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
- 006
- Ace Khong
- Bilingual Edition
- Daryl Lim
- Daryl Lim Wei Jie
- Short Tongue
- Wang Mun Kiat
- allan ho
- alvin pang
- ang jin yong
- ang lai sheng
- aw seow pooi
- chan kok peng
- chuah soon soon
- denon lim
- kelly chong
- lee chee keng
- lee chih horng
- lim fong wei
- ng king kang
- ng wai choi
- peter chow
- tan yu xin
- ting kheng siong
- wang mun kiat
- wong chee meng
- yeo wei wei
- yvonne tham
- 一個時刻
- 中國
- 中國大陸
- 中國文學
- 之間詩社
- 书
- 亞洲文學
- 他山之石
- 他山之石001
- 他山之石002
- 仙俠小說
- 伍政瑋
- 何志良
- 何杉
- 公共管理
- 冼文光
- 刘宏
- 刘燕玲
- 劉宏
- 劉桂蘭
- 劉燕玲
- 华文
- 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
- 南洋学会
- 南洋學會
- 南洋理工大学
- 南洋理工大學
- 危險實驗
- 司徒畢
- 吉打
- 吳偉才
- 吳慶康
- 吳易叡
- 周昭亮
- 周維介
- 宋子江
- 小說
- 小鄺
- 左邊
- 巴別塔紀元
- 希尼爾
- 張國強
- 張承堯
- 張曦娜
- 我們繼續沉悶
- 我們遠行
- 我狮城
- 我狮城,我街道
- 我獅城
- 我街道
- 我要活下去
- 政务部长
- 政務部長
- 教學不易
- 教育
- 散文
- 文學
- 文學島語
- 文學島語 005
- 文學島語 007
- 文學島語006
- 文學島語007
- 文學島語系列
- 文集
- 新传媒
- 新傳媒
- 新加坡
- 新加坡出版
- 新加坡华文出版
- 新加坡华文文学
- 新加坡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学员的20堂实境课
- 新加坡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學員的20堂實境課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 新加坡文學
- 新加坡華文出版
- 新加坡華文文學
- 新加坡貿工部兼文化、社區及青年部政務部長
- 新加坡贸工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政务部长
- 新文潮
- 新文潮出版社
- 新明日報
- 新明日报
- 新華文學
- 旭義公子
- 書
- 曾國平
- 有時,我們遠行
- 朱亞君
- 朱志偉
- 李俊賢
- 李氣虹
- 李集慶
- 李青松
- 杜順吉
- 杨木光
- 林伟杰
- 林偉傑
- 林增如
- 林得楠
- 林方偉
- 柯思仁
- 梁文福
- 楊木光
- 楊薇薇
- 歐筱佩
- 汪來昇
- 汪来升
- 汪来昇
- 決定
- 沒變形記
- 洪均榮
- 洪菁雲
- 海風書屋
- 潘正鐳
- 牛油小生
- 王哲
- 现代诗
- 現代小說
- 現代散文
- 現代文學
- 用白紙做的小孩
- 當代文學
- 病例
- 短舌
- 秀實
- 科幻
- 科幻小說
- 符志修
- 緣定黎夕
- 繁體
- 罅隙
- 翻譯
- 翻譯文學
- 舞雩詠歸
- 舞雩詠歸 001
- 艾禺
- 范俊奇
- 華文
- 華文創作
- 華文教育
- 萬有醫始
- 董啟章
- 蔡欣洵
- 蔡深江
- 蘇偉貞
- 觀感獅城
- 观感狮城
- 言情小說
- 許振義
- 許維賢
- 許通元
- 詩
- 詩托邦
- 詩集
- 語凡
- 請溫柔以對
- 譚光雪
- 许振义
- 诗托邦
- 賀爾
- 輕小說
- 遇見穿牆的女孩
- 邁克
- 郭慕義
- 鄭景祥
- 鄺偉雄
- 鍾秀玲
- 鐘怡雯
- 陳劍
- 陳可揚
- 陳宇昕
- 陳麗儀
- 雷思傑
- 霓虹燈下的㗝呸店
- 韓麗珠
- 風和日麗天重逢
- 馬來西亞
- 馮啟明
- 马来西亚
- 黃子明
- 黃文傑
- 黄文杰

Short Tongue 短舌 (Bilingual Edition)◎Wang Mun Kiat 黄文杰(Translated By: Daryl Lim Wei Jie 林伟杰)
平常價 $14.00Short Tongue is the Singaporean Chinese poet Wang Mun Kiat’s second collection of poetry, representing a distinct change in style from his previous work. The poems in this collection are deceptively short and seemingly simple, but they belie deep reservoirs of irony, wit and social commentary. The title, Short Tongue, hints at an ambiguity and a refusal to define oneself. You can think of each poem as a dagger — that both wounds and tickles. This bilingual edition is published in simplified Chinese and English, in hopes of bringing Wang Mun Kiat’s surprising poetry to a new audience of readers, as well as promoting exchanges between the different language literatures in Singapore.
《短舌》的黄文杰诗风转变之作,以精短凝练的文字,让读者拨云见月。顾名思义,“短舌”可指涉口齿不清、沟通障碍,无以自辩等,因此每首诗形成了它独一无二的逻辑,也变成近距离发射的飞刀——中刀时有点刺痛,却也能令人会心一笑。本次以简体华文与英文(双语对照版)出版,希望给更多的读者惊喜,以及拓展新加坡文学的多元可能与想象。
Author and Translator Bio
Wang Mun Kiat 黄文杰 (Author 作家)
Wang Mun Kiat is a Singaporean writer born in 1967. He is currently an engineer and lives in Bangkok, Thailand. Wang came into contact with poetry and writing in the 1980s. His works were mostly published in Singapore's literary journals and Lianhe Zaobao. Wang was awarded the Singapore Golden Point Award in 2013, and was shortlisted for the Singapore Literary Award in 2014. His poetry collection includes Not Yet Midnight and Short Tongue.
黄文杰,1967年生,新加坡人,现为工程师,于泰国曼谷定居。80年代开始接触诗歌创作,作品多见于新加坡文学杂志和《联合早报》副刊。 2013年获颁新加坡金笔奖,2014年入围新加坡文学奖。著有诗集《夜未央》与《短舌》。
Daryl Lim Wei Jie 林伟杰 (Translator 译者)
Daryl Lim Wei Jie is a poet, translator and literary critic from Singapore. His latest collection of poetry is Anything but Human (2021), which was shortlisted for the 2022 Singapore Literature Prize. His poetry won him the Golden Point Award for English Poetry in 2015. His work has been featured in POETRY Magazine, Poetry Daily, The Southwest Review and elsewhere.
林伟杰,是新加坡(英语)诗人、译者与文学评论者。最新诗集《Anything but Human》(除了人,2021)入选2022年新加坡文学奖;曾获2015年新加坡金笔奖(英文诗歌组)。作品刊登于《POETRY》(诗歌)杂志、《Poetry Daily》(诗歌日志),及《The Southwest Review》(西南评论季刊)等。
Publication Information 出版资料
ISBN 国际书号: 978-981-18-6965-5
Publisher 出版社: Rosetta Cultures | 罗塞塔文化
Date of Publication 出版日期: April 2023 | 2023年4月
Suggested Categorization 建议分类: Poetry, Comtemporary Literature, Translated Literature | 现代诗、当代文学、翻译文学
Format 规格:19cm (H) x 13cm (W),144pages | 19厘米(高)x 13厘米(宽),144页
(Please note that the final cover of the collection might differ slightly from the cover shown. 预购封面仅提供参考,最终封面会有些许的调整或修正。)
我獅城,我街道◎汪來昇主編(獨家簽名版+限量海報,送完為止)
平常價 $24.00籌備了一整年時間,獻給獨立57週年的新加坡
三個世代、廿六位作家;全新創作,獅城精選
從文學了解新加坡的生活、地方與街道,非這本文集莫屬!
《我獅城,我街道》是一本關心街道與地方「故事」、「記憶」與「生活」的文集。《我獅城》收錄了新加坡三個世代、廿六位作家,對於街道故事和地方書寫的全新創作,各自以詩和散文書寫對於「自己」的新加坡。
《我獅城,我街道》通過作家的個人記憶與情感,穿梭於不同時代,在回顧與展望、理想與現實、徘徊與堅定之間,試圖還原與構建屬於自己的在這片土地上的「生活」。
出版簡介
《我獅城,我街道》是一本關心新加坡街道與地方「故事」、「記憶」與「生活」的文集。《我獅城》收錄了新加坡三個世代、廿六位作家,對於街道故事和地方書寫的全新創作,各自以詩和散文刻畫出新加坡的往昔、現在與未來。
《我獅城》的作家有霸氣地把大坡小坡寫透透的周維介,有在小印度拜師學藝的黃子明,有寫黑街舊事的吳偉才,有沿著盒巴巴耶禮峇路來回走的潘正鐳,有回憶和展望死人街的何志良與林方偉,有致柏提路一帶猴子與貓們的歐筱佩,有寫日日上班必經之路的蔡欣洵,有寫不存在的「登百靈坊」的楊薇薇,有逛加東購物中心的馮啟明,有搬到芽籠居住的鍾秀玲,有芽籠東蔥茅園遍尋不獲的鄭景祥,有當楊厝港路夢見後港五條石的林得楠,有寫月眠路與中正總校的李氣虹,有看密陀路月餅廣告長大的吳慶康,有在波東巴西展開新生活的林偉傑,有「看診」看到黃埔去的周昭亮,有無法忘懷兒時俊源街的曾國平,有在亞拉路當過「童工」的洪均榮,有將海格路一帶比喻成「龍潭虎穴的桃花源」的黃文傑,有常到長屋用餐的伍政瑋,有生活在大巴窰邊界的譚光雪,有曾住在武吉班讓十條石的山崗上生活的鄺偉雄,有不時穿往新馬邊境的陳宇昕,還有上過「美世界社會大學」的李集慶!
以《我獅城》作為一個「新開始」,希望更多人開始關心「獅城」的人文地理與文學,同時,也有更多地方書寫的文學創作湧現。
編者簡介
汪來昇,一九八七年生,畢業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現為新文潮出版社總編輯,及旗下書店,海風書屋負責人之一。文學作品與評論,散見於中港台與新加坡報章、選集與文學期刊。著有詩集《喧囂過後》、《消滅眾神》;編有文學雜誌《不為什麼》,詩選集《一首詩的時間》、《不可預期》等。
獅吼力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朱亞君、杜順吉、吳易叡、林增如、柯思仁、張承堯、張國強、郭慕義、陳麗儀、董啟章、韓麗珠、蘇偉貞
- 出版最重要的一環,在標示一個時代的意義。我,我所思索的,我這個時代,我活著的這片土地,發生了甚麼事。出版為後人種樹,留下歷史的紀錄。《我獅城,我街道》便是這樣一本重要的書,透過廿六名藝文工作者,從記憶中提煉出不同角度時空的新加坡,在大疫之年,為我們按下了一個又一個璀璨又淡淡哀傷的快門。——朱亞君,寶瓶文化社長兼總編輯
- 在新加坡發展歷程中,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記憶和故事,以及共同擁有的集體回憶。回不去的,或是正在經歷的特別時期,我們都應珍惜——因為世界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十年之後,而是今天之前。定居新加坡卅餘載,《我獅城,我街道》勾起了我需要在這裡的珍貴回憶。我極力推薦這本書給所有讀者,尤其是年輕的一代,它以「街道」和「地方」的故事出發,結合各位作者的生活經歷,讓讀者從多元角度了解與認識這座城市。最後,預祝大賣!——杜順吉,緣中秀風水命理師傅
- 在疫情期間成書的《我獅城,我街道》,除了回應晚近華語系文壇不約而同吹起的街道風,也見證了空間書寫在「城市花園」地景迅速隱沒之下的急迫性。不同世代的作者們在時間突然停頓的光景裡,以電影技術「子彈時間」的手法,帶領讀者們穿梭比新加坡歷史綿長不知幾倍的南洋史地。書中不同語言的地名、風情萬種的花草、情調迥異的樓宇,和來自東南亞各地的記憶菜色,好比十九世紀中來到新加坡的博物學家華萊士的筆記本,在蕞爾之島上重新發現的繁勝博物。在亞洲眾多城市的面貌愈益雷同之時,此書提醒了我們還需要詩句,交織成童年甘榜裡的阡陌小路;需要散文,漫漶成記憶裡的城池;需要故事,讓我們在令人焦慮的鋼筋叢林裡安頓身心。——吳易叡,台灣成功大學副教授、作家
- 在疫情期間成書的《我獅城,我街道》,除了回應晚近華語系文壇不約而同吹起的街道風,也見證了空間書寫在城市花園地景迅速隱沒之下的急迫性。不同世代的作者們在時間突然停頓的光景裡,以電影技術「子彈時間」的手法,帶領讀者們穿梭比新加坡歷史綿長不知幾倍的南洋史地。書中不同語言的地名、風情萬種的花草、情調迥異的樓宇,和來自東南亞各地的記憶菜色,好比十九世紀中來到新加坡的博物學家華萊士的筆記本,在蕞爾之島上重新發現的繁勝博物。在亞洲眾多城市的面貌愈益雷同之時,此書提醒了我們還需要詩句,交織成童年甘榜裡的阡陌小路;需要散文,漫漶成記憶裡的城池;需要故事,讓我們在令人焦慮的鋼筋叢林裡安頓身心。——吳易叡,台灣成功大學副教授、作家
- 《我獅城,我街道》從個人記憶中,書寫了許多新加坡的過去。或許,我們已結束了不少過去,但也從書中一再看到,過去並未結束我們。——林增如,藝術工作者
- 這是一本充滿個人記憶與耽溺情感的書。多元精彩的敘事,引人入勝的細節,延展數十年的時間散點,鋪設錯綜複雜的空間網絡,編織成深刻觸動人心的島國人文地理風貌。個人記憶之重要,在於解構官方敘事的冰冷僵硬;耽溺情感之重要,在於擺脫理性客觀的道貌岸然。《我獅城,我街道》讓讀者找到某些熟悉而可能淡忘的轉角風采,也發現每位作者私己而深情的生命線路。——柯思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作家
- 來新加坡二十多年,住過的市鎮在不斷翻新下幾乎都換了面貌。記憶裡的風景,平面照片捕捉不全,往往靠著和朋友話當年拖緩它被時間風乾的速度。這是新加坡人的宿命。小島國寸土如金,原是保留集體記憶的街道,變成每個人用言語和文獻保留的記憶。《我獅城,我街道》裡絕大部分地點都已不復原貌,站著人妖的黑街、曾是文化地標的橋北路⋯⋯,但永遠回不去的事物才更叫人回味,作者們的文字裡有歷史、回憶和深深的眷戀,它在我心裡架構了那個我來不及參與的新加坡,也讓我想起人生裡那些好久不見的街道——無論它們是否還在,忽然好想知道它們過得好不好?——張承堯,新加坡編導兼主持人,閱閱一室播客製作人
- 「人文地景」很抽象,稍微具體點應該是「地方給予人們的記憶」,而記憶可以是文字、音樂、生活方式等,建構成的個人與共同記憶。新加坡自建國以來,一直不遺餘力地拆建實體景觀,然後以極快的速度聳立起摩天高樓。我的種種閱讀裡,對港台的地方面貌反而深刻,但對於新加坡總是充滿著「遺忘」和「以往」的遺憾。悉知新文潮要出版《我獅城,我街道》時,我被其初衷所打動,希望為將我們的這一方水土做個見證,尤其是給新一代的新加坡和海外讀者,留下一次「共同記憶」。——張國強,新加坡小說作家
- 在這本來得及時書裡,作家群描繪出一座在時間漣漪散去後,沉澱下來的城市——來回往復著一波又一波生活的動盪,以及全球疫情籠罩下的焦慮,城市人的堅毅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我獅城,我街道》這本文集的書名,其中的兩個「我」含義極深,作家不僅書寫著屬於「我」(個人生活)的城市,也很自然地將「我」(自己)給投映在每條街道與角落裡;似乎提醒著城市的每一份子,不論人類與否,城市的水泥還是濕的,生活是進行式的。最後,我鼓勵你將這本選集作為指引,引導你去重訪曾以為熟悉的街道與地方,並在閱讀後,通過作家的視角再去觀察這座城市,之後提起筆,也書寫出一篇屬於自己的街道與地方故事。——郭慕義,新加坡作家
- 小時候,家住加東。搬離那一區雖超過廿五年,但總忍不住不時回去看看自己成長的老地方。當年的老家早已夷為平地,建起了高檔公寓,而熟悉的店家也都不再營業。但微帶鹹味的海風依舊吹拂,這是加東不變的氣味。《我獅城,我街道》從不同文字工作者的敘述和不同面向,讓我們再走一趟新加坡街區,帶出值得追憶的故事。在高度發展和急速變化的新加坡,這樣的記錄是重要、必要的。——陳麗儀,新加坡3好FM編導主持人,閱閱一室播客製作人
- 《我獅城》裡面的文章,完全印證了何謂「街道生活」,也即是與個人經驗密不可分的場所。不少作者憶述了自己童年時生活的街區,那裡有集體的歷史經驗,有家庭和個人成長故事,也有色香味俱全的感官記憶(以地道美食為最)。對像我這樣的外人來說,讀來都質感豐富,興味盎然。再拿來和香港街道經驗作對照,會發現很多異同之處。——董啟章,香港知名小說家
- 六年前,我曾經在一個只有夏季的地方住了四個月,有時在一天之內經歷晴朗和風雨,而在大部份的日子,空氣炎熱而潮濕,人們所說的英語,全都帶著一種南國腔調──那是在新加坡南大駐校的記憶。在《我獅城.我街道》中,我重遇了「巴剎」、「組屋」和「芽籠」,甚至可以嗅到椰漿飯和榴槤的氣味。這些文字喚醒了我深藏著的新加坡記憶,還給我指示了那些我從不認識,埋在城巿皮膚深層的新加坡的血管和神經。——韓麗珠,香港作家
- 新加坡,不僅一城一國,還可以是一人一國。遍及全境的街道滄桑記憶,黃頂黑德士、書店、甘榜、寫信佬、紅頭巾、殯葬、教育、種族、食物……組成一幅新加坡全景記憶圖示。每篇文章,編者用心加註,甚至「食不厭精」的下海中譯,如馮啟明〈加東〉文短,但記錄了加東「曾經是新加坡的天然東南部的海岸」,印證了一九六五年才建國的新加坡,已經加入歷史的「曾經是」隊伍。——蘇偉貞,台灣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作家
目錄
主編手札:
以文學作為另一種記錄 | 汪來昇
序 I:
街道與時間 | 董啟章
序 II:
島與島:詩與雞蛋花 | 蘇偉貞
攝影手札:
攝影者說 | 符志修
上山下山的童年 | 鄺偉雄
我寫黑街 | 吳偉才
我家在芽籠 | 鍾秀玲
加東 | 馮啟明
當楊厝港路夢見後港五條石 | 林得楠
邊境 | 牛油小生
橋南橋北消散的市井氣 | 周維介
左右的回憶 | 艾禺
桃花不再 | 蔡欣洵
我們 —— 致柏提路一帶的猴子與貓們 | 歐筱佩
我住死人街 | 林方偉
難忘死人街 | 何志良
沿著老路來回走 | 潘正鐳
海格路 —— 龍潭虎穴中的桃花園 | 黃文傑
「登百靈坊」 | 楊薇薇
Goodman Road 與富有詩意的「月眠路」| 李氣虹
長長 | 伍政瑋
我的「童工」年代 | 洪均榮
欖核中的黃埔 | 周昭亮
大巴窰八巷 | 譚光雪
兒時記憶 —— 俊源街與其周圍的老街舊事 | 曾國平
無路可返的故鄉 —— 芽籠東蔥茅園 | 鄭景祥
從二馬路到五馬路 | 吳慶康
小印度的一份情緣 | 黃子明
波東巴西,我這般中意的小鎮 | 林偉傑
那一路的事後幸福與遺憾 | 李集慶
作家簡介
地方小記
_________
ISBN:978-981-18-4364-8
英文書名:Streets and Places of Singapore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年8月
分類:新加坡文學、當代文學、人文地理
系列:文學島語 009
規格:210mm (H) x 148mm (W),216頁
鳴謝贊助:BU by Shen Xi、Goldbell Corporation Pte Ltd、Leco Auto Pte Ltd、Singapura Heritage、Union Energy Corporation Pte Ltd(按英文拼音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