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ter
- 新加坡出版 Singapore Publications
- 海外出版 Overseas Publications
- 詩 Poetry
- 散文 Essays, Non-Fiction
- 小說 Fiction, Novels
- 雜誌 Magazines
- 評論/論文 Critics
- 文學與文化研究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ies
- 生活哲學/勵志 Lifestyle & Self-help
- 同志主題與商品 Queer Titles & Merch
- 繪本/漫畫 Picture Books / Comics
- 兩性關係 Love & Relationships
- 親子關係Parenting
- 其他 Others

【預購】中醫四物所:淺易圖文╳趣味漫畫,從中醫知識懶人包到分析日常病痛的眉眉角角◎ 中醫四物所(繪者: 丸同連合)
Regular price $30.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IG知識型圖文作家 中醫四物所 首作
史上最好懂的中醫超入門!
圖解中醫藥知識╳日常病痛小解方╳與時俱進的現代中醫
▎中國醫藥大學助理教授暨中醫外傷學科學科主任 巫漢揆 專業審訂
打通經絡、調和五臟六腑⋯⋯,這些中醫師常說的話,是不是也常常讓你覺得虛無飄渺好難懂?但其實中醫離你並不遠,從小吃店的陳年老滷,到便利商店裡的人蔘飲,處處可見中醫的影子,也因此讓許多人對中醫產生好奇。但是,中醫的歷史這麼悠久、系統又那麼龐大,還有一大堆文言文,一般人要怎麼無痛入門中醫世界呢?沒關係!
▎中國醫藥大學助理教授暨中醫外傷學科學科主任 巫漢揆 專業審訂
打通經絡、調和五臟六腑⋯⋯,這些中醫師常說的話,是不是也常常讓你覺得虛無飄渺好難懂?但其實中醫離你並不遠,從小吃店的陳年老滷,到便利商店裡的人蔘飲,處處可見中醫的影子,也因此讓許多人對中醫產生好奇。但是,中醫的歷史這麼悠久、系統又那麼龐大,還有一大堆文言文,一般人要怎麼無痛入門中醫世界呢?沒關係!
《中醫四物所》這塊敲門磚,你就一定可以學得會!
「中醫四物所」是 一個Instagram上的中醫科普平臺,如今四物所的兩位所長將經營自媒體的初衷延續到這本書裡,要帶你以簡單、趣味,甚至有點ㄎㄧㄤ的方式了解中醫,包括中醫怎麼看待人體、和西醫有什麼不同、中醫怎麼解釋日常的小病小痛……。本書也會幫你破除一些常見的中醫迷思,像是「中醫師說我腎虧,我該緊張嗎?」、「夏天喝青草茶最退火?冬天就是要吃薑母鴨?」。最後,在這本書的最後一部,也會讓你知道中醫其實也是一門與時俱進的科學,所長將帶你了解近年興起的中獸醫、中醫如何看待時下流行的健身風氣等。如果你也準備好和書中的四個主角:陰寶、陽寶、阿圓和樂咖一起了解神祕廣大的中醫世界,現在就翻開本書,跟著所長學習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珍貴智慧吧!
●為什麼命理老師說「金木水火土」,中醫卻說「木火土金水」?
●經和絡不一樣?臟和腑也不一樣?大腸和肺竟然有關係?
●醫生說我心虛、濕氣重、體質很寒,這些是什麼意思?
●為何吃中藥禁忌一大堆?水藥、科學中藥哪個好?
●狗狗貓貓可以看中醫?把脈也可以用機器取代?
●眼科醫師說乾眼症要點人工淚液,中醫師為什麼卻說要治療我的肝?
●中醫也能治療憂鬱?埋線減重真的有效嗎?
●中醫系都在學什麼?所長們的親身經驗大公開!
「中醫四物所」是 一個Instagram上的中醫科普平臺,如今四物所的兩位所長將經營自媒體的初衷延續到這本書裡,要帶你以簡單、趣味,甚至有點ㄎㄧㄤ的方式了解中醫,包括中醫怎麼看待人體、和西醫有什麼不同、中醫怎麼解釋日常的小病小痛……。本書也會幫你破除一些常見的中醫迷思,像是「中醫師說我腎虧,我該緊張嗎?」、「夏天喝青草茶最退火?冬天就是要吃薑母鴨?」。最後,在這本書的最後一部,也會讓你知道中醫其實也是一門與時俱進的科學,所長將帶你了解近年興起的中獸醫、中醫如何看待時下流行的健身風氣等。如果你也準備好和書中的四個主角:陰寶、陽寶、阿圓和樂咖一起了解神祕廣大的中醫世界,現在就翻開本書,跟著所長學習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珍貴智慧吧!
●為什麼命理老師說「金木水火土」,中醫卻說「木火土金水」?
●經和絡不一樣?臟和腑也不一樣?大腸和肺竟然有關係?
●醫生說我心虛、濕氣重、體質很寒,這些是什麼意思?
●為何吃中藥禁忌一大堆?水藥、科學中藥哪個好?
●狗狗貓貓可以看中醫?把脈也可以用機器取代?
●眼科醫師說乾眼症要點人工淚液,中醫師為什麼卻說要治療我的肝?
●中醫也能治療憂鬱?埋線減重真的有效嗎?
●中醫系都在學什麼?所長們的親身經驗大公開!
作者簡介
中醫四物所
中醫四物所
所長有兩位,目前皆為中醫實習醫學生。原本在不同領域、個性天差地別且與中醫完全無關的兩人,後來因為都選擇踏上中醫學習之旅而相遇。在疫情爆發必須待在家的日子裡,決定發起一場中醫白話文運動,把中醫學習路上遇到的有趣內容分享出來,並且期許可以把無聊難懂的中醫知識變得很好玩,讓中醫變成你的日常。
Instagram: cminstitute
Facebook: 中醫四物所(@cminstitute2020)
Instagram: cminstitute
Facebook: 中醫四物所(@cminstitute2020)
【預購】歡樂之家/我和母親之間:圖像小說X同志文學跨界經典,「悲喜交家」完整典藏套書(二冊)(Fun Home: A Family Tragicomic/Are You My Mother?: A Comic Drama)◎艾莉森·貝克德爾 (Alison Bechdel)(譯者:葉佳怡、劉文)
Regular price $53.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什麼樣的漫畫,能夠既登上美國一流大學的新生推薦閱讀書單,又被保守宗教 團體要求退出公立學校與圖書館,問世十年後仍然名列美國圖書館協會「禁書週」十大爭議書籍?
自我性向的青澀摸索,
碰撞上親代不可告人的家族祕密,
女兒的出櫃、父親的出軌、母親的覺醒,
一磚一瓦拆解疏離與壓抑堆砌出的「正常」家庭......
經過回溯成長記憶的漫漫旅程,陽光下勇敢解放衝撞的孩子,
終於轉身面對孤獨暗櫃中的父親與曾經委曲求全的母親。
我們該在何時鼓起勇氣互相擁抱、掏心傾訴,才來得及尋得和解與自由?
★特別設計典藏盒裝套書內含二冊:
《歡樂之家:一場家庭悲喜劇》
──「老爸的生命終局成為我的人生開端。更精準地說,他謊言的盡頭剛好是我面對真相的起點。」
艾莉森在70年代保守的賓州小鎮上長大,家是一座華麗的哥德式翻新古宅,也是一間逐漸步入蕭條的葬儀社;爸爸是雅好文學的高中教師,也是家族事業勉為其難的繼承人,更常是孩子們望而生畏的傳統嚴父。
成長過程中,她愈來愈不安於典型女孩的長髮、洋裝,倒察覺爸爸在權威外表下對精緻優美事物的執著遠勝於她。終於,在遠離家鄉的大學校園、風起雲湧的平權運動浪潮中,她鼓起勇氣寫信回家宣告「我是同性戀!」,卻立刻面對母親的嚴厲反對與驚人揭露:原來,父親隱藏性向的歲月,比她還長。
旋即逝世的父親不但對往事守口如瓶,連真正的死因也成謎。她於是開始細細挖掘從小到大的家庭回憶,在父親精心修繕的屋子裡、在父母熱愛的文學作品中,尋找著他的雙重生活留下的痕跡,《歡樂之家》這部漫畫回憶錄,就是她探尋的過程與答案,出版後不但長年暢銷、連連獲獎,甚至被改編搬上百老匯舞臺。
《我和母親之間:一齣漫畫劇》
──「母親看得見我隱形的傷口,因為這些傷口也是屬於她的。」
但是,除了壓抑同性情慾的爸爸,艾莉森悲喜交織的原生家庭裡,還有個才華洋溢卻沉默隱身的媽媽。
曾夢想成為舞臺劇演員、工詩能文的媽媽,為什麼放棄藝術生涯、屈就於假面婚姻?家庭祕密被高調公開同志身分的女兒畫成漫畫、攤在陽光下以後,她會如何面對這個外揚家醜、離經叛道的孩子?她過去靠粉飾太平所維持的家庭,又為孩子帶來什麼隱而不顯的創傷?
母女心結被《歡樂之家》的創作與出版重新觸發之後,艾莉森逐漸意識到,她的成長經驗、創作生涯、感情生活,在在受到她與母親看似親近、實則難以互相理解的關係所影響。透過自身接受心理諮商的漫長療程,以及閱讀精神分析理論帶來的啟發,她在發表《歡樂之家》的六年後,以《我和母親之間》記錄了一段更內省、更私密的心理探索之旅,讓前作中被父親的身影所掩蓋的母親,終於得以在故事舞臺的中心發聲。層次豐富、精準捕捉思緒與情感流動的書寫,被美國女性主義運動代表人物葛羅莉亞‧史坦能譽為「一本宛如由維吉妮亞‧吳爾芙執筆的漫畫書」。
★特色與定位★
☆名列美國圖書館協會統計2015年最受爭議的十本書,屢次引發各級學校與公共圖書館的查禁下架之爭。薩爾曼‧魯西迪於同年法蘭克福書展致詞時特別為此書聲援。
☆跨出同志文學/圖像小說的小眾類型界線,打進美國一流大學新生推薦閱讀書單。杜克大學發言人邁可‧尚菲爾(Michael Schoenfeld)表示:「我們選中《歡樂之家》乃因為這是一本獨特且動人的書,超越類型的限制,探討了我們的學生可能面對的議題。」
☆改編百老匯音樂劇勇奪五項東尼獎、入圍普立茲戲劇獎。
★推薦好評★
李屏瑤、林蔚昀、紀大偉、張亦絢、陳雪、番紅花、黃惠偵、黃嘉韻、聶永真 感動推薦
「如果《歡樂之家》像是有添加西方文學史作為香料的《我那賭徒阿爸》,《我和母親之間》就像是以精神分析和心理學為湯底的《日常對話》。在《歡樂之家》中,主角艾莉森還是少年/女,正要開始他/她的奧德賽之旅。而到了《我和母親之間》,則帶著成年後獲得的知識、成功、失敗、滄桑和在愛情中破碎的心回來,回到那被陰影籠罩的童年大宅,試圖釋放自己和母親。《歡樂之家》在我寫作《我媽媽的寄生蟲》時曾給予我支柱,現在寫完後再看到另一半的故事《我和母親之間》,我也像作者一樣,有了回望來時路的理解和溫柔。」──作家/林蔚昀
「人們常說,父母是同志子女最難的關卡;《歡樂之家》、《我和母親之間》這兩部經典女同志漫畫則提醒讀者,隨著同志年紀漸長,衰老父母反過來成為中年同志心裡頭最軟的一塊肉。這兩部成人漫畫——甚至老人漫畫——《歡樂之家》、《我和母親之間》的主旨不在於再一次歌頌同志的年少輕狂,而在於直面同志和原生家庭之間的創傷、責任、療癒。對於關心同志、關心老人議題、關心精神障礙的讀者來說,這兩部書形同漫畫版本的《背離親緣》。」──《同志文學史》作者、政大台文所副教授/紀大偉
「貝克德爾是個冷面笑匠,這套堪稱經典的漫畫,可說是文學、性別與同志的精彩同台演出,它的深刻、細膩與莽撞,為漫畫的廣度與『不甜蜜家庭書寫』開出一片大好江山:真摯的關照與一流的敘事,以戲謔的手法,為文化與社會運動畫龍點睛。」──作家/張亦絢
「這套書的作者貝克德爾既細膩又銳利地描繪出那個我們人人都有,但向來太過容易視為理所當然的家與家人們。在《歡樂之家》那間被鄰人稱為豪宅的家屋裡所發生的種種,讓人會心一笑(或苦笑)的段落有之,而讓人同感哀傷寂寞的畫面更多。《我和母親之間》讀來則感覺像是進行了一趟精神分析的療程,讓人看懂了心底那個曾經受過傷的自己。很感謝有這樣一位作者,畫/寫出這樣具有力量的作品。」──《日常對話》導演/黃惠偵
「以漫畫的呈現及日記書寫交錯剖白自身經歷,令人耳目一新。貝克德爾經由樸實自然的筆法,深度探究人我與家庭關係,更自我揭露同志身分,與接受憂鬱症的過程,讓讀者一旦翻閱就欲罷不能,餘韻無窮。」──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秘書長/黃嘉韻
「貝克德爾狂熱地對抗著成長的環境與逃脫的衝動,用她筆下的圖畫與文字為自己在這個多才、博學、卻極為寂寞的家庭裡找到存在意義。我讚賞她細膩的心思與多樣的才華──兼有美妙的文字與令人驚嘆的作畫。《歡樂之家》是一則複雜精細的童年紀事。」──吉兒‧索洛威(Jill Soloway),影集《六呎風雲》(Six Feet Under)、《透明家庭》(Transparent)編劇暨製片
「讓《歡樂之家》如此出色的特質,也是它備受爭議的原因:它毫不避諱地直視性與壓抑,同時也申論了閱讀如何能救人一命。」──美國筆會
「開創性的先驅之作,為兩種文類(漫畫與回憶錄)都開展了全新的方向。一本寫給文字愛好者的漫畫書。貝克德爾結合了豐富的語言與精確的意象,創造出一部精采奪目的作品。」──《紐約時報》書評
「二十一世紀圖像小說及非文學書籍的傑作。」──《美國今日報》書評
「貝克德爾這部回憶錄的圖像敘事具有少見的豐富內涵、深度、文學共鳴,以及心理方面的複雜層次。」──《科克斯書評》
「《我和母親之間》是最具人性關懷的天才之作,勇敢地直探事物的核心:我們是誰?我們為何是這樣的人?同時卻也不可思議地逗趣,在視覺上充滿震撼力,讓人上癮般的手不釋卷,並且令人心碎。」──強納森‧薩佛蘭‧佛爾,《心靈鑰匙》作者
「我已經許久沒有見過任何一本關於藝術家身分、關於母女之間苦痛糾纏的書,能像這部作品一樣迷人、深刻、充滿原創性。」──凱蒂‧洛芙,《不要靜靜走入長夜》作者
「富有複雜心理層次、野心與啟發性。」──《科克斯書評》
「大膽、誠實地描繪了家庭這個戰場。」──《出版人週刊》
「不管在虛構或紀實文類,作家之中的佼佼者都探究著,是什麼為我們帶來有血有肉的人性──無論好壞?貝克德爾對自己與母親的關係的探討,以及對精神分析先驅理論家溫尼考特著作的解讀,提供了最有力的答案。」──《圖書館期刊》
★獎項與選書紀錄★
☆艾斯納獎最佳真實事件改編漫畫
☆浪達文學獎最佳女同志回憶錄/自傳
☆美國圖書館學會石牆圖書獎(非文學類書籍獎)
☆美國國家書評獎決選入圍(自傳類)
☆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入選作品
☆《紐約時報》年度百大好書
☆《時代雜誌》年度最佳漫畫/圖像文學
☆《洛杉磯時報》年度好書
☆《娛樂週刊》年度好書
☆《舊金山記事報》年度好書
☆《時人雜誌》年度好書
☆《出版者週刊》年度好書
☆英國《衛報》年度好書
☆亞馬遜網路書店編輯推薦回憶錄類別年度十大好書
☆《沙龍雜誌》評選2000-2010年非文學類十大好書
美國漫畫家,於1983年至2008年連載《小心拉子!》(Dykes to Watch Out For)系列漫畫,記錄了女同志社群的日常生活,其他漫畫作品散見於《紐約客》雜誌、《石板》雜誌等報刊。美國漫畫專業網站Comics Alliance將她列為當代十二位最值得受到終身成就獎肯定的女性漫畫家之一,2012年與2014年更分別獲得古根漢基金會獎與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MacArthur "Genius" Award)。
她的作品專注處理個人生活與政治場域的交疊,以及自我與外在世界的關係。2006年,她的第一部長篇漫畫《歡樂之家》出版,獲得艾斯納獎、浪達文學獎、石牆圖書獎等漫畫大獎與同志文學獎項,亦受到《紐約時報》、《時代雜誌》等媒體的「年度好書」肯定。2015年,《歡樂之家》的改編音樂劇登上百老匯舞臺,不但廣受劇評欣賞,更贏得包含「最佳音樂劇」項目在內的五項東尼獎。
相關著作:《我和母親之間:一齣漫畫劇》《歡樂之家:一場家庭悲喜劇》
譯者簡介
葉佳怡
台北木柵人,曾為《聯合文學》雜誌主編,現為專職譯者。已出版小說集《溢出》、《染》、散文集《不安全的慾望》,譯作有《恐怖時代的哲學》、《被偷走的人生》、《返校日》、《憤怒的白人》、《絕望者之歌》及《恐怖老年性愛》等十數種。
劉文
作家,批判心理學者,現任紐約州立大學奧本尼分校性別研究助理教授。筆名「柴」,曾出版小說《集體心碎日記》(女書文化)與《一則必要的告解》(聯合文學)。長期關注社會運動以及同志議題,柴的社會評論與酷兒文化分析常見於網路媒體與雜誌,例如《女人迷》、《關鍵評論網》與《LEZS》。現居紐約。
宛如《六呎風雲》+《日常對話》的真人實事
圖像小說/自傳書寫/同志文學的跨界當代經典
圖像小說/自傳書寫/同志文學的跨界當代經典
自我性向的青澀摸索,
碰撞上親代不可告人的家族祕密,
女兒的出櫃、父親的出軌、母親的覺醒,
一磚一瓦拆解疏離與壓抑堆砌出的「正常」家庭......
經過回溯成長記憶的漫漫旅程,陽光下勇敢解放衝撞的孩子,
終於轉身面對孤獨暗櫃中的父親與曾經委曲求全的母親。
我們該在何時鼓起勇氣互相擁抱、掏心傾訴,才來得及尋得和解與自由?
★特別設計典藏盒裝套書內含二冊:
《歡樂之家:一場家庭悲喜劇》
──「老爸的生命終局成為我的人生開端。更精準地說,他謊言的盡頭剛好是我面對真相的起點。」
艾莉森在70年代保守的賓州小鎮上長大,家是一座華麗的哥德式翻新古宅,也是一間逐漸步入蕭條的葬儀社;爸爸是雅好文學的高中教師,也是家族事業勉為其難的繼承人,更常是孩子們望而生畏的傳統嚴父。
成長過程中,她愈來愈不安於典型女孩的長髮、洋裝,倒察覺爸爸在權威外表下對精緻優美事物的執著遠勝於她。終於,在遠離家鄉的大學校園、風起雲湧的平權運動浪潮中,她鼓起勇氣寫信回家宣告「我是同性戀!」,卻立刻面對母親的嚴厲反對與驚人揭露:原來,父親隱藏性向的歲月,比她還長。
旋即逝世的父親不但對往事守口如瓶,連真正的死因也成謎。她於是開始細細挖掘從小到大的家庭回憶,在父親精心修繕的屋子裡、在父母熱愛的文學作品中,尋找著他的雙重生活留下的痕跡,《歡樂之家》這部漫畫回憶錄,就是她探尋的過程與答案,出版後不但長年暢銷、連連獲獎,甚至被改編搬上百老匯舞臺。
《我和母親之間:一齣漫畫劇》
──「母親看得見我隱形的傷口,因為這些傷口也是屬於她的。」
但是,除了壓抑同性情慾的爸爸,艾莉森悲喜交織的原生家庭裡,還有個才華洋溢卻沉默隱身的媽媽。
曾夢想成為舞臺劇演員、工詩能文的媽媽,為什麼放棄藝術生涯、屈就於假面婚姻?家庭祕密被高調公開同志身分的女兒畫成漫畫、攤在陽光下以後,她會如何面對這個外揚家醜、離經叛道的孩子?她過去靠粉飾太平所維持的家庭,又為孩子帶來什麼隱而不顯的創傷?
母女心結被《歡樂之家》的創作與出版重新觸發之後,艾莉森逐漸意識到,她的成長經驗、創作生涯、感情生活,在在受到她與母親看似親近、實則難以互相理解的關係所影響。透過自身接受心理諮商的漫長療程,以及閱讀精神分析理論帶來的啟發,她在發表《歡樂之家》的六年後,以《我和母親之間》記錄了一段更內省、更私密的心理探索之旅,讓前作中被父親的身影所掩蓋的母親,終於得以在故事舞臺的中心發聲。層次豐富、精準捕捉思緒與情感流動的書寫,被美國女性主義運動代表人物葛羅莉亞‧史坦能譽為「一本宛如由維吉妮亞‧吳爾芙執筆的漫畫書」。
★特色與定位★
☆名列美國圖書館協會統計2015年最受爭議的十本書,屢次引發各級學校與公共圖書館的查禁下架之爭。薩爾曼‧魯西迪於同年法蘭克福書展致詞時特別為此書聲援。
☆跨出同志文學/圖像小說的小眾類型界線,打進美國一流大學新生推薦閱讀書單。杜克大學發言人邁可‧尚菲爾(Michael Schoenfeld)表示:「我們選中《歡樂之家》乃因為這是一本獨特且動人的書,超越類型的限制,探討了我們的學生可能面對的議題。」
☆改編百老匯音樂劇勇奪五項東尼獎、入圍普立茲戲劇獎。
★推薦好評★
李屏瑤、林蔚昀、紀大偉、張亦絢、陳雪、番紅花、黃惠偵、黃嘉韻、聶永真 感動推薦
「如果《歡樂之家》像是有添加西方文學史作為香料的《我那賭徒阿爸》,《我和母親之間》就像是以精神分析和心理學為湯底的《日常對話》。在《歡樂之家》中,主角艾莉森還是少年/女,正要開始他/她的奧德賽之旅。而到了《我和母親之間》,則帶著成年後獲得的知識、成功、失敗、滄桑和在愛情中破碎的心回來,回到那被陰影籠罩的童年大宅,試圖釋放自己和母親。《歡樂之家》在我寫作《我媽媽的寄生蟲》時曾給予我支柱,現在寫完後再看到另一半的故事《我和母親之間》,我也像作者一樣,有了回望來時路的理解和溫柔。」──作家/林蔚昀
「人們常說,父母是同志子女最難的關卡;《歡樂之家》、《我和母親之間》這兩部經典女同志漫畫則提醒讀者,隨著同志年紀漸長,衰老父母反過來成為中年同志心裡頭最軟的一塊肉。這兩部成人漫畫——甚至老人漫畫——《歡樂之家》、《我和母親之間》的主旨不在於再一次歌頌同志的年少輕狂,而在於直面同志和原生家庭之間的創傷、責任、療癒。對於關心同志、關心老人議題、關心精神障礙的讀者來說,這兩部書形同漫畫版本的《背離親緣》。」──《同志文學史》作者、政大台文所副教授/紀大偉
「貝克德爾是個冷面笑匠,這套堪稱經典的漫畫,可說是文學、性別與同志的精彩同台演出,它的深刻、細膩與莽撞,為漫畫的廣度與『不甜蜜家庭書寫』開出一片大好江山:真摯的關照與一流的敘事,以戲謔的手法,為文化與社會運動畫龍點睛。」──作家/張亦絢
「這套書的作者貝克德爾既細膩又銳利地描繪出那個我們人人都有,但向來太過容易視為理所當然的家與家人們。在《歡樂之家》那間被鄰人稱為豪宅的家屋裡所發生的種種,讓人會心一笑(或苦笑)的段落有之,而讓人同感哀傷寂寞的畫面更多。《我和母親之間》讀來則感覺像是進行了一趟精神分析的療程,讓人看懂了心底那個曾經受過傷的自己。很感謝有這樣一位作者,畫/寫出這樣具有力量的作品。」──《日常對話》導演/黃惠偵
「以漫畫的呈現及日記書寫交錯剖白自身經歷,令人耳目一新。貝克德爾經由樸實自然的筆法,深度探究人我與家庭關係,更自我揭露同志身分,與接受憂鬱症的過程,讓讀者一旦翻閱就欲罷不能,餘韻無窮。」──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秘書長/黃嘉韻
「貝克德爾狂熱地對抗著成長的環境與逃脫的衝動,用她筆下的圖畫與文字為自己在這個多才、博學、卻極為寂寞的家庭裡找到存在意義。我讚賞她細膩的心思與多樣的才華──兼有美妙的文字與令人驚嘆的作畫。《歡樂之家》是一則複雜精細的童年紀事。」──吉兒‧索洛威(Jill Soloway),影集《六呎風雲》(Six Feet Under)、《透明家庭》(Transparent)編劇暨製片
「讓《歡樂之家》如此出色的特質,也是它備受爭議的原因:它毫不避諱地直視性與壓抑,同時也申論了閱讀如何能救人一命。」──美國筆會
「開創性的先驅之作,為兩種文類(漫畫與回憶錄)都開展了全新的方向。一本寫給文字愛好者的漫畫書。貝克德爾結合了豐富的語言與精確的意象,創造出一部精采奪目的作品。」──《紐約時報》書評
「二十一世紀圖像小說及非文學書籍的傑作。」──《美國今日報》書評
「貝克德爾這部回憶錄的圖像敘事具有少見的豐富內涵、深度、文學共鳴,以及心理方面的複雜層次。」──《科克斯書評》
「《我和母親之間》是最具人性關懷的天才之作,勇敢地直探事物的核心:我們是誰?我們為何是這樣的人?同時卻也不可思議地逗趣,在視覺上充滿震撼力,讓人上癮般的手不釋卷,並且令人心碎。」──強納森‧薩佛蘭‧佛爾,《心靈鑰匙》作者
「我已經許久沒有見過任何一本關於藝術家身分、關於母女之間苦痛糾纏的書,能像這部作品一樣迷人、深刻、充滿原創性。」──凱蒂‧洛芙,《不要靜靜走入長夜》作者
「富有複雜心理層次、野心與啟發性。」──《科克斯書評》
「大膽、誠實地描繪了家庭這個戰場。」──《出版人週刊》
「不管在虛構或紀實文類,作家之中的佼佼者都探究著,是什麼為我們帶來有血有肉的人性──無論好壞?貝克德爾對自己與母親的關係的探討,以及對精神分析先驅理論家溫尼考特著作的解讀,提供了最有力的答案。」──《圖書館期刊》
★獎項與選書紀錄★
☆艾斯納獎最佳真實事件改編漫畫
☆浪達文學獎最佳女同志回憶錄/自傳
☆美國圖書館學會石牆圖書獎(非文學類書籍獎)
☆美國國家書評獎決選入圍(自傳類)
☆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入選作品
☆《紐約時報》年度百大好書
☆《時代雜誌》年度最佳漫畫/圖像文學
☆《洛杉磯時報》年度好書
☆《娛樂週刊》年度好書
☆《舊金山記事報》年度好書
☆《時人雜誌》年度好書
☆《出版者週刊》年度好書
☆英國《衛報》年度好書
☆亞馬遜網路書店編輯推薦回憶錄類別年度十大好書
☆《沙龍雜誌》評選2000-2010年非文學類十大好書
作者簡介
艾莉森‧貝克德爾Alison Bechdel
艾莉森‧貝克德爾Alison Bechdel
美國漫畫家,於1983年至2008年連載《小心拉子!》(Dykes to Watch Out For)系列漫畫,記錄了女同志社群的日常生活,其他漫畫作品散見於《紐約客》雜誌、《石板》雜誌等報刊。美國漫畫專業網站Comics Alliance將她列為當代十二位最值得受到終身成就獎肯定的女性漫畫家之一,2012年與2014年更分別獲得古根漢基金會獎與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MacArthur "Genius" Award)。
她的作品專注處理個人生活與政治場域的交疊,以及自我與外在世界的關係。2006年,她的第一部長篇漫畫《歡樂之家》出版,獲得艾斯納獎、浪達文學獎、石牆圖書獎等漫畫大獎與同志文學獎項,亦受到《紐約時報》、《時代雜誌》等媒體的「年度好書」肯定。2015年,《歡樂之家》的改編音樂劇登上百老匯舞臺,不但廣受劇評欣賞,更贏得包含「最佳音樂劇」項目在內的五項東尼獎。
相關著作:《我和母親之間:一齣漫畫劇》《歡樂之家:一場家庭悲喜劇》
譯者簡介
葉佳怡
台北木柵人,曾為《聯合文學》雜誌主編,現為專職譯者。已出版小說集《溢出》、《染》、散文集《不安全的慾望》,譯作有《恐怖時代的哲學》、《被偷走的人生》、《返校日》、《憤怒的白人》、《絕望者之歌》及《恐怖老年性愛》等十數種。
劉文
作家,批判心理學者,現任紐約州立大學奧本尼分校性別研究助理教授。筆名「柴」,曾出版小說《集體心碎日記》(女書文化)與《一則必要的告解》(聯合文學)。長期關注社會運動以及同志議題,柴的社會評論與酷兒文化分析常見於網路媒體與雜誌,例如《女人迷》、《關鍵評論網》與《LEZS》。現居紐約。

【預購】鼠族(MAUS: A Survivor’s Tale)◎亞特·史畢格曼(Art Spiegelman)(譯者:宋瑛堂)
Regular price $41.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史上第一本獲普立茲獎的紀實漫畫
逃得出集中營,卻走不出「家」這個迷障?
從一個家庭悲劇到一整個族裔創傷
以動物世界重現納粹種族清洗的史詩級經典
伍碧雯│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專文導讀
61Chi│漫畫家
小莊│導演.漫畫家
林蔚昀│作家
陳俊宏│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
黃珮珊│慢工出版社總編輯
劉文│作家
──推薦
★全球翻譯超過30種語言
★榮獲普立茲特別褒揚獎、古根漢研究獎、安古蘭國際漫畫最佳外國漫畫、艾斯納最佳視覺文學等重要獎項
★《時代雜誌》1923-2005百大非虛構文學經典
★與《我在伊朗長大》並列最重要也最知名的紀實漫畫
提到非虛構圖文書或紀實漫畫,一定會提到的代表作,便是亞特‧史畢格曼連載於1978年至1991年的作品《鼠族》。本書為紀實漫畫經典,更是納粹大屠殺相關題材的破格之作,並於1991-1992受邀至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展覽。
本書細緻刻劃一位倖存者的創傷經歷,不只重現了納粹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逐步進逼,更從戰後母親自殺、父親續絃、父子間的不睦……逃過大屠殺卻逃不了的家庭糾葛,向讀者展示那段歷史如何仍作用於現在。
「鼠族」一詞象徵的是希特勒與二戰德國對猶太人的輕蔑與歧視,現實世界的種族清洗在作者筆下化為貓抓老鼠的比喻,納粹如何迫害猶太人的經過,則在他與父親ㄧ次又ㄧ次的長談中重現。
是怎麼樣的應變能力,讓作者父親能倖免於難,同時又讓妻子也死裡逃生?又是怎麼樣的複雜情結,讓妻子自殺、兒子與第二任妻子皆又愛又恨,卻還是無法棄之於不顧?在歷史的洪流中,我們看見的是一名倖存者令人欽佩的生命力,同時也以兒子的視角,對這名神經質又吝嗇不已的父親既不耐煩又是同情。
看作者如何以漫畫重現極權政治的運作,也誠實描寫他眼中的父親如何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立體再現時代悲劇過後的歷史餘緒。
感動推薦
曾經在2012年的法國安古蘭漫畫節參觀過「鼠族」的原稿展,作者以父親口述家族經歷為軸,記錄下納粹屠殺血淚史,破天荒獲得普立茲獎殊榮。把猶太人畫成老鼠,納粹則畫成貓,這是我僅有的資訊,小而工整的分鏡,大量未經翻譯的文字,讓我對內容更加好奇,展區把封面那張兩隻老鼠依偎著的原稿放在某個重要的位置,一旁對照著一張模糊的黑白照片,構圖一模一樣,只是老鼠換成一對男女,穿著與原稿相同的衣服,用相同的表情看著遠處,我呆立著,久久不能自己……
──小莊│導演.漫畫家
《鼠族》是一本誠實、動人的書,明明是悲慘的事,卻又在某些地方這麼好笑……有著典型的猶太式幽默。看了這個故事,我稍微可以理解我父母和我的波蘭公婆那一代人視錢如命的習性,雖然他們沒有經歷過猶太大屠殺,但他們都是經歷過戰爭的一代。──在戰時,錢就是命。
我知道,我的理解在他們的經驗面前太渺小,作者也知道這一點,並毫不掩飾他的無知。但有些事不懂才是幸運的。我們能做的,是試圖去理解,並且盡一切努力,不要讓那樣的事重複。
──林蔚昀│作家
在轉型正義落實的過程中,「還原真相」始終是首要的工作。亞特.史畢格曼在訪談父親的過程中,重建了二次大戰時期猶太人被迫害的歷史現場,國家機器對族群、個人的壓迫與暴力,在今日讀來也令人悚然動容。由衷盼望繁體中文版的發行,能讓更多臺灣讀者讀到鼠族的故事,反思今日的台灣。在療癒傷口之前,必須直視真相,唯有直面過往的暗影,才能看清未來要走的路。
──陳俊宏│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
即使當今的文化生產不乏關於納粹大屠殺的敘事,這則悲劇卻是一個難以用言語完整表述的集體歷史創傷。1986年開始刊載的紀實漫畫《鼠族》,提醒了我們人類之惡所能及的暴力──人種的分化、排除與種族滅絕。
以漫畫呈現的目的,並非為了輕描淡寫大屠殺,反之,這是一個唯有藉由圖像才能表述的故事。不僅體現了種族歧視的極致呈現,更創造了超越時空的奇幻想像空間。也因此,鼠族不只是猶太人的歷史,而是任何被壓迫族群的象徵。那隻追逐他們的貓,也不曾完整被推翻過。
──劉文│作家
亞特•史畢格曼是《紐約客》雜誌特約編輯與漫畫家,與妻合創並編輯前衛漫畫雜誌《Raw》。史畢格曼的畫作與複製品曾在世界各地博物館與藝廊展出。《鼠族》榮獲的殊榮包括普立茲獎與古根漢研究獎,也獲國家書評獎提名。史畢格曼現居紐約市。
譯者簡介
宋瑛堂
台大外文系畢業,台大新聞碩士﹐曾獲加拿大班夫國際文學翻譯中心駐村研究獎﹐曾任China Post記者、副採訪主任、Student Post主編等職﹐圖像文學譯作包括《薩賓娜之死》與《歡樂之家》,文學譯作有《分手去旅行》、《霧中的曼哈頓灘》、《該隱與亞伯》、《世仇的女兒》、《情,敵》、《苦甜曼哈頓》、《絕處逢山》、《消失的費茲傑羅》、《重生》三部曲、《往事不曾離去》、《修正》、《全權秒殺令》、《單身》、《大騙局》、《數位密碼》、《永遠的園丁》、《斷背山》等。非小說譯作包括《被消除的男孩》、《黑暗中的希望》、《走音天后》、《在世界與我之間》、《間諜橋上的陌生人》、《永遠的麥田捕手》、《怒海劫》、《賴瑞金傳奇》、《搜尋引擎沒告訴你的事》、《蘭花賊》、《宙斯的女兒》等。
逃得出集中營,卻走不出「家」這個迷障?
從一個家庭悲劇到一整個族裔創傷
以動物世界重現納粹種族清洗的史詩級經典
伍碧雯│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專文導讀
61Chi│漫畫家
小莊│導演.漫畫家
林蔚昀│作家
陳俊宏│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
黃珮珊│慢工出版社總編輯
劉文│作家
──推薦
★全球翻譯超過30種語言
★榮獲普立茲特別褒揚獎、古根漢研究獎、安古蘭國際漫畫最佳外國漫畫、艾斯納最佳視覺文學等重要獎項
★《時代雜誌》1923-2005百大非虛構文學經典
★與《我在伊朗長大》並列最重要也最知名的紀實漫畫
繁體中文世界缺席四十年
作者親自授權.完整手寫版首度面世
作者親自授權.完整手寫版首度面世
提到非虛構圖文書或紀實漫畫,一定會提到的代表作,便是亞特‧史畢格曼連載於1978年至1991年的作品《鼠族》。本書為紀實漫畫經典,更是納粹大屠殺相關題材的破格之作,並於1991-1992受邀至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展覽。
本書細緻刻劃一位倖存者的創傷經歷,不只重現了納粹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逐步進逼,更從戰後母親自殺、父親續絃、父子間的不睦……逃過大屠殺卻逃不了的家庭糾葛,向讀者展示那段歷史如何仍作用於現在。
「鼠族」一詞象徵的是希特勒與二戰德國對猶太人的輕蔑與歧視,現實世界的種族清洗在作者筆下化為貓抓老鼠的比喻,納粹如何迫害猶太人的經過,則在他與父親ㄧ次又ㄧ次的長談中重現。
是怎麼樣的應變能力,讓作者父親能倖免於難,同時又讓妻子也死裡逃生?又是怎麼樣的複雜情結,讓妻子自殺、兒子與第二任妻子皆又愛又恨,卻還是無法棄之於不顧?在歷史的洪流中,我們看見的是一名倖存者令人欽佩的生命力,同時也以兒子的視角,對這名神經質又吝嗇不已的父親既不耐煩又是同情。
看作者如何以漫畫重現極權政治的運作,也誠實描寫他眼中的父親如何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立體再現時代悲劇過後的歷史餘緒。
感動推薦
曾經在2012年的法國安古蘭漫畫節參觀過「鼠族」的原稿展,作者以父親口述家族經歷為軸,記錄下納粹屠殺血淚史,破天荒獲得普立茲獎殊榮。把猶太人畫成老鼠,納粹則畫成貓,這是我僅有的資訊,小而工整的分鏡,大量未經翻譯的文字,讓我對內容更加好奇,展區把封面那張兩隻老鼠依偎著的原稿放在某個重要的位置,一旁對照著一張模糊的黑白照片,構圖一模一樣,只是老鼠換成一對男女,穿著與原稿相同的衣服,用相同的表情看著遠處,我呆立著,久久不能自己……
──小莊│導演.漫畫家
《鼠族》是一本誠實、動人的書,明明是悲慘的事,卻又在某些地方這麼好笑……有著典型的猶太式幽默。看了這個故事,我稍微可以理解我父母和我的波蘭公婆那一代人視錢如命的習性,雖然他們沒有經歷過猶太大屠殺,但他們都是經歷過戰爭的一代。──在戰時,錢就是命。
我知道,我的理解在他們的經驗面前太渺小,作者也知道這一點,並毫不掩飾他的無知。但有些事不懂才是幸運的。我們能做的,是試圖去理解,並且盡一切努力,不要讓那樣的事重複。
──林蔚昀│作家
在轉型正義落實的過程中,「還原真相」始終是首要的工作。亞特.史畢格曼在訪談父親的過程中,重建了二次大戰時期猶太人被迫害的歷史現場,國家機器對族群、個人的壓迫與暴力,在今日讀來也令人悚然動容。由衷盼望繁體中文版的發行,能讓更多臺灣讀者讀到鼠族的故事,反思今日的台灣。在療癒傷口之前,必須直視真相,唯有直面過往的暗影,才能看清未來要走的路。
──陳俊宏│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
即使當今的文化生產不乏關於納粹大屠殺的敘事,這則悲劇卻是一個難以用言語完整表述的集體歷史創傷。1986年開始刊載的紀實漫畫《鼠族》,提醒了我們人類之惡所能及的暴力──人種的分化、排除與種族滅絕。
以漫畫呈現的目的,並非為了輕描淡寫大屠殺,反之,這是一個唯有藉由圖像才能表述的故事。不僅體現了種族歧視的極致呈現,更創造了超越時空的奇幻想像空間。也因此,鼠族不只是猶太人的歷史,而是任何被壓迫族群的象徵。那隻追逐他們的貓,也不曾完整被推翻過。
──劉文│作家
作者簡介
亞特•史畢格曼(Art Spiegelman)
亞特•史畢格曼(Art Spiegelman)
亞特•史畢格曼是《紐約客》雜誌特約編輯與漫畫家,與妻合創並編輯前衛漫畫雜誌《Raw》。史畢格曼的畫作與複製品曾在世界各地博物館與藝廊展出。《鼠族》榮獲的殊榮包括普立茲獎與古根漢研究獎,也獲國家書評獎提名。史畢格曼現居紐約市。
譯者簡介
宋瑛堂
台大外文系畢業,台大新聞碩士﹐曾獲加拿大班夫國際文學翻譯中心駐村研究獎﹐曾任China Post記者、副採訪主任、Student Post主編等職﹐圖像文學譯作包括《薩賓娜之死》與《歡樂之家》,文學譯作有《分手去旅行》、《霧中的曼哈頓灘》、《該隱與亞伯》、《世仇的女兒》、《情,敵》、《苦甜曼哈頓》、《絕處逢山》、《消失的費茲傑羅》、《重生》三部曲、《往事不曾離去》、《修正》、《全權秒殺令》、《單身》、《大騙局》、《數位密碼》、《永遠的園丁》、《斷背山》等。非小說譯作包括《被消除的男孩》、《黑暗中的希望》、《走音天后》、《在世界與我之間》、《間諜橋上的陌生人》、《永遠的麥田捕手》、《怒海劫》、《賴瑞金傳奇》、《搜尋引擎沒告訴你的事》、《蘭花賊》、《宙斯的女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