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ter
- 新加坡出版 Singapore Publications
- 海外出版 Overseas Publications
- 詩 Poetry
- 散文 Essays, Non-Fiction
- 小說 Fiction, Novels
- 雜誌 Magazines
- 評論/論文 Critics
- 文學與文化研究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ies
- 生活哲學/勵志 Lifestyle & Self-help
- 同志主題與商品 Queer Titles & Merch
- 繪本/漫畫 Picture Books / Comics
- 兩性關係 Love & Relationships
- 親子關係Parenting
- 其他 Others

【預購】再見巴黎◎馮索瓦‧史奇頓( Francois Schuiten)、貝涅‧彼特(Benoit Peeters)(譯者:藍漢傑)
Regular price $43.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結合科幻與人文的圖文界最新大作
歐洲漫畫大師叩問城市未來的預言書
走訪巴黎,是為了讓旅人重新面對過去
歐洲漫畫大師叩問城市未來的預言書
走訪巴黎,是為了讓旅人重新面對過去
「終於,我在航向地球的途中了。將會有什麼發現,我一無所知。既然已經抓住離開方舟的機會,無論未來如何,我都無悔……」
跟著凱靈夢遊巴黎:全景拱廊街、花神咖啡館、巴黎聖母院、塞納河、艾菲爾鐵塔、凱旋門、工藝博物館、龐畢度中心、巴黎大堂、新橋……
【百年後人類城市是這樣的】
全球暖化造成地球的劫難,環境污染不適人居住,於是在2051年,有六千人搭上航向遙遠之地的太空船隊「方舟」,逃離地球。在方舟生活了一百多年的方舟居民,漸漸開始想念地球的一切,為了釋出善意,於是派遣一艘太空船前往探尋……
2155年底,太空梭「迢舶號」即將啟程,少女凱靈終於得以前往地球,踏上她抱以無限綺想的巴黎,逃開限制重重的「烏托邦」。然而,巴黎卻已是座籠罩在巨大玻璃罩中的博物館,古蹟建築被拆解販賣,市民地景得以虛擬重建。凱靈開始分不清什麼是真、什麼是假,究竟,她追求的是巴黎,還是只是在尋找一個假想的歸屬之處?
看史奇頓與彼特的作品總會令我覺得,似乎未來與過去並存著,現實與虛擬並存著,時間不再是一條指向未來往前無限延伸的直線,反倒像是晨曦中的霧般包圍著畫中的世界。——常勝(漫畫家|2017年獲頒台灣金漫獎與日本京都國際漫畫大賞)
【一段自我追尋的奇幻旅程】
「正當我以為能回到他身邊的那一刻,卻也失去了他。一切我所渴望的都在幻滅……」
《再見巴黎》不單是一本充滿未來想像的迷人漫畫,更是一部城市的預言書。史奇頓與彼特這對組合,再度展現了他們的魅力,以濃厚的歷史人文底藴,搭佐瑰麗科幻的圖景,透過將來對往昔的懷想,讓讀者在錯綜時空之間,驚覺虛擬與現實的貼近,反思一座城市的未來該何去何從。
同時,他們選擇在浩瀚架構下,聚焦於主角的心理,不斷探討人何以逃離、何以追尋、何以歸去。正因你我都曾有懷疑自己不屬於這裡的時候,看著主角凱靈的焦躁混沌,我們似乎也想起了自己,以及那段自我追尋的旅程。
書裡大量的對白,來自凱靈閱讀地球帶到方舟的古老書籍,諸如班雅明的《巴黎,19世紀之都——拱廊街之書》、羅比達《20世紀》、王爾德的《溫夫人的扇子》、奧地利維克多・法蘭可的《意義的追尋》、波特萊爾的《巴黎的憂鬱》、尼采的《善惡的彼岸》《道德系譜學》、詩人韓波《生活在他方》等,看著這些經典思考人生,搖擺在真實與虛幻之間,渴望追尋自我……
尼采《道德系譜學》:
「其實,離我們每一個人最遠的,是自己。」
王爾德《溫夫人的扇子》:
「生命中有兩種悲劇,一種是不能滿足渴望,另一種是滿足了渴望。」
奧地利維克多・法蘭可《意義的追尋》:
「懂得『為什麼』而生的人,幾乎足以承擔所有的『如何』而活。」
波特萊爾《巴黎的憂鬱》:
「必須沉醉下去,凡事皆寓於此:太過沉重的時間,壓碎了你的雙肩,使你傾倒在地,要免於此一難題,你就必須沉醉下去,無止無息。」
名人推薦
羅智成(詩人、作家、文化評論者)
阮慶岳(建築師、小說家)
常勝(漫畫家)
——奇幻推薦
作者簡介
漫畫:馮索瓦‧史奇頓(Francois Schuiten)
編劇:貝涅‧彼特(Benoit Peeters)
這對比利時X法國的創作組合,自1984合作推出「朦朧城巿 cites des obscure」後,已創作超過15本漫畫創作,得過諸多漫畫獎項。結合著展覽、影片、建築,這系列已成為某種文化現象。巴黎、布魯賽爾均各有一個地鐵站,由他們所規劃設計。巴黎是工藝博物館站(Arts et métiers),布魯賽爾是艾爾門站(Porte de Hal)。
本系列,曾由大辣出版《消逝邊境 I & II》。
簡體中文版己出版《撒瑪利亞的城牆》《巨塔》《布魯賽》《傾斜的女孩》《影子》《沙粒效應》等書。
譯者簡介
藍漢傑
巴黎第八大學碩士。曾任DJ、駐法記者、周刊主編。著有小說《偶然是個魔法師》。譯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迪亞諾《三個陌生女子》,勒.克萊喬的《沙漠》、《偶遇》,褚威格的《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等文學作品,漫畫譯作有馮索瓦‧史奇頓與貝涅‧彼特的《消逝邊境》、喬安・史法與聖修伯里的《小王子》等。
編劇:貝涅‧彼特(Benoit Peeters)
這對比利時X法國的創作組合,自1984合作推出「朦朧城巿 cites des obscure」後,已創作超過15本漫畫創作,得過諸多漫畫獎項。結合著展覽、影片、建築,這系列已成為某種文化現象。巴黎、布魯賽爾均各有一個地鐵站,由他們所規劃設計。巴黎是工藝博物館站(Arts et métiers),布魯賽爾是艾爾門站(Porte de Hal)。
本系列,曾由大辣出版《消逝邊境 I & II》。
簡體中文版己出版《撒瑪利亞的城牆》《巨塔》《布魯賽》《傾斜的女孩》《影子》《沙粒效應》等書。
譯者簡介
藍漢傑
巴黎第八大學碩士。曾任DJ、駐法記者、周刊主編。著有小說《偶然是個魔法師》。譯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迪亞諾《三個陌生女子》,勒.克萊喬的《沙漠》、《偶遇》,褚威格的《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等文學作品,漫畫譯作有馮索瓦‧史奇頓與貝涅‧彼特的《消逝邊境》、喬安・史法與聖修伯里的《小王子》等。
推薦序
善於「虛構」的高手
常勝(漫畫家)
一如《消逝邊境》中文版作者序中彼特所描述的,馮索瓦.史奇頓(Francois Schuiten)與貝涅.彼特(Benoit Peeters)這對搭檔早在12歲時就開始了他們的合作。1968年,年僅12歲的兩人在學校創辦了名為《Go》的小畫報,為了讓當時的中學負責人以為是一群人所為,他們虛構了一大串的筆名。之後,更利用小畫報虛構了學校的地基不穩,校旁正好有個瓦斯儲存槽,會有坍塌的危險……
不得不說,初見這段描述,我不自覺的笑出聲來,因為屬於史奇頓與彼特的虛構世界,早在他們12歲時就開始建構,那彷彿是只有史奇頓與彼特才能看見的平行世界。
20歲時彼特的第一本小說問世,寫的是法國大作家克勞德.西蒙(Claude Simon)的虛構自傳,彼特在書中宣告他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十多年後,他真的獲獎。
是吧?這看來像是預言般的橋段,其實更像是虛構世界中真實存在的事實,在那個只有史奇頓與彼特才能看見的平行世界裡……
「我們想要做出一本更像我們的漫畫。」1983年開始,這對搭檔在為數甚多的合作創作中,持續不斷地建構了史奇頓與彼特式的世界觀。
我可以保證,那絕非易事,虛構的世界、架空的年代,你必須設想的夠周全,必須用盡想像一筆一筆描繪出整個世界觀。或許這虛構的世界一如月亮的背面,是隱而不見卻實際存在的世界。
未來與過去並存著
看史奇頓與彼特的作品總會令我覺得,似乎未來與過去並存著,現實與虛擬並存著,時間不再是一條指向未來往前無限延伸的直線,反倒像是晨曦中的霧般包圍著畫中的世界。
我相當著迷於書中世界觀的描繪與設計——考察團「迢舶號」的內部與各種細節,如健身室內健身器材的設計、反撲似的入侵中控系統的植物;虛擬世界中出現的造型奇特如熱氣球的飛行載具、現實世界中極簡的透明飛行載具……我確信那是透過小心翼翼的思索與考慮,因應那個年代人們不同的未來觀所設計出來的。烏托邦式的建築,未來與古典並存融合的市容,大量且繁複的場景,每一頁每一格都像是完成度極高的畫作,彷彿漫畫中破格延伸而出的世界是確實存在的。
未來與過去之女
《再見巴黎》自2155年宇宙中的太空日誌開始,展開未來少女凱靈的尋根之旅,為了解開身世之謎,一路抽絲剝繭,沿途盡是瑰麗的風景。故事用虛擬做了開場,在迢舶號尚未抵達地球前,凱靈僅能由虛擬(夢境)窺見巴黎的真實面貌,於是現實與虛擬逐漸開始變得混淆不清。
有趣的是,進入虛擬世界的凱靈,甚至想從虛擬之中偷渡一本關於巴黎的實體書,這是可行的嗎?可以與陌生人對話,能夠觸摸,我懷疑若是連味覺、嗅覺都清楚的感受,那麼或許這個世界是真實存在的。
相較於回到地球,眼前所見現實世界巴黎的景象,如果虛擬比真實還要真,該如何分辨?
「如果妳懂得『為什麼』而生,即能承擔所有的『如何』而活。」在旅程的結尾,凱靈尋得自己身世的真相,母親是方舟考察團員(未來),父親則是身處地球的外星文明外交顧問(過去)。
我想,凱靈是「未來」與「過去」之女,這個新生命的誕生,打破時間的束縛,凱靈成了聯繫未來與過去的關鍵,只是文明與歷史加諸在自身的重擔,何其龐大。「歡迎來到倫敦」,書中結局的處理,回馬槍似的,又見到凱靈眼中虛擬的倫敦與現實的倫敦。少女凱靈是一個能夠「預見過去」的少女,是聯繫過去與未來的關鍵,另一個城市的出現,似乎意味著故事與世界觀被無限延伸了,是結局,又像是另一個故事的開始……
我們想要做出一本更像我們的漫畫
史奇頓與彼特這對搭擋,自1983年開始(嚴格說起來,應該是1968年12歲時就開始了),已創作超過15本漫畫創作,得過為數眾多的漫畫獎項。結合展覽,影片、不意外的還有建築,巴黎與布魯塞爾各有一處地鐵站(Arts et Métiers站與Porte de Hal 站,前者還有出現在《再見巴黎》當中),由他們規劃設計。他們無疑已經創造了史奇頓與彼特式的世界觀。欽羨於一個從小就開始的理想,可以走得如此長遠。
我常在想,創作者或可稱為創造者,那麼「創意」永遠應該凌駕在本土,在地或市場考量之上,先是創造,賦予意識,於是有了世界。現在彷彿可以聽見作者頑童似的口氣對著我說:「想像不到吧!」
故事介紹
2155年,太空梭「迢舶號」即將啟程;目的地:地球/巴黎。
凱靈(Kârinh)照料著太空梭上已進入冬眠狀態、平均年齡93歲的乘客。她沒去過地球,當然也不曾走訪巴黎;但從小即失去父母的她,有著母親留給她的遺物:一座小小的巴黎鐵塔。
凱靈看了許多關於巴黎的書,藉由藥物,她也可在迷幻中走訪書中的巴黎。那是19世紀馬車行走的城巿,那是20世紀地鐵移動的城巿,那是21世紀空中車輛飄浮移動的城巿。
然而,當凱靈搭著太空梭來到巴黎,發現這城巿已是個籠罩在巨大玻璃罩中暫停營運的博物館。其間的一磚一瓦,若出的起價錢,都可以販售;名勝古蹟亦成了檔案櫃裡的一個收藏品,全無書中的種種神采。
凱靈追尋著父親的身影,並在這旅程中遇上巴黎反抗軍,他們決定要推翻這城巿的玻璃罩,讓城巿重返可以人居的狀態。在這個革命目標未完成之前,凱靈只能隨著反抗軍前往周遭唯一有人居住的城巿:倫敦……
善於「虛構」的高手
常勝(漫畫家)
一如《消逝邊境》中文版作者序中彼特所描述的,馮索瓦.史奇頓(Francois Schuiten)與貝涅.彼特(Benoit Peeters)這對搭檔早在12歲時就開始了他們的合作。1968年,年僅12歲的兩人在學校創辦了名為《Go》的小畫報,為了讓當時的中學負責人以為是一群人所為,他們虛構了一大串的筆名。之後,更利用小畫報虛構了學校的地基不穩,校旁正好有個瓦斯儲存槽,會有坍塌的危險……
不得不說,初見這段描述,我不自覺的笑出聲來,因為屬於史奇頓與彼特的虛構世界,早在他們12歲時就開始建構,那彷彿是只有史奇頓與彼特才能看見的平行世界。
20歲時彼特的第一本小說問世,寫的是法國大作家克勞德.西蒙(Claude Simon)的虛構自傳,彼特在書中宣告他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十多年後,他真的獲獎。
是吧?這看來像是預言般的橋段,其實更像是虛構世界中真實存在的事實,在那個只有史奇頓與彼特才能看見的平行世界裡……
「我們想要做出一本更像我們的漫畫。」1983年開始,這對搭檔在為數甚多的合作創作中,持續不斷地建構了史奇頓與彼特式的世界觀。
我可以保證,那絕非易事,虛構的世界、架空的年代,你必須設想的夠周全,必須用盡想像一筆一筆描繪出整個世界觀。或許這虛構的世界一如月亮的背面,是隱而不見卻實際存在的世界。
未來與過去並存著
看史奇頓與彼特的作品總會令我覺得,似乎未來與過去並存著,現實與虛擬並存著,時間不再是一條指向未來往前無限延伸的直線,反倒像是晨曦中的霧般包圍著畫中的世界。
我相當著迷於書中世界觀的描繪與設計——考察團「迢舶號」的內部與各種細節,如健身室內健身器材的設計、反撲似的入侵中控系統的植物;虛擬世界中出現的造型奇特如熱氣球的飛行載具、現實世界中極簡的透明飛行載具……我確信那是透過小心翼翼的思索與考慮,因應那個年代人們不同的未來觀所設計出來的。烏托邦式的建築,未來與古典並存融合的市容,大量且繁複的場景,每一頁每一格都像是完成度極高的畫作,彷彿漫畫中破格延伸而出的世界是確實存在的。
未來與過去之女
《再見巴黎》自2155年宇宙中的太空日誌開始,展開未來少女凱靈的尋根之旅,為了解開身世之謎,一路抽絲剝繭,沿途盡是瑰麗的風景。故事用虛擬做了開場,在迢舶號尚未抵達地球前,凱靈僅能由虛擬(夢境)窺見巴黎的真實面貌,於是現實與虛擬逐漸開始變得混淆不清。
有趣的是,進入虛擬世界的凱靈,甚至想從虛擬之中偷渡一本關於巴黎的實體書,這是可行的嗎?可以與陌生人對話,能夠觸摸,我懷疑若是連味覺、嗅覺都清楚的感受,那麼或許這個世界是真實存在的。
相較於回到地球,眼前所見現實世界巴黎的景象,如果虛擬比真實還要真,該如何分辨?
「如果妳懂得『為什麼』而生,即能承擔所有的『如何』而活。」在旅程的結尾,凱靈尋得自己身世的真相,母親是方舟考察團員(未來),父親則是身處地球的外星文明外交顧問(過去)。
我想,凱靈是「未來」與「過去」之女,這個新生命的誕生,打破時間的束縛,凱靈成了聯繫未來與過去的關鍵,只是文明與歷史加諸在自身的重擔,何其龐大。「歡迎來到倫敦」,書中結局的處理,回馬槍似的,又見到凱靈眼中虛擬的倫敦與現實的倫敦。少女凱靈是一個能夠「預見過去」的少女,是聯繫過去與未來的關鍵,另一個城市的出現,似乎意味著故事與世界觀被無限延伸了,是結局,又像是另一個故事的開始……
我們想要做出一本更像我們的漫畫
史奇頓與彼特這對搭擋,自1983年開始(嚴格說起來,應該是1968年12歲時就開始了),已創作超過15本漫畫創作,得過為數眾多的漫畫獎項。結合展覽,影片、不意外的還有建築,巴黎與布魯塞爾各有一處地鐵站(Arts et Métiers站與Porte de Hal 站,前者還有出現在《再見巴黎》當中),由他們規劃設計。他們無疑已經創造了史奇頓與彼特式的世界觀。欽羨於一個從小就開始的理想,可以走得如此長遠。
我常在想,創作者或可稱為創造者,那麼「創意」永遠應該凌駕在本土,在地或市場考量之上,先是創造,賦予意識,於是有了世界。現在彷彿可以聽見作者頑童似的口氣對著我說:「想像不到吧!」
故事介紹
2155年,太空梭「迢舶號」即將啟程;目的地:地球/巴黎。
凱靈(Kârinh)照料著太空梭上已進入冬眠狀態、平均年齡93歲的乘客。她沒去過地球,當然也不曾走訪巴黎;但從小即失去父母的她,有著母親留給她的遺物:一座小小的巴黎鐵塔。
凱靈看了許多關於巴黎的書,藉由藥物,她也可在迷幻中走訪書中的巴黎。那是19世紀馬車行走的城巿,那是20世紀地鐵移動的城巿,那是21世紀空中車輛飄浮移動的城巿。
然而,當凱靈搭著太空梭來到巴黎,發現這城巿已是個籠罩在巨大玻璃罩中暫停營運的博物館。其間的一磚一瓦,若出的起價錢,都可以販售;名勝古蹟亦成了檔案櫃裡的一個收藏品,全無書中的種種神采。
凱靈追尋著父親的身影,並在這旅程中遇上巴黎反抗軍,他們決定要推翻這城巿的玻璃罩,讓城巿重返可以人居的狀態。在這個革命目標未完成之前,凱靈只能隨著反抗軍前往周遭唯一有人居住的城巿:倫敦……

【預購】無知者:漫畫家與釀酒師為彼此啟蒙的故事(Les Ignorants: Récit d’une initiation croisée)◎艾堤安 ‧ 達文多(Étienne Davodeau)(譯者:陳蓁美)
Regular price $38.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一無所知,才自由
你能否記起,上一次不仰賴任何權威資訊,只憑自己的感官和心去體驗一件產品/創作品,是什麼時候?
漫畫家達文多向葡萄酒農樂華提出邀約,以一年為期,帶領彼此進入自己的田園與工作室、探訪自己認可的圈內人物,也一同品鑑兩種領域中的頂級名作與無聞佳釀。
於是,在釀酒加不加硫的討論中,在解釋圖像藝術與非典型敘事的言談中;在多次品飲與許多為漫畫情節興奮失眠(或相反)的夜晚過後,兩位創造者不斷對話,或質疑、挑戰彼此,或分享相同感觸。正因為對彼此的領域一無所知,才能不受潮流或外在權威資訊影響,坦然說出真實的感受:名不見經傳的餐酒不比拍賣會中的搶手名酒遜色,備受推崇的漫畫家作品也不盡然能打動所有讀者的心。
同時,我們也看到樂華選擇小規模生產、不申請有機認證,寧願退出法定產區,讓自己生產的酒僅標註為「地區餐酒」。看到達文多為樂華開的書單包含了紀實、歷史傷痕、英雄、深度自省等類型,既向樂華展現漫畫世界的廣大,更隱然勾勒出達文多對漫畫的信仰。看到他們在向門外漢介紹自己的領域時,是如何透過點點滴滴的選擇,揭開他們堅守的價值。這些對價值及細節的堅持,使作品有個性,使我們與他人有別,也使我們遇見理念相同的夥伴,以及更多認同這些價值,而非單憑包裝與既定印象認識我們的支持者。
漫畫家將這精彩的一年濃縮為本書,邀請讀者走入兩個世界奇妙的交會點,不僅看見兩種技藝與視野的交流、圈內指標人士的自信與脆弱,也從生產者與消費者角度反覆辯證小規模、不從眾的產品的存在價值與成功之道。作者藉由這部作品演示了紀實漫畫的敘事能力與文學價值,也彷彿驅使讀者自我探問,我們是否真正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我們所做的選擇,又是否反映了自己所信仰的價值?
本書特色
法國最近二十年多有個突出的現象,即漫畫與葡萄酒的復興,此一成功,正是漫畫家及葡萄酒小農拒不妥協、堅守價值的結果。而這本紀實漫畫,正是在向這群「真實」的人物致敬。
也許有些讀者會和我一樣驚訝於這本漫畫的對話之繁多,這些密密麻麻的對白文字擠滿了許多漫畫框格,往往比人物占有更多空間。但奇妙的是,這些對白幾乎都是真的,由每個真實存在的人物口中說出,帶著切實的響聲出現在這世上,然後被記錄下來,送到我們眼前。當某位漫畫家吐露他對創作的熱愛、擔憂著作能否獲得讀者青睞,當某位酒農以爽朗神情說出自己在釀酒思維上的轉變,作為讀者,我們看到的都是真實的情感,從未謀面的他人所表露的自信與脆弱。
這些細碎的片段使我們得以進入他們的世界,窺看他人的生之欲望,其迷人程度甚至不下於本書的主體故事。若說文學滿足的是活在他方的想像,漫畫家確實帶領我們遨遊了許多憑一己之力難以企及的他方。就像葡萄酒的味道可分為前中後段,香氣的感知有鼻腔與喉間的不同,這本書也展現了十分繁複的層次與悠長的餘韻,教人捨不得狼吞虎嚥。
本書自2011年出版以來,一直是法國漫畫書店的熱門暢銷書,也證明了兩人彼此啟蒙的故事已跨越產業界限,獲得芸芸讀者的共鳴。
名人推薦
Hally Chen/專欄作家
毛奇/飲食作家.聯合報專欄作家
阮光民/漫畫家
吳志寧/929樂團主唱
李取中/The Big Issue大誌總編輯
李瑾倫/插畫家
李絲絲/誠品書店Cooking Studio資深企劃
何宣瑩/好口福品牌創辦人
馮小非/上下游新聞市集共同創辦人
杜祖業/《GQ》國際中文版總編輯
林欣琦/田文社社長
臥斧/作家
查爾斯/風和日麗唱片行創辦人
高耀威/彩虹來了負責人
陳柏欽/台南生活美學館館長
黃健和/大辣出版總編輯
黃國彥/「台灣深耕園葡萄酒」釀酒師
馮忠恬/《好吃》雜誌主編
楊子葆/文化部次長‧葡萄酒作家
楊仁亞/Weightstone威石東酒莊
楊博智/RUFOUS COFFEE創辦人
葉怡蘭/飲食生活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創辦人
鄒駿昇/視覺藝術家
鄭宜農/創作歌手
蔡瑞珊/青鳥 Bleu&Book店長
蔡南昇/薄霧書店店長‧書籍設計師
賴青松/穀東俱樂部農伕
鍾尚樺/三餘書店店長
羅文嘉/水牛文化社長
蘇彥彰/「我愛你學田」餐廳主廚
顧瑋/土生土長創辦人──好評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收到很喜歡的書的推薦邀請,覺得很榮幸。這是一部法國的葡萄酒漫畫,漫畫家花了一年來到葡萄園向釀酒師Richard Leroy參與釀造與種植的學習。葡萄酒圈子有一個樂花Leroy很有名,就是勃根地的樂花夫人,可比美價值連城的DRC。而這位樂華是先生,他從銀行業轉到羅亞爾河區從農釀酒,從幫葡萄酒剪枝學起。法國的產區制度和葡萄酒釀造傳統,讓這項農產變得是最為嚴格遵守地方風土特色以及農藝傳統的農產,更是土地的驕傲。對小農有興趣的朋友、愛喝酒的朋友,都很值得一看。」——飲食作家/合報專欄作家‧毛奇
■「寫實溫暖的筆觸,彷彿進入真實的葡萄園,與主人翁一起脫去權威的迷思,用身體與感官品嚐美好的一年。」——929樂團主唱/吳志寧
■「這本書會讓人理解:所有創作的核心,皆在展現創作者的理念、引導接受者理解,並且觸發新想法。畫漫畫如此,製酒亦同。」——臥斧/作家
■「真正在意的事物,即便旁人看不出來,你還是會知道其中的差別和意義。1mm距離的美感平衡,1db聲響的細微調整,如果你也能感受當中細微卻必須的堅持,一定會跟我一樣,在這本書裡得到無與倫比的感動與樂趣」——風和日麗唱片行創辦人/查爾斯
■「成為一個無知者,世界變得更多彩,精彩的辯證與反思,懂得歸零才能再生。」——彩虹來了負責人/高耀威
■「從頂樓自種葡萄、實驗釀酒,到彰化二林酒莊琢磨實踐,誕生了『深耕園』,一連串的從無知到啟蒙的探索、理論與實際的拉扯與印證,不管有沒有價值,每一瓶都是靈魂的展現。如本書,『唯有無知,才能自由。』」——「台灣深耕園葡萄酒」/釀酒師黃國彥
■「釀酒,英文作Winemaking,直譯就是『做』酒;而法文是Vinification,這個字脫胎於vin(葡萄酒),意為將葡萄果實轉化成為葡萄酒的過程,無以名之,我翻譯為「成酒」。
『做』雖是重點,『成』才更是目標。
但若要成事,得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做事的人可以任性,成事的人卻必須顧全大局;做事的人可以過癮,成事的人卻必須隱忍;做事的人可以光芒四射,成事的人卻必須謙虛自持;做事的人做成了可以有成就感,成事的人成了事卻必須感謝眾人,或者,一切榮耀歸於主。
這已經是價值選擇了。
呼應這個價值觀念,我又想到一個英法之別:英文稱釀酒師為Winemaker,法國人卻喜歡用 Vigneron葡萄農。因為在法國人的哲學裡,一位好的釀酒師首先應該是一位好的酒農,如同釀出一款高品質的葡萄酒的前提是能夠收成高品質的葡萄,未曾深入參與葡萄園工作的人,不熟悉葡萄成長過程中所有細節的人,不可能釀出好酒。
也正如同《無知者:漫畫家與釀酒師為彼此啟蒙的故事》一書所說,農不只耕,還要種、育、養、穫,收與藏,尋求的是整體之和諧,反映的是大地之母的創造力,是『成』。好酒,應該不僅是做出的酒,也該是做成之酒。」——文化部次長/葡萄酒作家‧楊子葆(部分節選自〈「做酒」與「成酒」〉一文)
■「一個職人對待他的工藝的專注行為,難以言述的美麗感人。酒農與漫畫家,表面看來無交集,但他們對待所有接觸的生命、事物,都慎重又認真。我想這應該是因為有無私的大愛才能生產出的尊重與愛護。從第一章就層層啟發我內省自己要如何對待我的農園與相關的人事物。」 ——楊仁亞/Weightstone威石東酒莊
■「這是一個關於『真誠』的故事」。釀酒師與漫畫家彼此以一年為期的認真生活,相處過程讓人覺得親切而溫暖,他們真誠的面對葡萄養成過程,從剪枝、糞便農法、加硫與否和釀酒步驟的踏實,釀酒師與漫畫家謹守的價值都是真誠。
他們也曾經在數字上,技法上,有過世俗的聲音在心裡迴盪著,或許猶豫、或許斟酌,最後依舊走向最初的質樸真誠。
兩人彷彿不同世界,在想像的虛構世界與需現實觸碰的生活間,卻擁有相似的共同點:『我認為最重要的作品符合我想建構的世界觀……,然後,想進去的人就進去吧。』漫畫家點出他們在創作概念上的殊途同歸。」——蔡瑞珊/青鳥 Bleu&Book店長
■「這是一本充滿土地力量的好書,也是充滿人文關懷的誠實作品」——穀東俱樂部農伕/賴青松
■「非常好看的一本書,其中關於價值的論述,真是再同意不過了!沒想到漫畫放上這麼多的論述,卻一點也沒讓閱讀無味,反而常有令人叫絕之語。」——土生土長創辦人/顧瑋
國際媒體推薦
‧「出色的寫作、角色刻劃以及令人迷醉又振奮的氛圍描寫,都使得這本書像葡萄酒般值得細細品味。達文多的寫實手法十分直獷,儘管以黑白圖像創作,仍完整描繪出了葡萄園中的各種天候變化。酒類愛好者絕對會愛上這本書,而即便只是因些許好奇而翻開本書的讀者,也將獲得極大的滿足。」 ——《圖書館雜誌》
‧「這部優秀的圖像作品將給所有渴望跨出個人與職業舒適圈的讀者帶來絕佳靈感。」——詹姆森・芬克《葡萄酒愛好者》雜誌編輯
‧「可說是幫助了解葡萄酒的最佳漫畫,同時也是藉以認識漫畫的最佳著作。」——《The Gourmand》雜誌
‧「引人入勝、充滿趣味與教育意義的故事,將圖像的敘事能力發揮到了極致。」——《邁阿密論壇報》
作者簡介
艾堤安‧達文多 Étienne Davodeau
漫畫家,當今法國漫畫界的翹楚,創作能量豐沛,作品題材紀實與虛構兼有,而虛構作品也常從真實人事物取材,展現精彩的寫實敘事風格。
紀實作品包括《無知者》、《壞人》、《鄉下人!記錄一場政治衝突事件》《一個人死了》《我們童年時親愛的祖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黑暗時代的調查報告》等,其中《鄉下人!記錄一場政治衝突事件》記錄了一條高速公路的開發計畫如何影響三位酪農與鄉村居民生活進而激起連串抗爭,也描繪了有機酪農的生產方式。達文多的這類作品多與土地有關,訴說對人及土地的濃烈關懷。
虛構作品包括:《露露,裸露的女人》,已改拍為電影;《腳踏車摔車事件》也計劃搬上大銀幕,由達文多親自改編劇本。
達文多也曾受羅浮宮邀請,參與「當羅浮宮遇見漫畫」計畫,以羅浮宮為題創作,作品中文版《斜眼小狗》由大辣出版。
譯者簡介
陳蓁美
政大廣告系畢業,法國Poitiers大學電影研究DEA,現為自由譯者,也在中央大學法文系教授翻譯。譯作包括《斷線》、《在巴黎餐桌上》、《愛情沒那麼美好》、《巴黎‧愛情‧匆匆》、《冬季街區》、《瑪麗的真相》、《氣味》、《狼蛛》、《美女與野獸之死》等書。
艾堤安‧達文多 Étienne Davodeau
漫畫家,當今法國漫畫界的翹楚,創作能量豐沛,作品題材紀實與虛構兼有,而虛構作品也常從真實人事物取材,展現精彩的寫實敘事風格。
紀實作品包括《無知者》、《壞人》、《鄉下人!記錄一場政治衝突事件》《一個人死了》《我們童年時親愛的祖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黑暗時代的調查報告》等,其中《鄉下人!記錄一場政治衝突事件》記錄了一條高速公路的開發計畫如何影響三位酪農與鄉村居民生活進而激起連串抗爭,也描繪了有機酪農的生產方式。達文多的這類作品多與土地有關,訴說對人及土地的濃烈關懷。
虛構作品包括:《露露,裸露的女人》,已改拍為電影;《腳踏車摔車事件》也計劃搬上大銀幕,由達文多親自改編劇本。
達文多也曾受羅浮宮邀請,參與「當羅浮宮遇見漫畫」計畫,以羅浮宮為題創作,作品中文版《斜眼小狗》由大辣出版。
譯者簡介
陳蓁美
政大廣告系畢業,法國Poitiers大學電影研究DEA,現為自由譯者,也在中央大學法文系教授翻譯。譯作包括《斷線》、《在巴黎餐桌上》、《愛情沒那麼美好》、《巴黎‧愛情‧匆匆》、《冬季街區》、《瑪麗的真相》、《氣味》、《狼蛛》、《美女與野獸之死》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