張愛玲書信的感想
馮睎乾
我一輩子好像跟別人的信結下不解之緣。小時候常常不情不願幫不識字的外婆寫信回鄉,也要替她朗讀從鄉下寄來香港的家書。我自己則在一個早已不流行通信的年代長大,除了青春期受到荷爾蒙的刺激,以及得到岩井俊二電影的啟發,偶然寫過幾封情書(給當年的女友,即今天的妻子),通信這類費時失事的中古嗜好,在我的生命中可謂毫無位置。然而命運弄人,我近十年的工作都或多或少跟人家的書信有關,例如協助宋以朗先生校閱張愛玲和宋家的信。
我認識宋先生,跟張愛玲無關,只緣於我想拜讀宋淇好友吳興華的信。十三年前我終於得償所願。記得第一次翻開吳興華的信,幻想自己嗅到的舊信紙味,可能是六七十年前上海淪陷區的氣息時,不禁幽幽出神,宋先生見我神智有點失常的樣子,忍不住說:「看,你兩眼都發光了!」一不做二不休,看完吳興華的信後,我又陸續瀏覽了張愛玲、錢鍾書、宋淇等人的信,沒帶着窺私的心態,只有一種要憑弔什麼的情懷。畢竟人和時代都一去不返了,與現世毫無瓜葛,昔日的隱私已昇華為文學史的材料,再好奇八卦的人對此也不由得肅穆起來。現在回想,最觸動我的從不是字裏行間的話,而是我手摸到的信紙,在歲月流逝中獲得的歷史重量。這些碰得到、嗅得着的信有種舊時代的質感,甚至隱隱綻放着寫信者的靈氛。
漫無目的看信是享受,但真的動手編輯起來,就不太好受。可見人生還是漫無目的較好。二○一○年出版《張愛玲私語錄》前,我已幫忙校閱張愛玲和宋家的信。二○一二年前後,我們在香港影印了所有書信,寄到北京讓出版社做文字輸入,他們打好字後校了一遍,把文檔傳回來已是兩三年後的事。一看大約六十萬字,本來想添加註釋交代每封信的背景,未幾發現工程浩瀚沒完沒了,恐怕張愛玲二百週年誕辰也未能殺青,立即決定一切從簡,只看看有沒有錯字就算了。其間俗務纏身,斷斷續續,就是校閱也弄得曠日持久,終於拖到二○二○年,總算趕上在百年誕辰問世。
錯字有兩種。一種是出版社手民之誤,當然一見即改;另一種涉及作者的錯字,就要費神斟酌。首先,什麼叫「錯」呢?例如現在普遍寫「耽擱」,但張愛玲、宋淇皆寫「躭擱」,是比較少見,但不算錯。我自己的原則是:在不是明顯錯字的前提下,盡可能保留作者的用字原貌── 上面這句恰巧有現成例子,我們平常寫的「盡可能」,張愛玲寫「儘可能」。她對「儘」和「盡」的用法,作了今人多數忽略的嚴格區分:「儘」含有「力求以最大限度」的意思,所以她寫「儘早」、「儘先」、「儘量」、「儘可能」等等的時候,就用「儘」;「盡」則表示「達到極端、完結、全部用出」,所以她寫「感謝不盡」、「精疲力盡」、「盡心」等等的時候,就用「盡」。
有張愛玲特色的用字,我可多舉些例子說明:她寫「痊愈」,不寫「痊癒」;寫「老板」,不寫「老闆」;寫「糢糊」,不寫「模糊」;寫「牴觸」,不寫「抵觸」;寫「彫飾」,不寫「雕飾」;寫「弔胃口」,不寫「吊胃口」;寫「疎忽」,不寫「疏忽」。以上都是一般人不常用的寫法,至於我最深印象的「張愛玲體」,則非「仿彿」莫屬。這個詞有人寫「仿佛」,有人寫「彷彿」(如宋淇),但應該很少人像張愛玲般寫「仿彿」,堅持用人字部首的「仿」和彳字部首的「彿」。「仿彿」在書信中用了六十九次,橫跨五十至九十年代,無一例外,可見她很有意識一以貫之。到底什麼緣故令她這樣寫呢?難說。
以上用字都是正確的,希望繁體版可保留原汁原味。但張愛玲有兩個字,我覺得不妨改一改。一是「興致」她總寫成「興緻」,這寫法我無論如何也覺得是錯的。《說文》云:「緻,密也。」也指細繒或縫補過的敝衣。然而「興致」的「致」指意態風度,跟「緻」義不侔,不能互通,也缺乏古人先例可援,顯然是錯別字。因此,我建議把「興緻」修正為「興致」。另一怪字是「日歷」的「歷」。我們現在都寫「日曆」,但張愛玲三番四次寫「日歷」,決不從眾寫「日曆」,不是無心之失。查《康熙字典》「歷」字條,說它「與曆日之曆同」:「《前漢.律歷志》黃帝造歷。又《世本》曰容成造歷。《尸子》曰羲和造歷。或作曆。」可見「曆」與「歷」在古時相通。
假如張愛玲是章太炎那類國學大師,專門寫古色斑斕的文言,那也說得過去。但她寫的是現代白話文,用「歷」而非「曆」就太觸目了,好像刻意引導讀者想入非非,還是改為「曆」較妥當,決不是編輯之癢。當然,我們也不妨想想:為什麼張愛玲沒有與時並進,改寫「日曆」呢?我有個推測,一時也難以求證:無論是奇形怪狀的「仿彿」,抑或古色古香的「日歷」,甚至於張冠李戴的「興緻」,都是張愛玲人生中初遇這些詞語時所見的寫法,從此印入腦海,銘記不忘,成了生命的一部分。即使後來看到更通俗的字體,她也捨不得除舊佈新,因為捨棄了這些獨特的字,某程度上也意味着捨棄自己的過去。在她書寫「仿彿」、「日歷」和「興緻」的時候,也許每個不容於世的字都勾起了她內心某些深遠的回憶,誰知道呢?
以上喋喋不休的瑣碎,大概只有校閱者才份外在意,也會為此躊躇苦惱。但要是書信集的出版,能讓讀者更真切地了解張愛玲的性情,更全面地明白宋淇、鄺文美與她的友誼,那麼一切工夫都是值得的。
突然獨身◎葉志偉
Regular price $23.00《突然獨身 十周年紀念版》,除原汁原味收錄原裝廣東話版本,作者亦重新編寫「難解字註譯」,值得一再收藏。
十年前,主角Linus的《突然獨身》故事,成為讀者的最佳枕邊書。《突然獨身》由香港走到台灣,又從台灣走到美國;由廣東話變成白話,又從中文變成英文,現在終於回家 – 在香港再版了。
主角Linus無意撞破同居七年男友的好事,他決定分手。可是一段關係的終結,不似上網,一click就能切斷所有關係。故事從他打算分手,嘗試分手,落實分手到分不了手,竟經歷了半年的掙扎、矛盾、糾纏。
一切尤如愛情,發生不會突然,直至你發現真相的一刻,已是返魂無術。然後,每每想起,那回憶會繼續一針一針地刺痛著你。
作者簡介
葉志偉
雙子座B型,七字頭出生香港屋邨仔。多重嗜好精神分裂,喜愛音樂電影旅行shopping做Gym看女人吵架、尊敬張愛玲林憶蓮尼采媽媽姐姐Madonna、愛讀星座塔羅心理哲學書籍。志願當全職寫作人及World Peace!
志偉於2003年推出首本作品《突然獨身》大獲好評,獲著名文化人歐陽應霽、林一峰、鄧達志等推薦,而進身寫作界。
志偉開始時以全廣東話創作充滿香港味道的同志故事,及至《重疊》後,改以全白話創作。其作品多由香港kubrick及台灣「基本書坊」出版及代理。
其後曾替多分本地及國內報章雜誌撰寫文章,內容除小說外,亦包括散文、影評及音樂評論,文字散見於香港《YAHOO》Style、《都市日報》、《號外》、《點心》、《東周刊》、《Hong Kong Walker》《男女胴體》;國內雜誌《1626》、《大都市》、《俏麗style》、《攜程自由行雜誌》;台灣《Good Guy》等;同時亦曾替「香港電台」〈自己人〉節目撰寫廣播劇《家有囍事》、《床前10分》及與福利機構「關懷愛滋」合作推出小說《10/1315》,以推動香港男同性戀者進行愛滋病測試。
除文字工作外,志偉亦作不同嘗試,於香港電台第二台節目「Gimme 5」,主持戀愛關係節目。
亦於2012年9月,與Metro-Holik Studio合作推出首個舞台劇「突然獨身舞台版」,擔任監製及編劇工作。
【預購】張愛玲:孤獨的人有他們自己的泥沼,一本書讀懂文壇奇女子張愛玲◎ 大風文創編輯部
Regular price $18.00走進她多彩的筆下,共譜一場華麗與蒼涼!
張愛玲一生如戲劇般跌宕起伏,原生家庭的不幸和兩段失敗的婚姻造就了她與生俱來的孤絕,也成就了她文字中獨樹一格的悲涼與犀利。
★震懾人心!張愛玲經典賞析
精選《傾城之戀》、《半生緣》、《紅玫瑰與白玫瑰》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並摘錄相關佳句,看張愛玲如何洞悉人世滄桑,寫盡愛恨嗔癡的眾生百態。
★文學之旅!張愛玲聖地巡禮
張愛玲的故居在哪裡?與胡蘭成初次相遇之地?《色戒》初稿是在哪個公寓完成?走進上海這座城,感受張愛玲創作生涯最璀璨的吉光片羽。
★全面網羅!你所不知道的張愛玲
張愛玲不僅用文字驚艷了整個文壇,她敢愛敢恨、勇於做自己的鮮明個性,更是為人所稱道,一展她的叛逆、優雅與落寞。
◇人生第一筆稿費不是靠小說,而是靠畫畫!
◇與蘇青因一個男人互不往來,終結一段閨蜜情!
◇衣如其人,被作家埋沒的服裝設計師!
本書特色
◎文壇奇女子跌宕人生:追溯成長背景、戀愛史,挖掘張愛玲創作祕辛
◎才女軼事大公開:揭露張愛玲不為人知的小故事,一睹她的真誠與寂寞。
◎張愛玲生平大事記:收錄人生各階段及作品,一手掌握作家大小事。
【預購】紅樓夢魘【張愛玲百歲誕辰紀念版】◎張愛玲
Regular price $29.00張愛玲:有人說過「三大恨事」是「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
第三件不記得了,也許因為我下意識的覺得應當是「三恨紅樓夢未完」。
張愛玲
百歲誕辰
紀念版
在浩瀚的文學長河裡,研究紅學的作品多如繁星,卻惟有張愛玲,才得以體現《紅樓夢》的冠前絕後。這部經典名作不僅澆灌了張愛玲的無數青春,更是「張派文學」的脈絡師承,也是她不懈追求的理想之鄉。於是她一擲十年,用獨有的感性、緻密的考據,歷歷細數《紅樓夢》中開枝散葉的豪門親族、錯綜複雜的人性糾葛,以及精巧繁複的細節書寫,引領我們深入體會曹雪芹的創作匠心。《紅樓夢魘》可說為張愛玲開啟了一場玄妙入神的文字體驗,也替文學史刻下兩代文豪千絲萬縷的跨時代對話。
張愛玲
本名張煐,一九二○年生於上海。二十歲時便以一系列小說令文壇為之驚豔。她的作品主要以上海、南京和香港為故事場景,在荒涼的氛圍中鋪張男女的感情糾葛以及時代的繁華和傾頹。
有人說張愛玲是當代的曹雪芹,文學評論權威夏志清教授更將她的作品與魯迅、茅盾等大師等量齊觀,而日後許多作家都不諱言受到「張派」文風的深刻影響。
張愛玲晚年獨居美國洛杉磯,深居簡出的生活更增添她的神秘色彩,但研究張愛玲的風潮從未止息,並不斷有知名導演取材其作品,李安改拍〈色,戒〉,更是轟動各界的代表佳作。
一九九五年九月張愛玲逝於洛杉磯公寓,享年七十四歲。她的友人依照她的遺願,在她生日那天將她的骨灰撒在太平洋,結束了她傳奇的一生。
【預購】海上花開【張愛玲百歲誕辰紀念版】◎張愛玲
Regular price $28.00我常常替它不平,總覺得它應當是世界名著。
海派傳人筆下的海派傳奇,影響張愛玲創作最深的作品!
導演大師侯孝賢改編拍成電影,榮獲金馬獎評審團大獎!
張愛玲
百歲誕辰
紀念版
樸齋心裏熱得像熾炭一般,
卻關礙著小村,不敢動手,只目不轉睛的呆看;
見她雪白的面孔,漆黑的眉毛,亮晶晶的眼睛,血滴滴的嘴唇,
越看越愛,越愛越看。
清末的上海,是金錢與情欲交織的魔都,在租界一隅的娼館「長三書寓」裡上演的諸般情節,看似光怪陸離,其實都是浮世眾生相的隱喻。男人們留戀這裡的萬種風情,女人們沉溺那處的虛情假意,彼此各懷鬼胎,緣起緣滅,終究沉淪。張愛玲以精準的文字完美還原清代才子韓子雲的吳語章回小說《海上花列傳》,更針對原作中的晚清服飾和風俗文化做了詳盡的詮釋。本書不僅是張愛玲對於近代文學史的重大貢獻,更是一代經典傑作的浴火重生。
張愛玲
本名張煐,一九二○年生於上海。二十歲時便以一系列小說令文壇為之驚豔。她的作品主要以上海、南京和香港為故事場景,在荒涼的氛圍中鋪張男女的感情糾葛以及時代的繁華和傾頹。
有人說張愛玲是當代的曹雪芹,文學評論權威夏志清教授更將她的作品與魯迅、茅盾等大師等量齊觀,而日後許多作家都不諱言受到「張派」文風的深刻影響。
張愛玲晚年獨居美國洛杉磯,深居簡出的生活更增添她的神秘色彩,但研究張愛玲的風潮從未止息,並不斷有知名導演取材其作品,李安改拍〈色,戒〉,更是轟動各界的代表佳作。
一九九五年九月張愛玲逝於洛杉磯公寓,享年七十四歲。她的友人依照她的遺願,在她生日那天將她的骨灰撒在太平洋,結束了她傳奇的一生。
半世紀前,胡適先生為《海上花》作序,稱為「吳語文學的第一部傑作」。滄海桑田,當時盛行的寫妓院的吳語小說早已跟著較廣義的「社會小說」過時了,絕跡前也並沒有第二部傑作出現。「吳語文學的第一部傑作」,不如說是方言文學的第一部傑作,既然粵語閩南語文學還是生氣蓬勃,閩南語的尤其前途廣闊,因為外省人養成欣賞力的更多。
自《九尾龜》以來,吳語小說其實都是夾蘇白,或是妓女說蘇白,嫖客說官話,一般人比較容易懂。全部吳語對白,《海上花》是最初也是最後的一個,沒人敢再蹈覆轍──如果知道有這本書的話。《海上花》在十九世紀末出版;民初倒已經湮滅了。一九二○年蔣瑞藻著《小說考證》,引《譚瀛室筆記》,說《海上花列傳》作者「花也憐儂」是松江韓子雲。一九二二年清華書局翻印《海上花》,許菫父序中說︰「或曰松江韓太癡所著也。」三年後胡適另托朋友在松江同鄉中打聽,發現孫玉聲(海上漱石生)曾經認識韓子雲,但是也不知道他的底細,輾轉代問小時報專欄作家「松江顛公」(大概是雷瑨,字君曜),答覆是《小時報》上一篇長文關於韓邦慶(字子雲),這才有了些可靠的傳記資料。胡適算出生卒年。一八九四年《海上花》出單行本,同年作者逝世,才三十九歲。
一九二六年亞東書局出版的標點本《海上花》有胡適、劉半農序。現在僅存的亞東本,海外幾家大學圖書館收藏的都算是稀有的珍本了。清華書局出的想必絕版得更早,曇花一現。迄今很少人知道。我等於做打撈工作,把書中吳語翻譯出來,像譯外文一樣,難免有些地方失去語氣的神韻,但是希望至少替大眾保存了這本書。
胡適指出此書當初滯銷不是完全因為用吳語。但是到了二○、三○年間,看小說的態度不同了,而經胡適發掘出來,與劉半農合力推薦的結果,怎麼還是一部失落的傑作?關於這一點,我的感想很多,等這國語本連載完了再談了,也免得提起內容,洩漏情節,破壞了故事的懸疑。
第三十八回前附記︰
亞東本劉半農序指出此書缺點在後半部大段平舖直敘寫名園名士──內中高亞白文武雙全,還精通醫道,簡直有點像《野叟曝言》的文素臣──借此把作者「自己以為得意」的一些詩詞與文言小說插入書中。我覺得尤其是幾個「四書酒令」是卡住現代讀者的一個瓶頸──過去讀書人《四書》全都滾瓜爛熟,這種文字遊戲的趣味不幸是有時間性的,而又不像《紅樓夢》裏的酒令表達個性,有的還預言各人命運。
所以《海上花》連載到中途,還是不得不照原先的譯書計劃,為了尊重原著放棄了的︰刪掉四回,用最低限度的改寫補綴起來,成為較緊湊的「六十回海上花」。回目沒動,除了第四十、四十一回兩回併一回,原來的回目是︰
縱翫賞七夕鵲填橋 善俳諧一言雕貫箭
衝繡閣惡語牽三劃1 佐瑤觴陳言別四聲
代擬為︰
渡銀河七夕續歡娛 衝繡閣一旦斷情誼
第五十、五十一回也是兩回併一回,回目本來是︰
軟廝纏有意捉訛頭2 惡打岔無端嘗毒手
胸中塊「穢史」寄牢騷3 眼下釘小蠻4爭寵眷
改為︰
軟裡硬太歲找碴 眼中釘小蠻爭寵
書中典故幸而有宋淇夫婦幫忙。本來還要多,多數在刪掉的四回內。好像他們還不夠忙,還要白忙!實在真對不起人。但是資料我都保留著,萬一這六十回本能成為普及本,甚至於引起研究的興趣,會再出完整的六十四回本,就還可以加註。
1. 即「三劃王」。
2. 流氓尋釁,捉出一個由頭,好訛人。
3. 書中高亞白與尹癡鴛打賭,要他根據一本春宮古畫冊寫篇故事,以包下最豪華的粵菜館請客作交換條件。尹癡鴛大概因為考場失意,也就借此發洩胸中塊壘。
4. 白居易詩︰「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寫擅歌舞的家妓。
【預購】天涯太遠,先到海角◎范俊奇
Regular price $30.00為的是掙脫平日喧囂的孤獨,
給自己精神上的指壓與按摩;
為的是在風景的袒露和遮掩之間,
看見素未謀面的,另一個自己。
「旅人難免自私,會在某個特別被觸動的時刻想獨攬一片風景。因為在這借來的風景和時間裡,平方是你,圓周也是你。」──范俊奇
旅行,是為了什麼?晨昏日月,千山萬水,城市夜景,邂逅的每一片風景,都是帶自己暫別日常喧囂,給精神的留白,給靈魂的按摩。馬華作家范俊奇將旅途中由心而發的感悟嵌拴於文字中,將遇見的人與事都刻畫成一篇篇動人的真摯告白。旅行,或許只是為了更加靠近自己。
范俊奇筆下的城市萬象:
∣香港∣真正的香港的味道,是豁達的也是激昂的,他們雖然以戲謔的態度面對人生,但卻以莊重的態度對待自己。而香港沒有好萊塢,香港人連發的夢,也遠比我們活著的日子清醒。
∣台北∣我喜歡台北,因為它親,它是我在文字書寫上摸過的第一隻象,也是我跳動著的閱讀脈絡上,最常給我叮嚀與指引的人。
∣北京∣北京之夏,到處都聽得見搖滾歌手般的蟬鳴,簡直誰也不肯輸了給誰,都爭著把一整個滾燙的夏天,「知了知了」地喳喳叫著,那叫聲拖得好長好長,比一生一世,還要長,還要長。
∣上海∣等到秋天再深一點的時候,我還要回到上海,回到靜安區小店子裡捧著搪瓷小碗,碗裡的豆漿圓滿如一盆秋月,喝碗秋風般,漫漫青雲露月光的豆漿。
∣巴黎∣春天開始在眉梢喧譁,塞納河畔吹來河水的腥氣,卻不影響河的秀麗,而對岸有座劈開半截臉面,顯得特別心事重重的雕像;也有按著眉心,正在專心讀書的男子,這樣就好,春光沒有太早,也沒有太老,這樣的巴黎,剛剛好。
∣倫敦∣每一個人心裡其實都有他自己的一座倫敦,還好我借回來的倫敦,總是二話不說,體貼地將形單影隻的我,和歌舞昇平的人群適當地間隔開來。
∣蘇黎世∣今年的蘇黎世,恐怕是鐵了心的冷。但這麼深邃的冷,其實我是歡喜的,並且一廂情願,把它當作是我與蘇黎世彼此記認的一種約定,也總竊竊自喜,視之為蘇黎世暗地裡給我擁抱的一種方式。
∣阿姆斯特丹∣入夜之後,一個旅人,如果在阿姆斯特丹,會意識到自己破「禪」而出的安然與淡定,因為它安靜中帶點曖昧的詭異,還有它漸漸清爽下來的空氣裡,也微微泛著讓人迷茫的甜意。
∣佛羅倫斯∣擺脫時尚,佛羅倫斯的美,美在遠意茫茫,我仰起頭,望向聖馬可廣場上偉岸的雕像,發現廣場上雖然人潮如水,卻搖撼不了佛羅倫斯淵深而廣大的僻靜之美。
∣墨爾本∣撇開常年無休的文化體驗和濃厚的藝術氣息,都說墨爾本是最適宜居住的城市,而墨爾本人,是不是都習慣了寧靜與悠閒,所以比其他城市的人更容易抵抗寂寞?
更多藏在范俊奇與城市之間美麗與哀愁的心事,等待你來發掘。
齊聲推薦
李靜芳(遠東集團綜效暨零售規劃總部執行長.遠東巨城購物中心董事長)
凌性傑(作家)
趙又萱(作家.編輯)
(依姓名筆畫排列)。
出生於馬來西亞北部吉打州。新聞系出身。25年雜誌人。前後當過三本女性時尚雜誌(婦女雜誌、新潮雜誌、VMag雜誌)和一本男性時尚雜誌(馬來西亞版men’s uno)主編。曾任香港皇冠出版社駐馬來西亞出版經理、馬來西亞收費電視台中文組品牌企劃經理。現為全職專欄作者、文案策劃。
因前雜誌人背景,作品傾向於城市與時尚書寫。多次訪問國際名牌時裝設計師、高端腕表設計師與品牌總裁、好萊塢與港台明星,以及超模與藝文界名人。
專欄散見馬來西亞各報章(星洲日報、南洋商報、中國報),雜誌(風華、都會佳人、女友)及網媒,書寫類別包括:時尚、生活、人物、旅遊文學、愛情小品、文學創作。
作品曾多次收錄於台、港、馬、新文學合集。著有《鏤空與浮雕》《鏤空與浮雕II》《鏤空與浮雕III:幻滅,也是一種成全》《天涯太遠,先到海角》。
《字花》NO. 109
Regular price $18.00《字花》109期「空間觀察指南」
要理解一個地方、一個社區,終歸取決於置身其中的人如何生出意義,將自己的觀察方法、記憶與故事,統統交織入內,翻出更多更多。本期封面專題「空間觀察指南」,邀來陳碧琪、梁展峰、Kobe Ko、韓麗珠,分享他們觀察空間的獨門秘方。到底我們要如何觀看,這些日常或會經過的地方?從大賣場到口袋公園,設計者究竟有何構想,而用家又會如何在此之上,覆寫出自己的意義?最重要的或許是,我們又如何由此開展自己的探索?
——葉梓誦
精彩內容包括:
專題「空間觀察指南」
● 訪城市研究者陳碧琪,透過觀察口袋公園(pocket parks)不同的空間形態和應用方式,梳理自己與城市空間、生活的關係
● 訪策展人梁展峰,以策展人視角理解展覽、探討香港的空間營造,以及本地市集文化的流變和發展困境
● 移居台灣的藝術家Kobe Ko自稱「都市俗」,從逛商場的日常空間體驗談起,分享兩地城市生活形態的差異
● 韓麗珠書寫閒逛宜家家居的回憶,從家具、空間和流連於此的客人身上,反覆思考「家」的定義,以及當中承載的牽絆和情感
專訪、專欄
● 專訪台灣圖像創作者吳睿哲,由作品談到創作過程和養分,與讀者探討空間與故事、媒介與呈現的關係;
● 謝曉虹專欄「病遊記」以細膩筆觸記錄癌症治療初期的感受,並由此衍生關於性別的反思,敏銳而深刻;李維怡專欄「無何有城紀系列」以小說連載形式,探討想像與記憶、邊界與國度、結構與游離
解像、起格
● 「解像」收錄Sabrina Yeung探討本地獨立書店的獨特性和發展方向;雙雙以《舖貓記》和其他舖貓故事切入,窺探「動物>貓>舖貓—城」書寫路徑;王崢從新加坡本地樂隊「SOBS」探索本土藝術發展的政治經濟脈絡;
● 「起格」有鍾國強、周漢輝等人的詩作,及Sabrina Yeung、令菱等人的小說作品
《花字》
● 專訪獨立音樂組合雷同二友,回望出道以來走過的路,思考作品的價值、創作的意義,以及人與人的連結;
● 收錄雄仔叔叔詩作〈鄉下〉,結合擬音作樂人ah bunn和藝術家高立分別創作的音樂和畫作,感受回到鄉下或音樂當中隨性漫遊的心境;
● 更多精彩內容包括:伍宇烈反思舞蹈的定義與觀者的關係;黃言丹專訪《從今以後》導演楊曜愷、演員梁仲恆,從晚年女同志的處境出發探討成為「家人」的 條件⋯⋯
「我們都是玻璃瓶般的流離者,浮游生活,遇上亂流急喘,一觸即碎。這首不禁令人放空幻想的歌,叫〈路徑〉,是獨立音樂組合雷同二友的作品。「二友」的成員謝芊彤與謝芊蕾,是兩姊妹,也是一直創作音樂,唱故事的人。 」——〈唱故事的人〉李顥謙訪雷同二友
雜誌簡介
《字花》是香港一本雙月刊文學雜誌,於 2006 年 4 月創刊,由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出版,用文 學視角直接介入社會文化議題。專題以外,每期均有文字、視藝和跨媒體創作,以及文學、影視和 文化評論,以「立足本地,放眼世界」為旨,力圖打破香港文學雜誌的固有形式,以展示文學年 輕、活潑和多元化的一面。
網頁:http://zihua.org.hk/ Facebook
專頁:字花 | https://www.facebook.com/fleursdeslettres/
水煮魚文化 | https://www.facebook.com/spicyfish001/
【預購】Breakazine 074 邊一個發明了性別◎Breakazine創作小組等
Regular price $20.00 性別麻煩,偏偏人人都愛談。
而且,愈談愈麻煩。
不是只有男女之別嗎?Facebook有50多種性別描述。
不是常說男女平等了嗎?但性別角色的衝突仍是每日發生。
性/別小眾已受盡社會白眼?但連羣體內也是雷區處處。
到底,是誰發明了性別的種種觀念?
在立場表述與道德爭辯之外,
我們的性別探索空間有多大?
這期Breakazine,嘗試剖開性別底下的故事,
呈現性別定型之下,人們如何盡力「演」好角色;
請來主動踏入性別雷區的朋友,梳理議題的張力所在;
也走訪努力提供探索空間的羣體,如何以包容與信任消弭敵意。
無論是守住界線、規範與制約,
還是尋找可安身立命的身分,
活得出自己,才最可貴。
關於Breakazine
在深度探討的背後,
是打破社會常態、創造可能的匠心。
折角的符號,提醒我們不甘於常態,
利用90天的慢媒空間,求問根本,
打造實驗求真的香港社會專題。
我們的原點,
是兼具觸感與視覺衝擊的紙本雜誌,
但不限於單一媒介。
展覽、營會、活動,
我們將書誌的發現,
轉化成可持續推動的方向,
將社會變革,提煉成溫柔而堅持的生活一小步。
【預購】世界一分為二:吳爾芙、T·S·艾略特、E·M·福斯特、D·H·勞倫斯,以及他們的一九二二年◎比爾·戈斯坦 Bill Goldstein (譯者: 張綺容)
Regular price $45.00 天才為何成群地來?
《尤利西斯》、《荒原》成書一世紀,
回望現代主義沸騰喧囂的一年
一九二二年是新舊文學的分水嶺,本書作者比爾.戈斯坦透過當時人物往來書簡、記事與著作的旁徵博引,重構四位傳奇作家──吳爾芙、T.S.艾略特、E.M.福斯特、D.H.勞倫斯──在這一年的軌跡。場景橫貫吳爾芙家的客廳、日內瓦湖、亞歷山大港,遠至美國陶斯部落,除了一窺二十世紀初歐美文壇的景況,也觀見寫作者如何轉化自身的困境與過往,從而淬煉出四部永垂不朽的經典:《達洛維夫人》、《荒原》、《印度之旅》、《袋鼠》,促成「現代」的發生。
「他們把自己的困頓、洞見、文思用全新的語言表達出來,文字與他們的生命史就此如血肉般融為一體:一九二二年彷彿百年前的星空,天才們像閃耀群星一樣匯聚;這一年因此堪稱現代主義元年。」──陳榮彬 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程助理教授
時代的跫音呼喚文人,荒原開綻明日的語言
隨著《尤利西斯》完稿,敲響舊時代文學的喪鐘。現代主義的浪潮打來,有四位作家唯恐不能乘上這波文學運動的浪頭,只能任其淹沒。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陰霾盤桓不去,冬季流感繼而爆發,在這一年的開始,所有人都對自己的未來感到惶然,各種恐懼籠罩,卻也撬開他們通往個人心緒與記憶的道路,一個前所未有的文學筆法在眼前敞開……
▍「總算在四十歲時找到方法,開始用自己的聲音來說些什麼。」──維吉尼亞.吳爾芙
看著文友趁新氣象蓬勃發展,吳爾芙卻再度患上流感,被醫生禁止寫作,任憑光陰虛度。靜養沉思之際,她開始將曾經筆下的角色一一召喚齋前……
▍「我想完成一首詩,大約八百到一千行……不知道寫不寫得好。」──T.S.艾略特
為成就文學事業,艾略特破釜沈舟留在英國,荒廢才華於書信。在一次精神崩潰後,積攢七年的殘句,逐步拼湊出一首詩的樣貌,格外精巧而前所未有──
▍「我愛與我死去的共處──我的與別人的大不相同,我的有著永恆的青春。」──E.M.福斯特
福斯特年少成名,之後再沒有產出作品,被世人誤認已死。愛人去世以後,他拾起擱置多年的手稿,為了令他的愛不朽,也為了忘卻這份愛。
▍「就算與世界為敵、甚至與英國為敵,也要英國到了骨子裡。」──D.H.勞倫斯
崇尚「赤裸裸的自由精神」的勞倫斯橫渡大海,冀求於浪跡天涯中發現樂園,迎接他的總是殘破不堪。為了掙脫困境,勞倫斯偶然搭上開往澳洲的船班……
專文導讀
陳榮彬 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程助理教授
聯合推薦
朱偉誠 臺灣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朱嘉漢 小說家
崔舜華 作家
張惠菁 作家
童偉格 作家
黃崇凱 小說家
鴻鴻 詩人
顏擇雅 作家、出版人
各界推薦
「新奇、莊重、全面而盛大、情景躍然紙上。」──《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比爾.戈斯坦絕妙地解釋了為什麼一九二二年是英美文學的分水嶺。這是對於理解英美文學,尤其是維吉尼亞.吳爾芙、T.S.艾略特、E.M.福斯特、D.H.勞倫斯,非常重要的著作。」──《華盛頓郵報書評》(The Washington Book Review)
「迷人且引人入勝的故事。 在這幾個月的時間裡,他創造了一個原創的、感人的、有時諷刺有趣的描述,塑造了英國文學的新方向,融合了豐富的細節,構建、分層一層一層,直到完成令人滿意的文學群像。這是戈斯坦個人的勝利。」──《泰晤士報文學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一部經過廣泛研究、極其細緻與清楚的文學史,蘊含豐富的人物傳記查考……戈斯坦從各方各面細探一九二二年這關鍵的文學年,闡明了這些飽受折磨、有遠見的人必須克服一切,才能『促成現代的發生』。」──《書單》雜誌(Booklist)
作者簡介
畢業於芝加哥大學,為《紐約時報》網站圖書專欄的創始編輯,二O一O年於紐約市立大學研究院取得英文博士,目前為美國國家廣播公司《週末今日紐約》(Weekend Today in New York)撰寫書評、訪問作家,並替紐約市立大學亨特學院羅斯福公共政策研究院策劃公共活動,寫作《世界一分為二》期間,榮獲麥道爾藝術村(MacDowell Colony)、穎多社團法人(Corporation of Yaddo)、優克羅斯基金會(Ucross Foundation)等獎助。
譯者簡介
張綺容
中華民國筆會會員,臺灣大學外文系學士,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現任東吳大學英文學系助理教授,譯作包括《九品脫:打開血液的九個神祕盒子,探索生命的未解之謎與無限可能》、《死亡賦格:西洋經典悼亡詩選》、《教你讀懂文學的27堂課》、《傲慢與偏見》、《大亨小傳》等二十餘本,熱愛翻譯。
【預購】傳奇【出版80週年限量愛藏版】:張愛玲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傳奇再現。限量附贈「不朽傳奇」金句藏書票組!◎張愛玲
Regular price $32.00出版80年,傳奇再現。
書名則傳奇,
目的是在傳奇裡面尋找普遍人,
在普遍人裡尋找傳奇。
──限量附贈──
「不朽傳奇」金句藏書票組!
80年前,身處在不自由的「圍城」,張愛玲將千瘡百孔的現實投射到《傳奇》裡,成就了觸目可見的破碎慾望。
〈封鎖〉中的「慾望街車」超然時空之外,讓壓抑得以發洩;〈金鎖記〉透過可謂為監禁的滯悶空間,將人性赤裸一表無遺;〈茉莉香片〉令人迷失於奇異且幾近扭曲的「遊戲」;〈花凋〉則寫盡毫無情愫的婚姻與被命運拋棄的抑鬱……這些深蘊人心的隱喻、傳統與叛逆的透視,經歷80年的淬鍊打磨,依舊令人心醉神迷。
80年後,透過經典《傳奇》紀念回歸,我們得以跨越歲月的藩籬,沉浸於歷久不衰的字句,完整一窺張愛玲胸臆間的奇特想望,也見證了她在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一頁。《傳奇》餘韻亙久不朽,張愛玲文思更將盛放不凋!
▍全書收錄張愛玲最經典的十篇短篇小說!
〈金鎖記〉
〈傾城之戀〉
〈茉莉香片〉
〈第一爐香〉
〈第二爐香〉
〈琉璃瓦〉
〈心經〉
〈年青的時候〉
〈花凋〉
〈封鎖〉
本名張煐,一九二○年生於上海。二十歲時便以一系列小說令文壇為之驚豔。她的作品主要以上海、南京和香港為故事場景,在荒涼的氛圍中鋪張男女的感情糾葛以及時代的繁華和傾頹。
有人說張愛玲是當代的曹雪芹,文學評論權威夏志清教授更將她的作品與魯迅、茅盾等大師等量齊觀,而日後許多作家都不諱言受到「張派」文風的深刻影響。
張愛玲晚年獨居美國洛杉磯,深居簡出的生活更增添她的神秘色彩,但研究張愛玲的風潮從未止息,並不斷有知名導演取材其作品,李安改拍〈色,戒〉,更是轟動各界的代表佳作。
一九九五年九月張愛玲逝於洛杉磯公寓,享年七十四歲。她的友人依照她的遺願,在她生日那天將她的骨灰撒在太平洋,結束了她傳奇的一生。
【預購】非暴力的力量:政治場域中的倫理 The Force of Nonviolence: The Ethical in the Political◎茱蒂斯·巴特勒 (Judith Butler)(譯者:蕭永群)
Regular price $30.00非暴力的主張還有什麼意義?
「現代政治理論中最有影響力的聲音」、「當代最重要的女性主義理論家」茱蒂斯・巴特勒
反思國家暴力與全球政治狂潮之作
在公民不服從運動於各地風起雲湧的當代,
誰有權來界定什麼是暴力、什麼是非暴力?
當你是一名為了爭取社會平等的政治抗爭者,在什麼情況下,你覺得你可以行使暴力?
反過來說,又是在什麼樣的狀況下,國家權力能夠「合理」行使暴力?
思考這些問題,就是政治的倫理學。
暴力與非暴力的界定遠比我們所想的曖昧,在本書中,巴特勒取徑傅柯、班雅明、法農、巴里巴等人的理論,拆解暴力所隱含的話語陷阱,也探討了為何這種壓迫往往行使在難民、少數種族與特定性別身上。此外,也分析了「種族幻象」(racial phantasms)如何形塑了國家的正義以及行政上的暴力
非暴力常被誤解為出自冷靜靈魂的消極手段,巴特勒則賦予它全新的政治想像,她認為非暴力與憤怒、仇恨,甚至毀滅都並不相違,是一種充滿憤慨、激情與攻擊性的表達形式。透過肉體抗爭與不合作,抗爭者向當權展現其存在;當弱者受暴力斲傷而催折,他人則透過悲慟與紀念賦予其生命存在價值。從而超越了個人主義,一種新的、全球性的平等理想也就此誕生。
專文推薦
黃涵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
共同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紀大偉(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張小虹(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
萬毓澤(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國外好評
「茱蒂斯‧巴特勒是當代最具創意和勇氣的社會理論家,且一直持續寫作。」——柯尼爾‧衛斯特(Cornel West),著有《種族議題》(Race Matters)
「做為一種抵抗和抗議的手段,非暴力通常被視為消極的個人主義。而巴特勒的哲學則認為,這實際上是一種精明甚至激進的集體政治策略。」——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非暴力的力量)引導我們踏上一條從未嘗試過的解放之路,但在開始追求的那一刻,似曾相識與熟悉之感便湧上心頭。」——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書評LSE Review of Books
「茱蒂斯‧巴特勒是當代最有洞見、最勇於挑戰且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理查·恩斯坦(Richard J. Bernstein),美國哲學家,著有《論暴力:思無所限》(Violence: Thinking without Banisters)
作者簡介
茱蒂斯·巴特勒 Judith Butler
1956年生,耶魯大學哲學博士,美國後結構主義學者,研究領域涵蓋女性主義、酷兒理論、政治哲學以及倫理學。目前任教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修辭學與比較文學系。
巴特勒為女性主義理論代表人物,其著作《性/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分顛覆》一書,更是女性主義的必讀經典。她近年的研究關懷,則轉向政治、暴力與倫理問題,被稱為「現代政治理論中最有影響力的聲音」和「最有影響力的女性主義理論家」。
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期間,巴特勒參與了學術界連署,讉責香港警察的暴力行為,並促請香港政府捍衛學術自由,以及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
譯者簡介
蕭永群
臺灣大學中文系101級,美國加州聖塔芭芭拉分校東亞研究所畢業,專攻臺灣日治時期文學語言暨翻譯研究,現任美國德州媒體業新聞記者兼主播。譯有臺灣詩人杜國清《翻譯與譯詩》(英譯)。鍾愛羅曼•雅各布森的翻譯理論以及其「創譯」觀,堅信翻譯即是一次次對於自我經驗之修正與認同。
【預購】深夜圖書館的宵夜◎原田比香(譯者:高彩雯)
Regular price $31.00放下生活繁瑣的念頭,花一些時間來這間圖書館待著吧!身心五感都被好好地餵養,休息完畢再出發٩( ᐛ )و
作者簡介
原田比香(Harada hika)
1970年生於神奈川縣。2005年以《小王子2號》獲第34屆NHK創作收音機日劇大獎。07年以《無法開始的紅茶時間》獲第31屆昂星文學獎。以《三千圓的用法》獲得宮崎書大獎。尚有《老人旅館》、《錢包起舞》、《古書食堂》、《一橋桐子(76)年的犯罪日記》《午餐酒》系列、《三人屋》系列、《先從這個開始吃》、《口福食譜》等諸多著作。
譯者簡介
高彩雯
臺灣大學中文系、中文所畢業,東京大學亞洲文化專攻博士課程修畢。現為中日文譯者,譯有:《臺灣日式建築紀行》、《臺南日式建築紀行》、《一人創業思考法:東京未來食堂店主不藏私的成功經營法》、《平家物語 犬王之卷》、《skmt坂本龍一是誰》、《大叔之牆》等。共著:《現代日本的形成:空間與時間穿越的旅程》、《水水蘭陽,百年電火》等書。譯稿賜教及工作聯繫:looky.kao@gmail.com
【預購】人的條件(全新修訂版) The Human Condition◎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譯者:林宏濤)
Regular price $40.00當代政治思想家漢娜.鄂蘭最重要的哲學作品
「我在《人的條件》初版六十年後重讀它,仍舊懾服於鄂蘭的先見之明。」
——丹妮爾・艾倫(Danielle Allen,政治學家)
「如果我們可以從如此複雜的作品裡抽取一個核心主題的話,那麼它應該是要提醒人們政治的重要性、對於我們的政治能力的正確認知,以及這些能力可能招致的危險和提供的機會。」
——瑪格麗特‧卡諾凡(Margaret Canovan,本書導讀者,政治理論家)
「該書旨在喚醒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他人的等待之中來到世上,並且被賦予一種創造奇蹟的力量,成就不朽的可能——同時也提醒讀者,逝者的託付實際上存在風險,畢竟,人世間是由活人所主導的世界,雖然他們可以傳頌逝者的豐功偉業或致力於完成未竟的宏圖,但也可以決定在歷史上翻頁,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葉浩(本書導讀者,政大政治系副教授)
本書是一代政治思想家漢娜‧鄂蘭最重要的思想拼圖,試圖帶領讀者重返政治哲學的原初條件:政治是關乎眾人之事,每個人都可以帶著思考去行動、啟動新的事物,儘管彼此交互作用的結果是偶然而不可測的。amor mundi(愛這個世界)則是鄂蘭設定的原始書名,指出了閱讀切點,以及她對於基督教神學源頭奧古斯丁思想的長期思索,關乎我們如何去愛這個塵世。
對於鄂蘭來說,人類是在啟動事物和一連串事件的意義下行動的生物,縱使能量微弱且不斷面臨各種困境,但我們永遠都可以採取進一步行動,改變或轉化那些看似無法避免的歷程。透過寬恕與承諾,我們永遠有機會解決過往之不義並興起未來之不朽,也永遠面對著黑暗與不可測知的災難;而對於這樣的開放性結局選擇奮戰不懈,正是我們以政治行動愛世界的方式。
作者簡介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1906年10月14日出生於漢諾威,在馬堡大學和海德堡大學主修哲學和神學,她的老師們包括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胡塞爾(Edmund Husserl)和雅斯培(Karl Theodor Jaspers)。
1929年,年輕的鄂蘭完成了她的博士論文《奧古斯丁愛的觀念》(Der Liebesbegriff bei Augustin),然因德國內部的反猶政策,使她無法在德國任何一所大學教書。1933年,在被蓋世太保短暫關押之後,鄂蘭流亡到巴黎,結識了班雅明(Walter Benjamin)並成為好友,也開始為Youth Aliyah(一個致力於將猶太兒童移民到巴勒斯坦的組織)工作。1937年,她在巴黎遇見了德國詩人與哲學家布呂歇(Heinrich Blücher),兩人於1940年結婚,並於1941年與丈夫和母親移居美國。
1951年,鄂蘭取得美國公民身分,並於同年出版《極權主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1958年,出版畢生最重要政治哲學著作《人的條件》(The Human Condition)。1959年,鄂蘭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第一位女性教授,並陸續在哥倫比亞大學、紐約新學院(New School)等處任教。
1961年,鄂蘭到耶路撒冷為《紐約客》報導艾希曼大審,當時的觀察促使她寫下備受推崇與爭議的《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 (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n the Banality of Evil),被視為討論反猶大屠殺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1975年12月4日,鄂蘭因心臟病發,在紐約過世。
譯者簡介
林宏濤
台灣大學哲學系碩士,德國弗來堡大學博士研究。譯著有:《鈴木大拙禪學入門》、《啟蒙的辯證》、《菁英的反叛》、《詮釋之衝突》、《體會死亡》、《美學理論》、《法學導論》、《愛在流行》、《隱藏之泉》、《神在人間》、《眾生的導師:佛陀》、《南十字星風箏線》、《神話學辭典》、《與改變對話》、《死後的世界》、《正義的理念》等作品。
【預購】記憶決定你是誰:探索心智基礎,學習如何記憶 Why We Remember◎蘭迦納特(Charan Ranganath)(譯者:姚若潔)
Regular price $35.00這一切都與記憶息息相關。
記憶決定了你是誰,在背後影響你的決定。
記憶是大腦的重要功能,幫助我們學習新事物、認識新面孔,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人生選擇和自我認同,甚至形塑人類社會。雖然回想記憶時跟呼吸一樣自然,但我們經常只關注自己記得哪些事,沒有多加認識記憶的真正特質:
•遺忘是人類的天性,我們記不住每一件事。
•壓力會牽動一系列化學物質,影響記憶力。
•記憶具有可塑性,可以修改,也可以植入。
•記憶的關鍵不是記錄過去,而是詮釋過去。
對記憶抱持錯誤期待、不曾質疑為什麼記得或如何記得、很少留意記憶與情緒之間的關聯,讓我們錯失善用記憶改變自己的機會。
蘭迦納特教授研究記憶多年,在《記憶決定你是誰》中帶領我們認識大腦,了解多巴胺等神經調節物質如何影響記憶與學習,並指出人類是群居動物,記憶是眾人之事。他透過阿茲海默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患者的案例,說明記憶障礙不僅影響個人,更會對社會造成衝擊;還藉由親友之間的交流實驗,解釋共同記憶是如何創造,以及如何利用社會互動重新建構更好的生命敘事。
好評推薦
如果你只想買一本有關記憶的書,那麼我會推薦你買這本,這是長久以來,內容最豐富,實驗寫得最正確(或許因為作者本身就是實驗者的關係吧),包含了最多最新的記憶實驗,尤其是預設模式網路和記憶關係的一本書。 ——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榮譽教授暨創所所長
種種記憶不論好壞,建構了我們的自我認同。沒有某段回憶,你就不會是現在的你。也許,我們不能決定腦海裡裝進了哪些記憶,但我們可以選擇用新的觀點看待過去發生的事。《記憶決定你是誰》這本書,將帶你一探究竟!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蘭迦納特巧妙揭示了記憶的神祕面紗,讓我們理解記憶如何影響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這本書中充滿了迷人的科學和引人入勝的故事,無論是想了解記憶科學,還是希望改善個人記憶力,這本書都絕對是不可錯過的珍貴指南! ——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
對於我們如何記得、為何記得,本書提供了迷人的全新見解。蘭迦納特告訴我們,除了記錄過去之外,記憶更深深的影響著現在,通往預料中的未來。無論對個人或對團體,這本傑作都有重要的意義。 ――沃克(Matthew Walker),《為什麼要睡覺?》(Why We Sleep)作者
大腦是我們最珍貴的器官,但大眾對它的認識並不深,而蘭迦納特是完美的信差,將大腦與記憶的角色傳達給社會。這本重要的書令人興奮,無論對個人或對社會,它都能幫助我們療癒,邁向更好的境界。 ――梅布里特·莫澤(May-Britt Moser),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沒有人比蘭迦納特更適合分享人類記憶研究的最新成就。他樂於交流、熱心分享知識、有宏觀的視角,是寫書談記憶議題的理想人選。 ——愛德華·莫澤(Edvard Moser),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本書為記憶科學領域提供完整、非常重要、吸引人、富有詩意、有實用價值的觀點。說起帶領我們飽覽內心風景的嚮導,蘭迦納特是不二人選。 ――伊葛門(David Eagleman),《大腦解密手冊》(The Brain)作者
蘭迦納特把複雜的研究敘述得既有趣又清楚,生動的描繪出記憶科學的知識發展史……他是位慷慨、謙虛的敘事者……本書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在於它提供可靠的科學原理,讓我們寬心的接受:無論這個嶄新的世界發生什麼大事,我們都無法記住每一件事。記憶研究清楚的顯示,與其對抗遺忘的浪潮,不如坦然面對,讓記憶只留下少許在岸上,其他的就讓遺忘沖走,有時不失為一種解脫。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作者簡介
基倫.賽提亞(Kieran Setiya)
麻省理工學院(MIT)哲學系教授。研究和教授哲學已有二十多年。《中年哲學》出版後,受到《紐約客》(New Yorker)、《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的廣泛讚譽,並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另著有《把壞日子過好:MIT教授的七堂哲學課,擺脫無能為力,找到前進的力量》(Life Is Hard: How Philosophy Can Help Us Find Our Way)。
譯者簡介
陳信宏
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獎、梁實秋文學獎及文建會文學翻譯獎等獎項,目前為專職譯者。近期譯作包括《殺戮的季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拆解反動修辭的大師:赫緒曼思想傳記》、《傅柯的多重人生》、《貓哲學》、《國家如何反彈回升》、《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反對資本主義》等。
【預購】中年哲學:寫給所有與不可逆的時間搏鬥的人 Midlife: A Philosophical Guide◎基倫·賽提亞(Kieran Setiya)(譯者:陳信宏)
Regular price $32.00作者簡介
基倫.賽提亞(Kieran Setiya)
麻省理工學院(MIT)哲學系教授。研究和教授哲學已有二十多年。《中年哲學》出版後,受到《紐約客》(New Yorker)、《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的廣泛讚譽,並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另著有《把壞日子過好:MIT教授的七堂哲學課,擺脫無能為力,找到前進的力量》(Life Is Hard: How Philosophy Can Help Us Find Our Way)。
譯者簡介
陳信宏
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獎、梁實秋文學獎及文建會文學翻譯獎等獎項,目前為專職譯者。近期譯作包括《殺戮的季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拆解反動修辭的大師:赫緒曼思想傳記》、《傅柯的多重人生》、《貓哲學》、《國家如何反彈回升》、《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反對資本主義》等。
【預購】床,和床上的人類史:性交、出生、就寢、死亡……床的歷史與我們在上面做過的事 What We Did in Bed :A Horizontal History◎布萊恩·費根, 娜蒂亞·杜拉尼( Brian Fagan, Nadia Durrani)(譯者:林楸燕)
Regular price $40.00被忽略的家具,橫跨七萬年的人類生活史,
用嚴謹的史料與趣味故事,補足人類史上被忽略的那三分之一。
一窺人類史上被忽略的那三分之一。
作者簡介
布萊恩·費根 Brian Fagan
1936年生於英國。世界知名考古學作家,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人類學系榮譽退休教授。曾於1959至1965年於尚比亞的李文斯頓博物館(Livingstone Museum) 擔任史前文化研究員,在此期間潛心投入田野調查,專注於非洲史的跨領域研究及遺址保存。1967年開始任教於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直至2004年退休。現與妻女居於加州。
費根的著作等身,更有多部著作已在台灣出版,包含《聖嬰與文明興衰》、《法老王朝》、《古文明七十發明》、《漫長的夏天》和《歷史上的大暖化》。
娜蒂亞·杜拉尼 Nadia Durrani
曾任《世界考古學前沿》(Current World Archaeology) 雜誌編輯,撰寫考古學相關文章二十餘年,與布萊恩·費根合著多本著作。
譯者簡介
林楸燕
英美文學博士,現職為大學教授,兼職翻譯。學術專長為中世紀英國歷史與文學、文藝復興時期劇作。著有《關於人生,莎士比亞的神回覆》;譯作《文藝復興並不美》、《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讓我們假裝沒發生過!》、《我們的婚姻診斷書:百年好合的八堂基本課》以及《危難求生手冊:緊急時刻,專家教你怎麼做!》等書。
在商言商:郭令明◎白勝暉(譯者:郭書真)(簡體)
Regular price $31.00由知名得獎作家白勝暉以英文撰寫、聯合早報言論組高級評論員郭書真翻譯的中文譯本,首次披露這位地產業大亨的成長經歷與經商哲學。透過這本書,您會了解郭令明在新加坡的城市天空線扮演過什麼角色,他和前美國總統川普有過什麼樣的「交鋒」;他又是怎麼建立和佈局他的全球酒店王國?
本書不只是傳記,還有一些巨額交易精彩內幕。
作者簡介
白勝暉是多部有關新加坡政治、政府和商界的榜首暢銷書的作者和主編,近著包括《平價的代價》(The Price of Being Fair)、《最後的愚人:李光耀的傳奇八仙》(The Last Fools: The Eight Immortals of Lee Kuan Yew)。之前出版兩本新加坡第二任總理吳作棟的書籍有:《高難任務:吳作棟傳》(Tall Order) 和《登高望遠:吳作棟傳》(Standing Tall)。 2016年,他撰寫的《派對結束》(When the Party Ends) 一書獲頒新加坡文學獎。他與合夥人創立內容行銷機構納高 (The Nutgraf) 。之前,他曾任《海峽時報》新聞主任、駐中國首席特派員。
譯者簡介
郭書真 30年以上的財經新聞經驗的資深記者,曾任新加坡《聯合早報》財經組副主任,現為聯合早報言論組高級評論員。她曾獲新加坡證券投資者協會頒發年度財經記者特別獎,以及年度投資者教育記者獎,著有早報財經書籍《中年智富》,以及《宏願:新加坡外匯儲備與主權基金的故事》的中文譯本。
【預購】順其自然——屋頂上的披頭四:傳奇樂團邁向分崩離析的告別之作 The Beatles’ Let It Be◎史提夫·馬特奧(Steve Matteo)(譯者:葉佳怡)
Regular price $30.00史提夫.馬特奧的研究非常細緻,《順其自然》不只是披頭四最令人們難忘的專輯,正如大多數人所知,它標誌著搖滾樂史上一個最有影響力的樂團的結束。——《樞紐》(The Hub)週刊
作者簡介
史提夫·馬特奧(Steve Matteo)
曾在圖書出版和公共關係領域工作近二十年,現為專職作者,長年為《紐約時報》、《紐約雜誌》、《洛杉磯時報》、《芝加哥論壇報》、《巴爾的摩太陽報》與《滾石》、《Spin》等媒體撰寫文章。著有《順其自然——屋頂上的披頭四》(The Beatles' Let It Be)、《Dylan》、《Act Naturally: The Beatles On Film》等作品。
譯者簡介
葉佳怡
台北木柵人,曾為《聯合文學》雜誌主編,現為專職譯者。已出版小說集《溢出》、《染》;散文集《不安全的慾望》。譯作有非虛構作品《憤怒的白人》、《絕望者之歌》、《向獨裁者說不》;長篇小說《我彌留之際》、《消失的她們》、《激情》、《西北》、《聲音與憤怒》;短篇小說集《恐怖老年性愛》、《她的身體與其它派對》;人類學作品《卡塔莉娜》、《尋找尊嚴》,以及圖像小說《歡樂之家》等數十種。
《字花》NO. 108
Regular price $18.00《字花》108期「編集日常」
本期《字花》以「編集日常」為題,探求安排日常的方法,藉以產出專屬自己的意義。日常雖然平凡,卻偏偏是種難以捕捉的事物,甚或恰恰是無法分析的事情。這次我們邀請了幾位創意工作者,希望從他們的實踐之中,窺看他們如何理解生活,在日復日的時間流中尋覓意義。——葉梓誦
精彩內容包括:
專題「編集日常」
● 訪本地錄像藝術家林穎詩,從循環的日常裡察覺偶爾脫軌的異常,好好記錄和感受與風景、與城市的獨有連繫
● 訪見山書店店長汶禧,從文集《孖鋪》談起,回憶過去幾年在書店讀書、寫字、與客人交流的顧店日常,以及自己的成長和轉變
● 訪古生物化石工作者龍德駿,分享化石研究工作的日常,邀請讀者從化石中想像古生物的日常生活痕跡
解像、起格
● 「解像」收錄余如讀葉梓誦《斷層路徑》時,關於寫信的聯想和思考;陳新宇讀廖偉棠〈1964年, 《新英文文法》第二版舉例〉,結合台灣白色恐怖時期歷史,思考受難語言如何重述歷史並指向當下;陳慧寧讀《罪與罰》,從文化情結角度探討「罪」中個體歷程的內在心靈;
● 「起格」有屈子磯、徐竟勛、孔銘隆等人的詩作,及李俊豪、阿俊、沈嘉儀等人的小說作品
《花字》
● 專訪第42屆香港電影金像奬獲提名新晉導演祝紫嫣、最佳新演員謝咏欣,用文學改編角度對讀電影《但願人長久》和導演的小說集《夏日的告別》,分享如何透過畫面演繹童年、成長和異鄉的故事;
● 收錄枯毫詩作〈海族〉,結合本地獨立音樂創作人Room307和藝術家高立分別創作的音樂和畫作,以不同媒介呈現對「海族」和城市的想像;
● 更多精彩內容包括:文念中談電影燈光設計如何營造氣氛和戲劇張力,推進表達劇情;何倩彤〈當牛津小姐遇上韋氏先生〉與設計師江田雀合作,用詞典例句編織奇情故事;不同風格的獨立音樂人COPAK和rosemances分享音樂創作的靈感和新嘗試⋯⋯
「靈感的種子、澆以個人文學作品《夏日的告別》中的童年記憶、氛圍,加上後來《但願人長久》電影同名小說作底本,最終意念飛翔,萬物生長。人有悲歡離合,電影世界同樣陰晴圓缺;戲裡戲外,無所盼望,但願人長久。 」——〈以童年治癒一生〉李日康訪祝紫嫣、謝咏欣
雜誌簡介
《字花》是香港一本雙月刊文學雜誌,於 2006 年 4 月創刊,由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出版,用文 學視角直接介入社會文化議題。專題以外,每期均有文字、視藝和跨媒體創作,以及文學、影視和 文化評論,以「立足本地,放眼世界」為旨,力圖打破香港文學雜誌的固有形式,以展示文學年 輕、活潑和多元化的一面。
網頁:http://zihua.org.hk/ Facebook
專頁:字花 | https://www.facebook.com/fleursdeslettres/
水煮魚文化 | https://www.facebook.com/spicyfish001/
【預購】冷戰與中國文學現代性:一九四九前後重新想像中國的方法 Modernity With a Cold War Face: Reimagining the Nat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 Across the 1949 Divide◎王曉珏(譯者:康凌)
Regular price $49.00【預購】日常犯罪與清代社會:十九世紀中國竊盜案件的多元分析◎巫仁恕,吳景傑
Regular price $51.00在宏觀層面,本書關注同治朝巴縣竊盜案件與重大歷史事件及社會變遷的關聯;在微觀層面,則呈現了犯罪動機的多樣性,挑戰了「貧窮即犯罪」的觀點。此外,也詳細考察清代竊盜相關法令、竊賊身分與行竊類型、案件審理流程及機制,並透過分析被盜物品,揭示了當時的物質消費情況和城鄉差異。
經由對日常犯罪的探討,書中的論述在史料、方法與觀點上均有所突破,開拓了史學研究的新領域。作者意在喚起對犯罪史的重視,尤其是注意犯罪者的能動性,且藉司法檔案來探析社會結構的變化,對於研究清代社會史、法律史、犯罪史的學者而言,本著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作品。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學士,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分別曾兼任於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研究所、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並曾任中興大學歷史系合聘副教授。曾受邀訪學日本、美國、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法國與以色列等重要學術機構。110年度中央研究院「胡適紀念研究講座」獲獎人。
吳景傑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明清法律史與社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