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86269637218
- 9786269686919
- 9789869970143
- Anna Gavalda
- Charles Bukowski
- Laura Imai Messina
- QUEL CHE AFFIDIAMO AL VENTO
- You Get So Alone at Times It Just Makes Sense
- 「鬼滅之刃」戰鬥人生生存語錄
- 倪安宇
- 勞烏拉·伊麥·梅希納
- 台灣
- 台灣文學
- 吳芬
- 啟明
- 啟明出版
- 夜行性動物
- 安娜·戈华达
- 安娜·戈華達
- 小說
- 徐珮芬
- 心理勵志
- 愛是來自地獄的狗
- 我只擔心雨會不會一直下到明天早上
- 把你的心跟肺挖出來帶回鄉下餵狗
- 文學小說
- 日本
- 晚安,糖果屋
- 書
- 有時你會寂寞但那並非沒有道理
- 查爾斯·布考斯基
- 查爾斯・布考斯基
- 柴貓、夢的浮艇與德魯伊
- 法國文學
- 海外
- 潘柏霖
- 王詩怡
- 繁體
- 美國文學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華文
- 藤寺郁光
- 許雅雯
- 詩
- 鎧甲的裂縫
- 铠甲的裂缝
- 陳信傑
- 陳榮彬
- 風之電話亭
- 鬼灭之刃战斗人生生存语录

【預購】愛是來自地獄的狗◎查爾斯・布考斯基(Charles Bukowski)(譯者: 陳榮彬)
Regular price $33.00有常態的瘋狂還有荒誕的真實
時代雜誌譽為美國底層人生的桂冠詩人、搖滾樂界的精神導師
——布考斯基繁體中文版詩集首次出版
骯髒寫實主義代表作・暢銷歐美長達43年・收錄160首經典詩作
查爾斯・布考斯基:「愛是來自地獄的狗,它帶著自身的苦痛來到這世上。」以及:「愛如晨霧,等到真實人生像曙光一樣乍現,馬上消失殆盡。」
▍ 美國最偉大寫實作家,從流浪打零工、郵局投遞員到五十歲專職寫作
一張坑坑疤疤如飽經風霜獅子般的面貌,以輕淡的口吻描述難堪、暴力、創傷和悲慘無助,用極為口語且粗俗的語言描寫生活大半輩子的洛杉磯的毀滅性景象。自傳式寫作,沒有隱喻沒有虛假,一切真實無所遁逃,他的文學來自他的生活。
布考斯基認為工作才能體會生命,二十多歲時為逃離施暴的父親決心流浪美國,長達十年做過洗碗工、倉庫管理員、屠宰廠工人、停車場保全、船務工、卡車司機、餅乾工廠工人、加油站人員等,並在無數廉價旅館寫作。三十二歲時找到郵局投遞員的全職工作,三年後因長期酗酒胃潰瘍出血短暫離職,休養期間開始大量寫詩,不久後復職,前前後後在郵局工作了十八年。五十歲那年正式以寫作維生,陸續廣受邀各界朗讀會、演講,傳奇一生使好萊塢拍攝其傳記電影《夜夜買醉的男人》(Barfly),出版過四十多本書,在歐洲宛如巨星、作品紅遍全美至今。
葛萊美獎另類搖滾歌手湯姆・威茲(Tom Waits)曾說:「他一直在寫作,當他變得更受歡迎並且更成功時,他也寫那些生活。一路從淹水的房子到住在加州聖派卓很棒的房子裡,鄰居打打高爾夫,他有一輛好車,他會帶著你跟著他的人生旅程往前走。」像一部影集,或者漫畫,持續更新不斷。
▍ 作品失竊率最高、歷久不衰的反叛精神代表人物,瑞蒙・卡佛的英雄
詩集《愛是來自地獄的狗》收錄1974-1977年的作品,分為四輯:「又有一隻動物,為愛痴狂」、「我,和那老女人:悲傷」、「史嘉莉」、「你腦海裡最後浮現的流行旋律」,總計160首詩寫於年屆五十多歲的布考斯基,寫他未曾停止的五個生命主題:女人、性、賽馬、寫作與酒精,也寫死亡與生的恐懼於心中狂噪不止。
有過三段婚姻、兩次離婚、一個女兒。從小因嚴重痤瘡問題,包含臉部、前胸後背還有手臂,導致布考斯基對外貌極不自信,二十三歲時將第一次性經驗給了「136公斤的妓女」,往後因寫作名氣愈加高漲,女性開始追隨他,他順勢探索、經歷女性的世界,最後一任妻子琳達・李(Linda Lee)稱這段歷程為「女人研究」,他自我解讀那不過是種彌補,並為此感到羞愧。而對於厭女的指控,他曾和演員老友西恩・潘(Sean Penn)聊過,他的回答僅僅是:「我對男人更壞。」
生於街頭長年身處貧窮,布考斯基為那些無法發聲的人發聲,猶如「美國窮苦白人」的代言人。五〇年代中期宣稱為戒酒始沉迷賽馬的布考斯基,一方面他希望贏得獎金好辭去工作全職寫作,另一方面他解釋:「在賽馬場裡,有數百張臉孔,每個人都有一個想贏的夢:擁有巨大財富,能看到他們想要什麼、他們沒有得到什麼,以及將會發生什麼事。」讓底層之人感同身受,讓理性之人震撼,就像當初發掘他的出版商約翰・馬丁(John Martin)所說:「無論你是什麼身分都會喜歡他的作品。」
布考斯基受歡迎的程度,可見於包括他被美國最偉大的短篇小說家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視為「英雄般的存在」,在公開訪談中訴說自己年輕、剛走上創作之路時對他的無限崇拜。以及美國曾有書店列出「最常被偷的書」排行榜:布考斯基的是第一名,第二和第三名則分別是村上春樹和《在路上》作者傑克.凱魯亞克的書。
▍ 文字充滿音樂性,口語語言既粗野又溫柔,成為解放傳統詩作結構的先驅
熱愛古典音樂、爵士樂,最喜歡海明威、李白,最討厭米老鼠和莎士比亞,生活邋遢、髒字不斷,狂妄中有真情,粗獷裡有溫柔,被稱作「猥瑣老傢伙」的無賴,布考斯基的詩雖不作押韻,卻有獨特節奏,搭配直白的口語語言,啟發無數音樂人,無論是殿堂級搖滾樂手U2主唱波諾(Bono),或者樂團嗆辣紅椒(Red Hot Chili Peppers)、謙遜耗子(Modest Mouse)、火山合唱團(Volcano Choir)、英國搖滾樂團北極潑猴(Arctic Monkeys)都為之瘋狂,堪稱搖滾樂界的精神導師。
知名文學評論家約翰・威廉・科林頓(John William Corrington),以及德文翻譯家卡爾・魏斯納(Carl Weissner)認為布考斯基就像法國詩人韓波、英國詩人華茲華斯,是文學史上將詩歌從學術性的陳腔濫調中解放的重要一員。呼應布考斯基最有名的一首詩〈藝術〉(Art):「當靈魂消失時/形式就出現了」(As the spirit wanes/the form appears)。
剛釣到的女人
今晚
妳跟我
坐在沙發上。
妳看過那些
吃動物的
紀錄片嗎?
死亡不就那麼一回事。
而現在讓我感到好奇的
是我們這兩隻動物
誰會
先吃誰
先吞噬身體
最後
連精神也吞掉?
我們吃動物
然後不是我吃妳
就是妳吃我,
親愛的。
話說回來
我倒是寧願妳
先用我的身體飽餐一頓
因為我這個人
可說是前科累累
一定會先
吞噬妳的
精神。
——〈我見過許多流浪漢在大橋下坐著猛灌廉價葡萄酒,眼神茫然〉
本書特色
◎ 最髒的譯本,原汁原味傳達布考精神:簡潔陽剛,既粗鄙又不失幽默、細緻與深情。
◎ 繁體中文版詩集首次問世,睽違十五年重新認識影響各大藝文巨頭的美國最偉大寫實作家。
◎ 裱布精裝,經典收藏:震撼靈魂、打開生命視野的贈禮。
好評推薦
「美國底層人生的桂冠詩人。」——《時代雜誌》
「我最喜歡他的地方在於,他為街頭的普通人寫作,觀察沒有人想看的黑暗角落,他本身屬於弱勢群體,並為那些無法發聲的人發聲。」——搖滾歌手、演員/湯姆・威茲(Tom Waits)
「他的故事大多是自傳式的,多關於在一個混亂的世界中犯錯。」——演員/西恩・潘(Sean Penn)
「布考斯基早期的作品如《愛是來自地獄的狗》、《進去,出來,結束》讓我認識到新的寫作風格,詩的節奏與語言合而為一,使其更為豐富和精準,因為這傢伙的作品就是很直白,不用隱喻、廢話連連,句句砍向你刀刀見骨。」——搖滾樂團U2主唱/波諾(Bono)
「欣賞布考斯基的詩,最好的方式不是將其作為個人的口頭文物,而是作為他持續進行中的真實冒險故事,像漫畫或者系列電影,具有強烈的敘事性,畫面來自源源不絕的奇聞軼事,裡頭通常包含一間酒吧,一棟廉價旅館,一場賽馬,一個女朋友,或者任何這些元素的排列組合。布考斯基的自由詩是一系列將陳述句拆解成窄短句子的長篇,帶來快速和簡練的印象,即使語言中甚至充滿了多愁善感或是陳腔濫調。」——美國詩人、文學評論家/亞當・柯什(Adam Kirsch)
「專業的和平破壞者,也是洛杉磯底層社會的桂冠詩人,有著瘋狂地浪漫,堅持輸家比贏家更不虛假,並且對於迷失的一群具有怒火般的悲憫。」——《新聞週刊》,影評人/傑克・克羅爾(Jack Kroll)
「華茲華斯、惠特曼、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和垮掉的一代,在他們各自的世代裡將詩歌推向更自然的語言。而布考斯基又再更推進了一些。」——《洛杉磯時報書評》
「生活裡寧靜的絕望在顯而易見的偶然事件和動機不明的怪誕暴力中一一爆炸開來。」——《洛杉磯時報書評》,麥可・F・哈珀(Michael F. Harper)
「沒有試圖讓自己看起來不錯,更不用說英勇,布考斯基的寫作具有無所畏懼的真實性,這使得他與絕大多數『自傳體』小說家和詩人有所不同。他牢牢扎根於美國標新立異的傳統,身處鬆散紛亂的社會邊緣,布考斯基寫得當之無愧。」——《舊金山書評》,作家、翻譯家/史蒂芬・凱斯勒(Stephen Kessler)
「布考斯基就是個奇蹟。他以始終如一、引人注目的風格確立自己的作家地位,人如其作品,這是努力的結果,更是因為那瘋狂、起起落落的生活。」——《村聲》,詩人/麥可・拉里(Michael Lally)
「一個清晰、強硬的聲音;一對傑出的耳朵和眼睛為了測出詩句的長度;一種對隱喻的逃避讓所有活生生的奇聞軼事一再演繹出充滿戲劇性的作品。」——《村聲》,藝文評論家/肯・塔克(Ken Tucker)
「布考斯基世界裡的傷痕與溝壑,是文明工業社會裡無生命的器械所刻,是二十世紀的知識和經驗所鑿,在這世界裡基本上冥思和分析仍只佔有很小一部分。」——《西北評論》,劇作家/約翰・威廉・科林頓(John William Corrington)
「一個荒涼的、被遺棄的世界。」——《局外人》,詩人/R.R.庫斯卡登(R. R. Cuscaden)
「誠實的自畫像勝過對於自我毀滅的頌揚,它們揭露了他處在自身所有的醜惡中,一個局外人的邊緣地位。這是一個鈍器的集合,單刀直入的狂暴像你永遠希望得到的那樣毫不妥協。」——《圖書榜單》,班傑明・賽格丁(Benjamin Segedin)
「毫不費力、美妙易讀,特別是如果你很容易被量販般的存在主義的魅力所打動。」——《圖書榜單》,雷・奧爾森(Ray Olson)
查爾斯・布考斯基(Charles Bukowski,1920.8.16-1994.3.9)
美國當代最偉大寫實小說家,也是各界公認最具影響力、最常被模仿的詩人。出生於德國小鎮安德納赫(Andernach),父親是美國大兵,母親為德國人,三歲時隨父母回美國洛杉磯定居。
一九四一年於洛杉磯城市學院(Los Angeles City College)肄業,此後長達十年過著浪蕩、窮苦的生活,並因身心檢測不符合標準,未於二次大戰服兵役,他走遍美國,在無數廉價旅館寫作,四處打零工,嗜菸、酗酒嗑藥、沉迷賽馬與性愛。三十二歲時找到郵局的全職工作,三年後因嚴重胃潰瘍短暫離職,休養期間開始大量寫詩,不久後復職便待上十五年。五十歲時正式以寫作維生,完成第一本小說《郵局》(Post Office),一生寫過數千首詩作、數百篇短篇故事,以及六部長篇小說,總計出版了四十多本書。
熱愛古典音樂、爵士樂,喜歡海明威和李白,最討厭莎士比亞和米老鼠,有過三段婚姻,兩次離婚,有一個女兒名叫瑪麗娜(Marina Bukowski,1964- )。一九九四年因白血病病逝於加州聖派卓(San Pedro),去世前剛完成最後一本小說《低俗》(Pulp),享年七十三歲。
生於街頭長年身處貧窮,他以自傳式寫作著稱,為社會底層之人發聲,也描寫生活大半輩子的洛杉磯的毀滅性景象,而富節奏感的粗俗口語語言,啟發無數知名搖滾樂手。他是堪稱作品失竊率最高、美國最具反叛精神的代表人物,作品曾被翻譯成十多種語言,歐美累積銷售數百萬冊,有生平紀錄片《布考斯基:生來如此》(Bukowski: Born into This)和傳記電影《夜夜買醉的男人》(Barfly),人氣在世界各地迄今未減。
譯者簡介
陳榮彬
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專任助理教授,曾三度獲得「開卷翻譯類十大好書」獎項,近作《昆蟲誌》獲選二〇一八年Openbook年度好書(翻譯類)。已出版各類翻譯作品五十餘種,近年代表譯作包括梅爾維爾《白鯨記》、海明威《戰地鐘聲》等經典小說,以及重量級史學作品《追尋現代中國》、《火藥時代》與《美國華人史》。曾任第四十一、四十三屆金鼎獎評審。

【預購】夜行性動物◎徐珮芬
Regular price $25.00在缺乏光線的世界裡,用聽覺、嗅覺、觸覺,甚至味覺找尋你,演化倒退,行為顛倒,我是野生,將眼盲,活躍於不見於光的關係裏,警覺著恐懼著消磨著,等待出沒,永無止盡。
《夜行性動物》收錄三十二首創作,呢喃短句交錯其中,是詩人穿走生活,竭盡求生,數著日子、看著電視,任慾望與不安湧動,思緒混亂致使語言失序,詩句時而放縱時而噤聲,眼前一切形變扭曲,甚至忘了自己的模樣,成了白晝中的失能者。
作者簡介
徐珮芬
花蓮人,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畢業。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清華大學月涵文學獎、周夢蝶詩獎等。曾出版詩集《還是要有傢俱才能活得不悲傷》(2015)、《在黑洞中我看見自己的眼睛》(2016,啟明)、《我只擔心雨會不會一直下到明天早上》(2017,啟明)。

【預購】有時你會寂寞但那並非沒有道理 You Get So Alone at Times It Just Makes Sense◎查爾斯·布考斯基 Charles Bukowski (譯者: 陳榮彬 )
Regular price $37.00人稱猥瑣老傢伙・彷彿街邊普通人
──布考斯基暢銷歐美、拯救數百萬讀者的詩集 傳奇問世
收錄138首深情詩作
飽受折磨的標誌性作家,藉貓與童年揭露柔軟面
查爾斯・布考斯基:「別放棄,保留你心中的那一小撮火花,永遠不要給別人,只要保有那個火花,你就可以再燃起更大的火焰。」
詩集《有時你會寂寞但那並非沒有道理》原書出版於一九八六年,總計138首深情詩作寫於布考斯基六十多歲之時,晚年的他生活穩定、內心變得柔軟,回憶童年與青少年時期自身的飢餓、貧窮與不被認可,探索這些苦痛對他往後人生所造成的巨大影響,以及更核心的是深情傳達他對身邊人事物的愛,是文學、音樂、賽馬,更是大十歲的初戀情人、已故家暴父親、第三任老婆,以及陪伴在他身邊的那五隻貓。
▍ 飽受折磨的標誌性作家,不懈創作態度啟發無數當代知名音樂人、演員與編導
書名同名詩作〈有時你會寂寞但那並非沒有道理〉,述說面對大環境主流市場,創作不被賞識,同時因為年少沒有資源,既飢餓也貧窮,日子過得一塌糊塗,沒有人在乎自己在乎的事,那種其來有自的寂寞,布考斯基僅以一首短短的詩,寫下他捱過的數十年、增加的數十公斤有多不容易。從流浪打零工到長期成為郵局投遞員,歷經不斷退稿、惡毒評論的打擊,布考斯基卻從未想過改變自己,讓他持續努力的微光,是看著藝術家前輩們像瘋狗般地追尋理想,他不放棄任何一點希望最終直至五十歲專職寫作,而後陸續受邀出席各大文學聚會,作品被譯介而紅遍歐洲,迄今仍受全球讀者愛戴,他證明了自己的才華,傳奇一生也成了別人眼中激勵人心的光火。
布考斯基產出數量龐大、從不妥協且一路堅持不懈寫作到七十三歲過世前的態度,除了影響了各界文藝巨頭,更啟發了新世代的創作者,例如流行樂小天王哈利・史泰爾斯(Harry Styles),在演唱會中唸誦《有時你會寂寞但那並非沒有道理》的詩作、在歌詞中引用布考斯基的詩句;實力派演員羅伯・派汀森(Robert Pattinson)在訪談中提及他認為每個人都該為了自己創作,而非討好人別人,若沒有喜歡那就繼續做、到處做,最後終究會有人喜歡的,他將這樣的創作法稱之為「布考斯基法」;英國鬼才導演、編劇暨演員菲比・沃勒-布里奇(Phoebe Waller-Bridge),以情境喜劇《邋遢女郎》(Fleabag)自編自導自演極度渴望愛卻將生活搞得一團糟的現代女子獲兩座艾美獎,曾說她愛死布考斯基這條老狗,愛他如此發自內心寫下的那些文字。
▍ 最深情的猥瑣老傢伙,是貓奴、賽馬賭客,他受暴、渴愛,並且尊敬文學、音樂與酒精
布考斯基有著一張令人過目難忘的滄桑臉龐,滿是青少年時期痤瘡留下的坑疤、飽受困頓的皺摺、父親施虐的傷痕,他因而厭惡全是美好毫無一點真實的米老鼠、聖誕節、婚禮、莎士比亞;因而在性與女人之間找尋愛,特別是那個對他殘忍卻仍佔有一席之地、大他十歲的初戀女友;因而在賽馬場與酒精中看見毫無遮掩的慾望,結交不少摯友也斷開許多虛假的情誼,這些那些的真實都被布考斯基赤裸寫下,儘管他髒字不斷、極度冒犯、噁心邋遢、狂妄不羈,被稱作「猥瑣老傢伙」(dirty old man),卻因飽含真情與溫柔讓每個讀者都臣服於他無所畏懼的詩句。
布考斯基曾在某次演講中對聽眾說出:「你們這些不懂愛的傢伙,怎麼配稱作家?環顧四周,我只看到一堆打字員。」在《有時你會寂寞但那並非沒有道理》中可以看到他愛他的五隻貓,自嘲自己是家中地位最低的,愛那個找到方法與他這頭獅子共處的最後一任老婆琳達,愛陪伴他度過所有艱難時刻的古典樂與爵士樂,一切所愛都讓他得以繼續創作、繼續付出愛。
當年還是個快要餓死的作家時我曾看過那些主流雜誌刊登的
主流作家作品(當然是去圖書館看),結果讓我感覺
很糟,因為我非常認真觀察文字與世事所以知道
他們有多假掰:我可以看出作品裡的情感都是假的
每一句話都是裝的,這令我懷疑主編們的腦袋
是否都長在屁股上──或是因為要拍有權勢的人馬屁
才會出版那些東西
但
我只是矇著頭、餓著肚子繼續寫,體重從快九十公斤掉到
六十二公斤,但把打字的技能鍛鍊得非常好,也讀了很多退稿
信。
到了體重只剩六十二公斤時我對自己說,去他媽的,不再
打字,只顧著喝酒逛大街,還跟大街上的女士們
鬼混:她們都不會去讀《哈潑雜誌》、《大西洋月刊》,或是
《詩歌月刊》。
坦白講,能像那樣停筆休養十年也不錯
後來我又重新試著寫作,結果發現主編們的腦袋
還是都長在屁股上,還有一堆狗屁倒灶的陋習
但這次我已經把自己養到一百〇二公斤
獲得充分休息
還有很多背景音樂可以聽──
我已準備好在黑暗中
重新出擊。
──〈有時你會寂寞但那並非沒有道理〉
本書特色
◎ 最髒的譯本,原汁原味傳達布考精神:簡潔陽剛,既粗鄙又不失幽默、細緻與深情。
◎ 暢銷歐美傳奇問世,啟發無數知名當代創作者、拯救數百萬讀者的詩集。
◎ 裱布精裝,經典收藏:震撼靈魂、打開生命視野的贈禮。
好評推薦
「美國底層人生的桂冠詩人。」──《時代雜誌》
「我最喜歡他的地方在於,他為街頭的普通人寫作,觀察沒有人想看的角落、黑暗的角落,他本身屬於弱勢群體,並為那些無法發聲的人發聲。」──搖滾歌手、演員/湯姆・威茲(Tom Waits)
「他的故事大多是自傳式的,多關於在一個混亂的世界中犯錯。」──演員/西恩・潘(Sean Penn)
「布考斯基早期的作品如《愛是來自地獄的狗》、《進去,出來,結束》讓我認識到新的寫作風格,詩的節奏與語言合而為一,使其更為豐富和精準,因為這傢伙的作品就是很直白,不用隱喻、廢話連連,句句砍向你刀刀見骨。」──搖滾樂團U2主唱/波諾(Bono)
「布考斯基是條老狗,但我愛他如此發自內心寫下的這些東西。」──演員、導演、編劇/菲比・沃勒-布里奇(Phoebe Waller-Bridge)
「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為了自己而創作,而非討好別人、去想別人要什麼,如果這樣的創作沒有人喜歡,那就繼續做、做更多、到處做,最終終究會有人喜歡的,我稱這種方法為『布考斯基法』。」──演員/羅伯・派汀森(Robert Pattinson)
「正如他的文字,這位多產的詩人喜歡扮演性慾過剩的流浪漢,不斷抨擊其他作家、富人以及任何不欣賞他才華的人。不過,這本詩集有了新的轉折,布考斯基在他六十多歲時回顧他年輕時的記憶,那些柔軟的部分,其特色還包括他自嘲式的幽默,以及他對貓的愛。獻給更廣大的、不這麼容易被那些髒字冒犯的讀者。」──《紐約蘇活週報》|詩人/蘿雪兒・拉特納(Rochelle Ratner)
「欣賞布考斯基的詩,最好的方式不是將其作為個人的口頭文物,而是作為他持續進行中的真實冒險故事,像漫畫或者系列電影,具有強烈的敘事性,畫面來自源源不絕的奇聞軼事,裡頭通常包含一間酒吧,一棟廉價旅館,一場賽馬,一個女朋友,或者任何這些元素的排列組合。布考斯基的自由詩是一系列將陳述句拆解成窄短句子的長篇,帶來快速和簡練的印象,即使語言中甚至充滿了多愁善感或是陳腔濫調。」──美國詩人、文學評論家/亞當・柯什(Adam Kirsch)
「專業的和平破壞者,也是洛杉磯底層社會的桂冠詩人,有著瘋狂地浪漫,堅持輸家比贏家更不虛假,並且對於迷失的一群具有怒火般的悲憫。」──《新聞週刊》|影評人/傑克・克羅爾(Jack Kroll)
「華茲華斯、惠特曼、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和垮掉的一代,在他們各自的世代裡將詩歌推向更自然的語言。而布考斯基又再更推進了一些。」──《洛杉磯時報書評》
「生活裡寧靜的絕望在顯而易見的偶然事件和動機不明的怪誕暴力中一一爆炸開來。」──《洛杉磯時報書評》|麥可・F・哈珀(Michael F. Harper)
「沒有試圖讓自己看起來不錯,更不用說英勇,布考斯基的寫作具有無所畏懼的真實性,這使得他與絕大多數『自傳體』小說家和詩人有所不同。他牢牢扎根於美國標新立異的傳統,身處鬆散紛亂的社會邊緣,布考斯基寫得當之無愧。」──《舊金山書評》|作家、翻譯家/史蒂芬・凱斯勒(Stephen Kessler)
「布考斯基就是個奇蹟。他以始終如一、引人注目的風格確立自己的作家地位,人如其作品,這是努力的結果,更是因為那瘋狂、起起落落的生活。」──《村聲》|詩人/麥可・拉里(Michael Lally)
「一個清晰、強硬的聲音;一對傑出的耳朵和眼睛為了測出詩句的長度;一種對隱喻的逃避讓所有活生生的奇聞軼事一再演繹出充滿戲劇性的作品。」──《村聲》|藝文評論家/肯・塔克(Ken Tucker)
「布考斯基世界裡的傷痕與溝壑,是文明工業社會裡無生命的器械所刻,是二十世紀的知識和經驗所鑿,在這世界裡基本上冥思和分析仍只佔有很小一部分。」──《西北評論》|劇作家/約翰・威廉・科林頓(John William Corrington)
「一個荒涼的、被遺棄的世界。」──《局外人》|詩人/R.R.庫斯卡登(R. R. Cuscaden)
「誠實的自畫像勝過對於自我毀滅的頌揚,它們揭露了他處在自身所有的醜惡中,一個局外人的邊緣地位。這是一個鈍器的集合,單刀直入的狂暴像你永遠希望得到的那樣毫不妥協。」──《圖書榜單》|班傑明・賽格丁(Benjamin Segedin)
「毫不費力、美妙易讀,特別是如果你很容易被量販般的存在主義的魅力所打動。」──《圖書榜單》|雷・奧爾森(Ray Olson)
作者簡介
美國當代最偉大寫實小說家,也是各界公認最具影響力、最常被模仿的詩人。出生於德國小鎮安德納赫(Andernach),父親是美國大兵,母親為德國人,三歲時隨父母回美國洛杉磯定居。
一九四一年於洛杉磯城市學院(Los Angeles City College)肄業,此後長達十年過著浪蕩、窮苦的生活,並因身心檢測不符合標準,未於二次大戰服兵役,他走遍美國,在無數廉價旅館寫作,四處打零工,嗜菸、酗酒嗑藥、沉迷賽馬與性愛。三十二歲時找到郵局的全職工作,三年後因嚴重胃潰瘍短暫離職,休養期間開始大量寫詩,不久後復職便待上十五年。五十歲時正式以寫作維生,完成第一本小說《郵局》(Post Office),一生寫過數千首詩作、數百篇短篇故事,以及六部長篇小說,總計出版了四十多本書。
熱愛古典音樂、爵士樂,喜歡海明威和李白,最討厭莎士比亞和米老鼠,有過三段婚姻,兩次離婚,有一個女兒名叫瑪麗娜(Marina Bukowski,1964- )。一九九四年因白血病病逝於加州聖派卓(San Pedro),去世前剛完成最後一本小說《低俗》(Pulp),享年七十三歲。
生於街頭長年身處貧窮,他以自傳式寫作著稱,為社會底層之人發聲,也描寫生活大半輩子的洛杉磯的毀滅性景象,而富節奏感的粗俗口語語言,啟發無數知名搖滾樂手。他是堪稱作品失竊率最高、美國最具反叛精神的代表人物,作品曾被翻譯成十多種語言,歐美累積銷售數百萬冊,有生平紀錄片《布考斯基:生來如此》(Bukowski: Born into This)和傳記電影《夜夜買醉的男人》(Barfly),人氣在世界各地迄今未減。
譯者簡介
陳榮彬
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為台灣文學英譯、英美文學中譯、翻譯史、世界文學理論。曾三度獲得「開卷翻譯類十大好書」獎項,譯作《昆蟲誌》與《血色大地》獲選Openbook年度好書(翻譯類)。已出版各類翻譯作品超過六十餘種,近年代表譯作包括梅爾維爾《白鯨記》、海明威《戰地鐘聲》與《戰地春夢》等經典小說,以及史學作品《美國華人史》、《火藥時代》等,和詩集《愛是來自地獄的狗》。
【預購】「鬼滅之刃」戰鬥人生生存語錄:52個閃耀著愛和熱血的心靈應援金句◎ 藤寺郁光(譯者:王詩怡)
Regular price $31.00 人生是一場戰鬥,你要找到讓自己閃閃發光的金句!
【書籍裝幀說明】
你的每日戰鬥生活,就由「PVC鬼滅語書衣」+「閃亮金句貼紙」
為你有事去小人,沒事增勇氣,每天給你一點正能量。
1「PVC鬼滅語書衣」
使用高級柔軟的PVC製作書套書衣,
並佐以紅、白、黑色墨,賦予文字愛、勇氣、力量的意涵
2閃亮金句貼紙
精選「鬼滅之刃」名人語錄,並以金色貼紙加強金句的力量。
★狂銷80,000,000冊《鬼滅之刃》角色名言集結
★碾壓日本AMAZON各大熱銷榜
★收錄日本小學生票選「2020最仰慕的人物」TOP 10之人物金句
★日本年輕世代認證「史上最棒的勵志書」
作者簡介

【預購】鎧甲的裂縫◎ 安娜·戈華達 Anna Gavalda(譯者:許雅雯)
Regular price $35.00 「當燈光重新亮起、夜已過半、酒成佳釀、鎧甲微裂、唇舌鬆懈,我們開始轉向鄰座的客人,播放自己主演的電影。」
安娜・戈華達繼讓她一夕成名、在法國銷售百萬冊的首部作品《我希望有人在什麼地方等我》以後,睽違二十年,推出全新小說集。
七個皆是從第一人稱講述的故事,優雅、誠摯、細膩,關於習慣在生活中武裝、不擅長說出自己感受的人們,卸下心防,坦承脆弱,暴露出鎧甲上的裂縫。
• 都會少女露德蜜拉不情願地被好友拉著出門派對,在歷經一夜冒險後獲得意想不到的禮物
• 剛剛喪夫的寡婦與一名正經歷著一段無力感情的女子,兩人的一夜長談
• 卡車司機阿強的狗死了,他在尋找地點埋葬牠的途中,回憶起種種往事
• 在麥當勞裡的一場耐人尋味的約會,男子費盡心思討好他甜美的情人
• 一名平時職業就是在評估情況與釐清責任歸屬的父親,到校處理一樁小兒子與同學的糾紛
• 企業家保羅獨自一人在異國的飯店房間,試著透過書寫緬懷與接受一位好友的死亡
• 剛參加完前女友婚禮的男子,在隔天回家的火車上帶著嚴重的宿醉浮想聯翩,邂逅了兩名同車廂的年輕女孩
「《鎧甲的裂縫》裡頭有很多『人』,這些人都深陷在孤獨之中。有露德蜜拉、有保羅、有阿強,其他人則沒有名字。他們只說『我』。幾乎所有的人都是在夜晚說話,都在一段他們無法好好區分日夜的生命階段裡說話。他們為了把世界看得更清楚而說話,他們揭露自己,吐露心聲,他們敞開、剝除了自己的鎧甲。並不是所有人都成功辦到,但光是看著他們嘗試,就讓我深受感動。」 ——安娜・戈華達
媒體盛讚
「戈華達又一次證明了她是人類生活處境的優秀觀察家,並且總是能在作品裡體現出她纖細迷人的人文思想。」——Le Parisien
「戈華達以誠摯、細膩、溫柔與慷慨的眼光看待她筆下孤獨的角色們⋯⋯我們時常盼望著能夠讀到這麼棒的故事。」——Version Femina
「戈華達帶著她的優雅,再度回到當初使她成名的領域——短篇小說。」——Le Figaro
「隨著失去、家庭、個人與「連結」的力量等主題不斷迴響,這本短篇小說集是對人性精神的一首溫柔頌歌。」——Publishers Weekly
「戈華達撰寫的故事總是暖心,充滿著文化、情感與深思熟慮的體貼。」——The Telegraph (UK)
「戈華達打造了一部無比親密且栩栩如生的作品。她在喜悅與悲傷的切換上有著驚人的天賦⋯⋯她精心修飾的句法讓人察覺不到她的苦工,只能為成果鼓掌喝采。」——Lire
「戈華達文字裡閃閃發光的魯莽與她那孩童一般、充滿愉悅的世界觀,令人無法抗拒。」——Marie Claire
作者簡介
1970年出生於巴黎。1999年,安娜・戈華達在擔任高中法語教師期間,出版了她備受讚譽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我希望有人在什麼地方等我》,這本書在她的家鄉法國售出了超過七十五萬冊,並於2003年由企鵝蘭登書屋在美國出版。接下來,戈華達陸續出版了三部於歐洲各國都相當暢銷的長篇小說。她的第一部長篇《我曾經愛過》於2009年被翻拍成電影,而另一部小說《在一起就好》的改編電影《巴黎夜未眠》則由知名法國影星奧黛莉・朵杜主演。戈華達的小說如今已被翻譯成超過四十種語言。她現居巴黎。
譯者簡介
許雅雯
台灣屏東人,清大中文系、高師大華語教學所畢業,多年前離開教職後以安娜・戈華達作為起點開始鑽研譯事。如今與戈華達再度相逢,試著從鎧甲的裂縫中體會生命的滋味,並以文字傳達給讀者。小說譯著包括《父親的食譜筆記》、《世上沒有純粹的黑》、《更好的人生》、《我曾經愛過》、《比特幣大騙局》等。

【預購】我只擔心雨會不會一直下到明天早上◎徐珮芬
Regular price $30.00你睡得好嗎?
跳離黑色夢境,縱身躍入現實世界,五光十色、繽紛美麗,拿起愛人買的望遠鏡,讀童話故事、看演唱會,還有電影,裹在厚被子裡,遠遠觀賞這場雨,濛濛晨光緩緩照進,自己的惡夢,會不會變得更小?
徐珮芬第三本詩集,收錄五十一首創作,分為三輯:病、時差、愛戀。
溫柔拾起刀子,插入胸中,淚流滿面的笑著,詩人以自然的語言、直白的短句,細數生活的傷,外在世界與心理感受形成巨大的時間差,清醒即是惡夢,適應不良,極度悲傷,脫離現實又非常現實,徘徊在愛與不愛之間,為陽光疲於奔命。
我不害怕事物失去它們最初的名字
我不害怕昨日與你無關的情感
紛紛敲打著我的門窗
徹夜未眠
我只擔心雨會不會一直下到明天早上
我只希望這座城市的陽光
可以比你的眼睛
更早起床
──〈夜雨〉
本書特色
收錄藝術家詹賀的全書創作版畫和油彩七幅,以拉頁、插頁錯落呈現。
名人推薦
作家 朱宥勳/音樂創作人 陳修澤/作家 黃麗群/詩人 銀色快手 ── 一致推薦
我想我們都記得那些長大成人的怨念。
對於再也無法天真,再也不能逃避的怨念。
我們卻也不能不在生活裡去愛,但也還不知道該怎麼不恨。
雨也許還會繼續下?那些還無能為力的事,可能也還無能為力吧?
──音樂創作人 陳修澤
如果把徐珮芬的詩頁撕下,揉出心形,塞入人偶的胸中,彷彿它就會猛然抬頭,兩眼豔麗,流出了刀子。──作家 黃麗群
從日常淬鍊出愛的能量:極度的佔有,黑夜的控制與逃脫,那些放不開的執著,在她的筆下轉眼化為星辰化為物語。夢是唯一的現實,她的詩殘酷絕美,詩意滲入髮膚,要在戀人的面前,成為狂風,成為鹽柱,成為靈魂的走索者,破碎的愛才會完好如初。──詩人 銀色快手
徐珮芬
花蓮人,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畢業。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清華大學月涵文學獎等。曾出版詩集《還是要有傢俱才能活得不悲傷》(2015)、《在黑洞中我看見自己的眼睛》(2016,啟明)。

【預購】晚安,糖果屋◎徐珮芬
Regular price $30.00
【預購】風之電話亭(QUEL CHE AFFIDIAMO AL VENTO)◎ 勞烏拉·伊麥·梅希納 (Laura Imai Messina)(譯者:倪安宇)
Regular price $29.00
【預購】柴貓、夢的浮艇與德魯伊◎陳信傑
Regular price $26.00在這個電玩國度比真實人生還寫實的世界,
唯有欲望是誠實的出口。
…………隨書附…………
☆精美「柴貓+人+大翅鯨探索的旅程」雙面書衣海報☆
台灣第一本以『電玩遊戲』混合『情慾探索』的小說集
作者陳信傑以其電玩成長背景,開闢了六條探索的路徑。
跟著他和柴貓,我們一起搭乘著大翅鯨,前進最暗黑的欲望之地。
綿密入骨文字+宅文化引用
寫活了現代人的卑微欲求
小說家陳信傑是台灣各大文學獎的常勝軍,作品多以搶眼的電玩主題、綿密入骨的生活細節書寫、神來一筆的宅文化運用,寫活了現代人面對情感和欲望不夠誠實的失落和卑微。吳明益老師讚譽其小說有一股通俗性。彷彿文字可以寫進每個人的生活,點亮了誠實面對自我情欲的臉。
活著的日子都是虛假
熱烈欲求讓一切真實
本書以『電玩元素』打造這個現今已被電玩語言入侵的現代人的內在精神世界,與感情關係的各種沉溺、失落的現代人間生活。作者用細膩的書寫,將生活周圍的一切吞入化為文字的養分又吐出,證明我們曾經那樣活著,也在其中努力過尋找自己誠實的出口。小說寫是作者自身或看見的切片故事,但是我們都在他的故事裡,誠實面對了自己的無聊人生,以及最赤裸、無防備的內心模樣。
降生電動間的小說家
電玩議題為創作金斧頭
陳信傑出生在經營電玩間為主業的家庭,在電動機組、遊戲樂音、玩樂呼喊聲中長大,充滿電幻風格的日常成為他探索人生和創作的泉源,素有電玩小說家之稱。以〈柴貓、夢的遊艇和德魯伊〉一小說獲得了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好評不斷,此外,其他小說作品,也獲得了台北市青少年文學獎、後山文學獎、中興湖文學獎、東華奇萊文學獎等。
關於本書
六條虛實交錯在生活日常以及電玩世界的探索路徑:
一隻貓,一名嬰兒,一條道路,一座城,一朵白雲,一種流浪的情境。
點擊路徑,進入故事的開端,任由愛和欲望帶著我們一起移動。
► ► ►一隻貓
〈柴貓、夢的浮艇與德魯伊〉
當心靈和現實合一,找到夢中的德魯伊,便可找到愛?
這是一個探索的故事:故事中的我在便利商店的大夜班工作,下了班在家裡著迷電玩遊戲。一天,物流貨車上下來的一位男生。他自我介紹和他的興趣,完全和我電玩的世界相通。當現實和虛構的世界交錯,我該相信哪一個?
► ► ►一名嬰兒
〈峻堯與明尉〉
初戀把一切都搞砸,但也讓愛包容了一切,讓人看見愛的能力。
這是一個初戀的愛情故事。故事中兩個男孩一名女孩是高中好友,三人形影不離。一天,女孩懷孕了,單純的高中友誼也正式結束。男孩說,如果不能和最要好、最鍾愛的男孩在一起,那麼讓他的女友懷上我們共同的孩子,將來再愛上他的孩子,應該也是一種愛的選擇。
► ► ►一條道路
〈道路規劃〉
內心的道路是一條前往相愛的路程。
我來到高雄市為電影公司勘景,我才發現這座島嶼上的道路設計,簡直貧困到讓人們無法彼此相愛。於是我開始了關於高雄市的交通願景。我深刻的感受到,道路規劃一如愛情,如果你一開始就把一個人的內心道路想錯了,你將永遠抵達不了你想去的地方。
► ► ►一座城
〈子城〉
渴望,是一條流在體內的河。
丈夫和我今年已經三十二歲了,一直沒有小孩讓我感到焦慮。直到我和大學的男生同學偶遇,一起去了溪邊的豆腐岩。一個月之後,我的月經遲來,確定懷孕了⋯⋯
► ► ►一朵白雲
〈雲蹤〉
愛與它的遊戲間:在深淵的最深處,我接住了自己。
我小的時候,家裡是開電動間的,有記憶以來,我的生活就被電玩的一切環繞。或許該這麼說,我喜歡的都是由此開端。讓我來告訴你,關於我的生長故事,一個只有電動間裡才會發生的人間遊戲的故事。
► ► ►一種流浪
〈愛索離群〉
人遠走他鄉,都是為了獨自呵護著心中的那份愛。
小谷收到區公所寄來的掛號信,他成為了社會安全保護網的關懷對象。就這樣他住進了寧園,那裡的房內音響系統比照電影院設計,小谷在那裡做了一個長長的夢。夢中,他回到了高中,他那短暫二十五年的人生中,最光輝的一段時光。
► ► ►BONUS:提供祕密路徑,手機掃瞄後,帶你走進另一個世界。
本書特色
★主題獨特:首部以電玩、遊戲作為故事角色們交流情感的探索場域,作者試圖在如今已虛實融合的世界中,以文字讓讀者重新誠實面對自己和真實的欲望。
★揉合魔幻場設和情感詩意,一本集結電玩遊戲主題和同志文學的小說集:在聲光電幻的遊戲架構中誕生的故事,自由的切換了通俗而易感的文學劇情收服了每個人的眼睛。正式將特殊議題的小說,引入大眾文學小說的世界。
★精緻、療癒的封面插圖:封面邀請知名插畫manual_for_all繪製精美插圖,以一幅巨大而溫柔的大翅鯨載著一名男孩和柴色的貓前進,以強烈的主視覺做為本書故事的入口,引領讀者進入故事的世界。
名人推薦
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專文推薦
李桐豪(作家)、王聰威(小說家)、孫梓評(作家)、吳芬(詩人)
黃信堯(導演)、聞天祥(影評人)、王鐘銘(同運工作者)
——重磅強推
好評不間斷
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信傑這一代的部分人,比我那個世代(X世代)更是從遊戲裡痛苦、失望、歡樂與成長;他們在遊戲裡性啟蒙、體悟生存哲理,未來也可能在遊戲裡建立政治觀、人生觀或世界觀。
信傑家裡就是開設「電動間」的,但不是每個在電動間長大的孩子最後會在其中體悟到某個族群獨特的生命觀;信傑也很常在報告或公開的Meeting裡談到自己對情慾的掙扎,透過出版社專業編輯的協助,這似乎就是這本《柴貓、夢的浮艇與德魯伊》的「型」——電玩世代的某種生命觀點,以及情慾掙扎過程裡給自己靈魂的暫時交待。對我這樣漸漸年長,已經看不清未來的資深讀者來說,我認為它確實從自身經驗,指向「自身以外的經驗」,是一部帶著誠意思考的作品。
李桐豪(作家)——
編輯要我寫一段推薦短語,我想,沒有什麼比這本小說的文字更能夠自我推薦:不如用〈雲蹤〉的開頭作為推薦:
研究所的學長曾經告訴我一個寫作祕訣:「你玩什麼就會寫出什麼。」這句話有如學長用他不可知,但據我主觀認定又大又粗的肉棒敲在我頭上一樣,達到當頭棒喝的效果(畢竟又細又小的棒子敲起來肯定沒什麼感覺)。不過遺憾的是,就算我對學長有那種的那樣的方面的想法,學長對我當、頭、肉、棒、喝這樣的好事卻從未發生過。
這段文字其實差不多就是我對整本小說的感受,文字簡潔而生猛,奇思妙想,腦洞大開,玩什麼,就寫出什麼。你真的,真的,是沒在害怕的啊。祝福你,也祝福這本小說,最後,「我必須保護大自然。」「對,大自然很重要。」
吳芬(詩人)——
「題材新穎、别致,每一則故事都是短小精悍。我一直理解「愛」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之一,透過陳信傑的字裡行間,我更加確信這一點,且無論現實、遊戲,同性戀或者異性戀。」
王聰威(小說家)——
「避免了同志小說過度的悲情,也不在乎意識型態的正確描寫,是可以輕鬆閱讀,讓人十分愉快的作品。〈柴貓、夢的浮艇與德魯伊〉光從題目上來說,就像是讓人想展讀的廣告標題,既文青又商業,而雖然內核用了父親過世這麼沉重的主題,但整體而言非常浪漫唯美,例如大趐鯨的出場,立刻讓人腦中一片碧海藍天,於是全作像是兑了水而變得更甜的威士忌,降低了酒精濃度,卻更芬芳容易入口。」
王鐘銘(同運工作者)——
很喜歡小說中帶到工作的描述,讓人感覺到這是一個認真生活的作者,能隨時隨地張開眼睛打開耳朵,把周圍的一切吞進去然後變成創作的養分,不管是他實際上做過這樣的打工或者是收集資料而來,顯示他掌握細節的能力很強。
如果我有能力寫小說,這就是我想寫的作品。
陳信傑
一九九〇年生,成長於台北,從小在電動間長大,長大後也喜歡打電動。畢業於台北市立復興高中戲劇班、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所創作組。曾獲教育部文藝獎、台北市青少年文學獎、後山文學獎、中興湖文學獎、東華奇萊文學獎等。
在這個已經什麼都不奇怪、沒什麼好被驚嚇的世界,讀者們期待看到的文字、聽到的故事,是什麼呢?
是來自心底誠實的告白。
進入了2020年,台灣人的情感世界更多元了,每個人也都有一個電玩的世界,在這個電玩國度比真實人生還寫實的世界,唯有欲望是真實的出口。
這次作者信傑試圖以六篇小說帶我們前進魔幻的領地,不管你真實的情感偏好是什麼,不管你虛擬世界的代號為何,在這個虛實無法分離的世界,我們都可以在他布下的六條小說故事路徑中,發現流淌在內心最深處的那條河。進入這個虛實交錯的文字國度,面對在現實中迷惘的自我和不夠誠實的欲望。
推薦序
不斷離開的遊戲:關於陳信傑的第一部作品
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多年前課堂上有一位外表看來靦腆,總是坐在教室一側的男生,不過那只是我的刻板印象,因為每回他上台時總是表演欲十足,顯見靦腆並非他性格的全貌(甚或可能是誤解)。一段時間後,我聽說他休學了。為什麼呢?我暗暗問自己,大學部的學生休學,往往不出幾個原因:科系興趣不合、身體病痛所苦、家庭關係所苦⋯⋯他會是為了什麼呢?後來我聽說,他去報考了臺灣藝術大學的電影學系。又過了一段時間,他「回來」課堂了,問了之後,得知他想兼顧兩邊的學業「依序拿到學位」。
再後來,畢業後他先去當了兵,退伍後考上華文所創作組,期間又去工作,一晃眼,十年過去了。在這長長的十餘年當中,我一面覺得這個學生總是「突然」回歸,又「突然」離開,和我這一代總是被叮囑「學位」是多麼值得重視的一件事,有著顯然不同的態度,他彷彿把在不同領域的學習當成一種「遊戲」。
我這麼說沒有貶低的意味,這對我的教書生涯裡說不定是個有意義的發現:信傑這一代的部分人,比我那個世代(X世代)更是從遊戲裡痛苦、失望、歡樂與成長;他們在遊戲裡性啟蒙、體悟生存哲理,未來也可能在遊戲裡建立政治觀、人生觀或世界觀。
我在想,如果信傑遇到我這一代的長輩,大概會被批評「沒定性」吧?「沒定性」對很多人來說,像是個負面的批評,不過對我而言,不是信傑的「不定性」吸引我,而是他的「不定性」都能有一定的產出吸引我。
信傑在「離開」文學的時間,在臺灣藝術大學和東華原民院參與創作了好幾部短片,也獲得一些肯定。而當他回到文學裡時,交來的作品無論與我的品味是否相符,往往可以感覺到「盡心」。簡單地說,他看重創作這回事,會認為作品(任何形式)不夠迷人就會懊惱,這正是創作人的基本性格之一。
我時常平凡無奇地叮囑我自己指導的學生,在「初產出」時,必先得回頭看看自己與其他人的差異之處。把「普通經驗」在大腦中歸檔,挑出那些差異經驗在腦中反覆播放,再與這段時間課堂上的雜食閱讀對話,尋找自己的風格。而當雜食性的閱讀成立之後,就得一面跨越「經驗」界限,因為總有一天——雖然不明確知道那一天何時到來,你得想像、描寫、思考他人的經驗、家族的經驗、國族的經驗,甚至有可能是人類命運的經驗。也就是「超過你自身的經驗」。
「超過你自身的經驗」這個詞本身就帶有矛盾性——人如何超過自身?認知神經心理學家埃爾克諾恩.高德伯(Elkhonon Goldberg)在《大腦的悖論》這本書裡,提到認知神經科學很重要的一些主張,其中一個是談到「程序性記憶」和「陳述性記憶」是有差別的。前者是「如何做」的知識,後者是「那是什麼」的知識。
陳述性知識有時也稱為真實知識,這世界上有些事物的「真」與「假」是有判準的,比方說現在幾點鐘,二加二等於多少。但程序性知識關心的是「要做什麼」,以及我們的行動是什麼?是「以行動者為主的知識」,是你該怎麼做對你是最好的知識。人在老化後,往往先喪失的是陳述性知識,但藉由行動留下來的知識,則常會深刻地烙印在大腦,形成智慧。
我以為小說就是一種利用陳述性知識,卻意在建立程序性知識的藝術,小說世界不是告訴你何謂事實真理,而是藉由小說的人物「怎麼做」,帶給讀者超乎經驗以外的思考。因此,在讀海明威的小說時我們思考未曾經歷過的戰爭、沒有經驗過的人生判斷,在讀亞瑟.克拉克的小說時,那些一九六○年代讀者感受到的是:如果二○○一年他們得以參與漫遊太空,會做什麼樣的行動?
許多程序性的知識我們都通過藝術來建立——對美的想法、人生的選擇、非事實真理的追求、甚至可能是正義的定義⋯⋯作家運用想像力,把自己的閱讀和身體經驗運作起來,有時會創造出超過自身經驗的美麗作品。因此,即便有些作家在他們的人生裡「很失敗」(這不是字面意義的失敗,包括了困窘、不知所措、冒犯倫常……),但他們的作品卻一樣迷人而充滿智慧。
我在讀信傑的小說時,有那麼一刻會想起,這是一個長年(比他閱讀經典文學作品花去更多時間)在電玩「教養」下成長的人,就像有一個世代曾把搖滾樂視為毒藥一樣,我這代的長輩也把電玩視為毒藥,但隨著愈來愈多帶著美學、哲理、歷史,甚至負載陳述知識,實際卻引導遊戲者進行程序判斷的電玩的出現(當然,劣作不能一概而論),我也不禁改變了自己的想法。
信傑家裡就是開設「電動間」的,但不是每個在電動間長大的孩子最後會在其中體悟到某個族群獨特的生命觀;信傑也很常在報告或公開的Meeting裡談到自己對情慾的掙扎,透過出版社專業編輯的協助,這似乎就是這本《柴貓、夢的浮艇與德魯伊》的「型」——電玩世代的某種生命觀點,以及情慾掙扎過程裡給自己靈魂的暫時交待。對我這樣漸漸年長,已經看不清未來的資深讀者來說,我認為它確實從自身經驗,指向「自身以外的經驗」,是一部帶著誠意思考的作品。
我鍾愛的伊朗導演阿巴斯(Abbas Kiarostami)曾在帶學員拍攝短片時說:「一部四分鐘的電影裡,你沒有時間詳盡探索任何人的過去,最重要的是觀眾看見和聽見了什麼。……不要哲理化、不要解釋,只描述我們看見和聽見的東西。」(《櫻桃的滋味:阿巴斯談電影》,2018:41)
信傑在他脫離傳統制式教育的十年時光裡,不斷把自己投身到各種職場,差異化的學習環境,不同媒材的創作。在信傑的作品裡,沒有偽裝成熟地硬塞入一些哲理化的內容或對話,甚至對行為的解讀亦然。比方說,對「性」的白描、直說,用極其直接、肉慾而非浪費的文字描寫性愛,雖然臺灣九○年代後諸多擅寫情慾的小說家已經「拓荒」過了,但信傑的文字變得更「自在」,白日堂堂地寫,像寫一場雨、一個房間,或一段旅程,或許也暗示了屬於信傑的世代對性的態度,有更大比例是如此。
另一方面,信傑的作品似乎也沒有一定要「承繼」什麼文學脈絡的作派,像〈明尉與峻堯〉的故事有些「肥皂劇」式的獵奇,卻也有些《賢者之愛》的陰暗與感傷。〈柴貓、夢的浮艇與德魯伊〉描寫一段同志關係,其中的象徵符號變成了「德魯伊」(Druid)。德魯伊從凱爾特神話走到「魔獸世界」這個遊戲裡,它對這一代的人來說,既是一個有「根」的演化,也像是一個獨立的演化,它想要打動的已經不是像我這樣「非魔獸世界」的族裔了。
而我最喜歡的一篇作品是〈雲蹤〉。對一般讀者如我來說,「雲蹤」二字自有其意象,但對於沉迷過諸如「仙劍奇俠傳」這類遊戲的人來說,或許會對小說裡的《雲蹤奇俠傳》如何影響了主人公的情感認知有所共鳴。因為他們已經進入一個「以某些經典電玩來標誌成長年紀」的時代了。就像「周星馳世代」,或「後周星馳世代」(只在電視上看過重播),劇中形象、名字、對白意義的體認都不一樣。即便如此,小說寫的還是文學裡恆久的情感:「她愛的男人沒有一個留在她身邊。」他們甚可是從遊戲情節裡「學」到感傷、恨與愛,以及人生總像是開放結局似的「不開放結局」。
這篇不像推薦文的推薦文,不像導讀的導讀,更像是我做為一個讀者,在讀一位晚生我二十年作者的一種感想,這一兩年來,我甚至會覺得,由前行作者來評論後繼作者的美學是否得當?近年我注意到ARG(另類實境遊戲Alternate reality game)正在演化,似乎已注定下一代的人們,愈來愈多人從這樣的活動運作裡去建立情感與世界觀,而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相互滲透也會不斷加速。
信傑和我接觸的一些年輕創作者正在尋找他們自身,透過小說建立的「程序知識」,偶爾像是非電玩世代最常批判的:遊戲總是不斷地「再來一次」,但人生則不然。但如果人生的情感經驗,能在某些形態的作品中「不斷離開」,而後「再來一次」呢?這會不會創造出新的一種「深戲」(deep play)呢?我沒有答案。這裡頭或許蘊涵著無限的可能性,以及我們未能確知的代價吧?
後記
密林斗繁星
如同與我同輩或者比我年輕的一代一樣,我們自有記憶以來,電玩便伴隨著我們成長。我最初的電玩記憶是在家裡開的電動間。後來隨著時代演進,接觸了電腦遊戲、PS、PSII、PSP,直到現在擁有一台經典配色版Switch。而我對電玩第一次產生崇高敬意以及感動落淚是在小六時玩的《軒轅劍參外傳:天之痕》。此後一兩年間我時常幻想自己是該遊戲的男主角陳靖仇,也恰巧因為都姓陳,因此讓我更加確信自己與他之間有某種神祕的傳承關係。
「密林斗繁星」是陳靖仇的奇術,可以給予全體敵人木屬性二千五百點傷害。小時候的我也不是不識字,但總是會把這招排列組合成「密林繁斗星」、「密林繁星斗」等,原因推測起來是因為不瞭解「斗」應該如何解釋。
查閱字典後,我認為「斗」解釋為「小」最為合理。彷彿是走在深夜蓊鬱的樹林裡,抬頭仰望小而浩繁星光一樣。我對這些具有畫面感的招式特別有印象,不查閱攻略我還能記得的包括「日薄西山入」。這招「日薄西山入」是我到花蓮求學後時常看到的風景。有人會說東部看不到夕陽,我認為那是不準確的說法,確實我們看不到像是西子灣降下的豔紅太陽,一路沉入海平線的情景,但我們有「日薄西山入」。甚至在我成年以前居住的台北盆地,所看到的也同樣是「日薄西山入」。
我甚至可以斷言,《天之痕》影響我後來就讀中文系的意願。我想要像陳靖仇一樣流浪在山海大川之間,像陳靖仇在鯨背上吹著竹笛。這幾件事我都做到了,我大一的時候參與了出海賞鯨(當然不可能坐在牠背上);也學了一年多的竹笛,雖然只是皮毛,但吹奏陳靖仇的曲子也沒問題了。
(本段有雷)而我在《天之痕》落淚是因為有一段劇情演到,女主角之一的拓拔玉兒發現一直對陳靖仇很好的獨孤寧珂竟是反派,慘遭殺人滅口。
除了國產電玩,日韓電玩、歐美電玩,都成了我今日《柴貓、夢的浮艇與德魯伊》這本小說集的養分。然而,縱使我已經找到一片心靈的沃土,播下電玩小說的種子,如何培育它也遇到了相當的瓶頸。
我二十歲那年在台藝大念電影系。接觸了文學科系以外的創作者,大概是從那時起,我期許自己的作品能達到「雅俗共賞」的境界。但操作起來的結果時常是俗過頭,沒有雅的成分——堪稱文學或藝術的成分。
我以為「商業」與「通俗」雖不至畫上等號,卻也有一定程度的正相關。我想起研究所的指導吳明益老師,他曾經在小說創作課中評論過〈峻堯與明尉〉(第一稿)。老師說我的小說中有一種通俗性,原本我以為他會希望我像是改掉某種壞習慣一樣改掉它,沒想到老師卻鼓勵說,這是我一種寫作特質,需要好好珍惜。那次的經驗讓我相當感動。不曉得是否為性格使然,我的文字始終沒辦法以細膩簡練、華而有實的美見長,為此多少有些自卑或欽羨他人。取而代之的是,我有時會在行文中加入冷笑話、流行語,甚至會讓讀者質疑:「這很必要嗎?」幾近於廢話的文字。我在書寫的時候,未必不自知,但每當我寫到這樣的段落時,除了自得其樂,還希望我藏的彩蛋會有知音能懂。
舉例而言,〈柴貓、夢的浮艇與德魯伊〉中,或許會讓部分讀者摸不著頭緒的,當兩名德魯伊相見時為確認彼此身分所說的密語:「我必須保護大自然。」與「對,大自然很重要。」這兩句引用自電玩《爐石戰記》,兩名同樣選擇「瑪法里恩.怒風」這個角色對戰開場時,雙方叫陣的開場白。對於沒有相同遊戲經歷的讀者,可能就會質疑為何是這兩句,它既不神祕也缺乏美感。
我不曉得把小說寫得悲憤是年輕小說作者容易出現的特質還是只有我這樣。我對自己這部小說集期許甚高,一直期待停筆那天我將對著電腦螢幕肯定地說:「我寫了一部偉大的小說呢。」如今我已經結束這漫長的旅程,但浮現心底的不是剛剛那句話,而是:「我用一本書來證明我的人生不是錯的。」或許人生本沒有對錯可言,卻在別人的定義中有了是非。
第一次發現到的錯誤人生是〈雲蹤〉也有提到的事件——台北縣政府取締電動間。我那時候年紀還小,也不懂法律條文,但記得開票日的晚上,媽媽難過地不發一語,一個人在廚房洗碗,後來果然我家賴以維生的電動間生意無法繼續經營了。奇妙的是,當我讀國小六年級的時候,大街小巷開幕了一間又一間的網咖,媽媽卻禁止我去那樣的地方。那時的我相當迷惑,不知道為何電動間要被取締而網咖不要,疑惑被取締的電動間我可以自由進出而網咖不行⋯⋯有時可能我太貪玩電動,媽媽還會以現世報的語氣感嘆說以前都是讓別人家的小孩來玩,現在才會變成這樣。
最後我想談談這本小說的定位。這本小說集一度取名為《電玩故事販賣所》,顧名思義,書中每篇故事都會與電玩相關。開始寫作之後,我發現如果只是與「電玩相關」,簡單如一篇新聞報導、一場電競賽事,這些並不足以呈現我真正想講的故事。
我真正想講的——經過與許多前輩、同儕討論,在不斷修正中前進——也就是這本書最想處理的核心命題:電玩如何影響當代人的精神文化?
人與人之間各種形式、意義各不相同的愛,更是精神文化的重中之重。像是「密林斗繁星」一樣,它們盤根錯節,將人們捲進巨大的樹根之中,使人窒息。然而就在萬般窒息中,在樹縫之間,窺見沒有溫度卻最動人的,漫天的星光。

【預購】把你的心跟肺挖出來帶回鄉下餵狗◎吳芬
Regular price $42.00全書收錄詩作436首
談感情、論社會,大膽揭露現代生活的真實樣貌
幽默且犀利,厭世又深情
每翻開一頁都是一次對大腦的重擊
吳芬用直白、露骨的文字,結合他獨特的幽默感,描寫強烈深刻的愛情體驗、備受壓抑的同性戀處境、政治現況的批判與關懷,與現代都市中荒謬冰冷的人際相處,題材或輕或重,卻處處充滿智趣機鋒,彌漫著嘲諷(或自嘲)式的冷酷況味,玩心與反叛性兼具,令人時而捧腹大笑、時而義憤填膺,時而又黯然神傷。
◎ 現代人
對著電腦
手淫
對著手機
露下體
對著鏡子
拍照片
對著愛人
一語不發
◎ 我養的貓經常像是我的前任男友
喜歡吃
不太理人
毛還一大堆
◎ 生日願望
希望下輩子是一支高端手機
這樣就可以被你保護得很好並且
能夠讓你一直盯著我看還能
使用超過兩年半
◎ 我們的愛
——寫給男同性戀與自己
我們能夠射精
射進比陰道
比任何湖泊
都還要更深的地方
我們不能夠
像異性戀一樣
利用精子來奉子成婚
一輩子幸福快樂
(即使是假裝)
我們能夠將愛
輕鬆地做
如兒戲般地做
每當要談
卻總是困難
我們不能夠締結成為連理
無論是以何種高潮
從這個奶頭越過另外一座山頭
鳥就是沒有鳥用
屁眼也不會有任何屁用
吳芬
三十三歲,貓奴,雲林人。胸無大志,覺得愛情、性與搖滾樂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作品曾散刊於《衛生紙詩刊》(2033期),2017年獨立出版詩集《把你的心跟肺挖出來帶回鄉下餵狗》,2019年由啟明出版製作發行《把你的心跟肺挖出來帶回鄉下餵狗》全新版本,增錄兩百餘首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