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維介〈海風吹〉,見《聯合早報》(新加坡)副刊〈四面八方〉,2021年9月24日。

周維介〈海風吹〉,見《聯合早報》(新加坡)副刊〈四面八方〉,2021年9月24日。

原見:https://bit.ly/39NMOZD

周維介:海風吹 | 文字泡麵

  這條路上,中文書店已經匿跡二三十年,海風書屋近日開業,風來了,你願否撥出幾分心情,沐浴其中?

  三年前的某一天,我收到出版社編輯的電郵,得知他們正在編選一冊詩選,相中了我40年前的一首詩作。若干時日後,我收到選集,題為《不可預期 詩精五十首》,細讀而感知他們為時兩年的作業過程,一點也不含糊。他們根據自己的尺度,費時搜尋舊書刊,翻閱陳年顯微影片,賣力捕捉心中的獵物。文青們的辦事態度,在我腦海留下印痕,以後偶到文海觀景,會不自禁留意他們的孤帆舟影。

  《不可預期》編者汪來昇、洪均榮與陳文慧三人,時年二三十,戀上文學,執意與創意同行。雖然現實鄙夷文學,但他們不割捨,業餘從新文潮出版社起步,創辦文學雜誌《Why Not不為什麼》,後來加辦網上書店,而今回望,原來這都是海風吹的前奏。新文潮出版社的這段歷程,讓人看出了它的韌度。

  今年的7月天,新文潮的網訊亮出了「海風書屋」新旗號。細讀信息,才知道這組年輕人在丹戎加東路架起了二樓實體書店。這是偏向虎山行的衝鋒號,沒有挑戰三碗不過崗的膽識,大概無法攀越陡峭的文化山頭。

  丹戎加東路,說來還是當年東區有書店遺痕留蹟的老街。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華校與中文書店還拉風的歲月,這條名字粘著馬來風情的馬路,左邊與月眠路接口,牽引著中正總校的莘莘學子;右邊與德明路銜接,吸納著德明政府華文中學的學生,再稍稍往下,路旁就是育英中學。這條學子頻密往返的街衢,離市區還有好幾里路,大書店不來入住,小書店尚有呼吸空間,曾經在這道上插旗的書舖,包括據說是南大人創辦,也搞出版也賣圖書的「綠洲書店」;作家劉筆農主持的「人民書店」;筆農兄弟掌舵的「少年書店」;人民百貨公司對面的「海洋書局」;「新友書局」、「新地書店」、「百有書店」等,外加與丹戎加東路銜接的德明路上,有獅島書報社,足見這一帶曾經的繁華,塗抹過文化的墨彩。

丹戎加東366號的綠洲書店,應該就是今日海風書屋(366A)的位置,只是一個在一樓,一個在二樓,滄海桑田啊,綠洲變成了海風。這條路上,中文書店已經匿跡二三十年,海風書屋近日開業,風來了,你願否撥出幾分心情,沐浴其中?

  兩年多前,我與海風諸君初識於巴東咖哩餐館,詩人潘正鐳與我,二朽面對四名新文潮年輕骨幹,聆聽他們的文學構想與遭逢的阻力,也說說自己早已風乾的文學過往,嘗試給他們輸送些許前進的參考。幾個月後,新文潮邀我們到他們租賃的一處小空間,那是他們工餘的夢工廠,三幾人就窩在那裡刻印文學,為島嶼鐫刻文化的浮雕。

  經營文學需要熱度,兩回接觸,我感覺他們的文學夢想正在孵化,沒想到冠狀病毒就來了,一攪和,就吞噬了七個季度。也沒想到,各行各業景氣低迷之際,文學海風徐來,他們四人,同步放棄穩定的收入,全情投身創作、出版、文案設計、網絡與實體書店的經營。他們逆風而行,泛起了老朽們心頭圈圈死水微瀾。

  今年以來,已經有兩爿英文小書店偃旗息鼓。而今二樓海風書屋輕拂暖吹,夾著海洋發酵的新味。海風書屋剛開張,面積小,上架的書冊不多,但書種與佈置顯然花了心思,兩隻雍容的貓,在屋裡散發著悠閒慵懶,但這不是海風的初心,它的終極目標,是書店裡擺滿了自己出版的書籍。我想起唐人劉禹錫傳誦千古的《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當下的海風,不販賣低俗,從書種就見端倪。近日國慶群眾大會之後,坊間流行哼唱八十多年前賀綠汀譜曲的「朗里格朗,前途自有風和浪,向前進,莫徬徨,黑暗盡處有曙光……」海風陣陣吹,老朽祝福。


Please note, comments must be approved before they ar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