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購】聽不見的小翔◎大布吉

【預購】聽不見的小翔◎大布吉

平常價 $27.00
/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僅存數量 0 !
  華文首部聽障同志繪本
  ──當世界悄然無聲,我們在一起,更懂得互相擁護的溫暖。

  殘酷兒(殘障同志團體)團長  Vincent(黃智堅)
  聾人協會理事長  牛暄文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社工主任 鄭智偉
  新北市手語翻譯服務督導  蕭匡宇
  ──真情推薦

  在有限的文字中,我們該如何了解聽障朋友的社會處境?對他們的生命過程又有什麼影響?身為聽人,恐怕我也只能用力地去想像那些不曾有過的經歷。而本書正是那個出發的起點。──大布吉

  身分、族群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彼此跨越溝通藩籬的心。

  《聽不見的小翔》收錄四則聽障同志的成長故事,
  從生活挫折、情感啟蒙,到同性探索、追求獨立。
  有時快樂、激動,偶爾悲傷、氣憤。

  「我聽不到又不能說話,無法跟爸媽用語言溝通,
  就算想要勇敢跟爸爸媽媽說『我喜歡男生』,卻又沒勇氣講。」


  簡單,略帶樸拙的字句,
  卻完整描繪出對親情、愛情、夥伴、成就的渴求與期待。
  這是一個起點,讓我們專注,藉愛感受寂靜之音。

  ★更多訊息,請上基本書坊部落格: gbookstaiwan.blogspot.tw

名人推薦

  殘酷兒(殘障同志團體)團長 Vincent(黃智堅)──

  在《聽不見的小翔》書中,能讀到聽障朋友透過文字抒發的無奈,同時也希望能藉此讓更多聽人理解聽障朋友的世界,消弭兩者之間的距離,拉近彼此。

  聾人協會理事長 牛暄文──
  作者耐心聆聽,讓聽障同志跨越身體和性向的雙重認同,打開心房,分享他們動人的感情故事。

  新北市手語翻譯服務督導 蕭匡宇──
  在《聽不見的小翔》這繪本裡,我看見作者用心「聆聽」,貼近書裡一個個無聲動人的故事,再用他的「語言」,揮灑色彩線條,勾勒出一座橋,帶領讀者們像愛麗絲般,一頁一頁走進聽障同志朋友們豐富精彩如你我的生命裡。

作者簡介

大布吉


  屏東科技大學生命科學系畢業。對於生物學、美學及心靈成長都頗有興趣。曾任職兒童生態教師。喜愛閱讀童書及繪本,時常在書店看童書看到淚奔。有雙面性格(不是雙重人格唷),時而幼稚、時而嚴肅,時而樂天、時而憂鬱,似乎總是追尋著什麼而偏離了社會的常規。自有一番看待萬物的道理,好惡分明又執著,相信直覺卻又恐懼與別人不同。朋友總是對他說:希望你能夠相信自己,走出自己的道路。維持開放、友善與理解的心情,明白聽人與聽障的溝通障礙可以消弭,並且極力能為聽障同志聚會留下一個紀念。

推薦序

閱讀不同的彼此 /vincent (真情酷兒節目主持人、殘酷兒團長、手天使負責人)


  他寫出來的語句,為什麼都是這樣格格不入?看不透也猜不懂他的意思。而他在臉書上的留言,如此直白和傷人,讓我瞋目結舌!私底下收到他的訊息,常常看不懂。我會一再把我所了解的字面意思,回覆給他,確認是不是他的真意,我有沒有誤會了他?他也快速地回覆了我,但仍舊令我丈二金剛摸不著!這是我第一次和聽障者做文字溝通,著實撞了壁。爾後,他常在臉書上和人互動,原本有位殘障者心情不好,大家都和善地寫下鼓勵,唯獨他的留言犯眾怒。大夥怒斥他不該以文字傷害友人……

  上述的文字來自一位朋友的私下抱怨。文中那位犯了眾怒的聽障朋友,與我也相識,從見面的互動中,我能感受這位聽障朋友性格溫暖,與抱怨文字所說的大不相同;於是我找了認識的手語老師解答,才發現聽障朋友使用的手語,其文法與我們聽人(聽障者對一般人的稱謂)的文法差異極大,他們在書寫文字時沿用手語文法,因此產生了溝通上的障礙。

  這時我才理解,原來聽障朋友的自然手語與中文手語也截然不同。曾有朋友問及,為何聽障不能以聽人的手語來融入社會?聽障朋友的回應是:「我這樣表達再也自然不過了,為何要我們以自己不熟悉且麻煩的方式來和你們溝通?」是啊,現場的我雖然沒有答腔,但我承認自己被打臉了!他的回答點醒了我,不尊重聽障文化,就如同一再的要求原住民文化遵循漢人文化的軌跡發展,是同樣霸道的行為。

  這樣的經歷,有助於肢體障礙的我看見了彼此不同的障礙層次。當我閱讀《聽不見的小翔》時,感觸極深。我想你的直覺可能與我類似,第一眼觸及文字時,一定會懷疑編輯是否不用心?校對怎麼如此不專業?何以一些文字,閱讀起來既奇怪也不順暢?但由於過往與聽障朋友的互動,使我忍不住為這些文字喝采,它沒有因為出版產業對於文字的「堅持」而過度更正原創。一直以來,台灣社會講求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的民主精神;然而實質上,這樣的正義卻夾雜著變態:當少數服從了多數,多數卻霸凌了少數。類似的情境在弱勢族群中一再上演。或許有些人會認為,要聽障朋友適應聽人社會的立意是良善的;但這麼做的同時,是否只站在聽人的立場思考,卻對聽障朋友真正的困境視而不見?如果你能在享有(連想都不用想就獲得的)權益時,仍為聽障朋友思考:大家一起來學手語(甚至教育部也將手語列為第二語言,如同英語或台語),會不會對聽障朋友更有實質的幫助?書中呈現聽障朋友的難處,俯拾皆是。比如一段不曾吵架的戀愛關係,應該是眾人欣羨的吧?但探其結果,卻令人心酸不已:戀人自私地以為聽障伴侶無法聽見,便在他面前以電話向第三者甜言蜜語,殊不知會讀唇語的他,同時讀進了外遇的事實⋯⋯箇中酸甜,如人飲水。

  在《聽不見的小翔》書中,能讀到聽障朋友透過文字抒發的無奈,同時也希望能藉此讓更多聽人理解聽障朋友的世界,消弭兩者之間的距離,拉近彼此。我也對出版本書的基本書坊表達敬佩之意,為了讓大眾更了解聽障朋友,他們無懼市場艱困,只為貢獻一點心意。


作者序

用心傾聽寂靜的聲音 /大布吉


  臉書正興盛的時期,我利用臉書追蹤了許多社會及環保議題的粉絲團,當時男友介紹了王鐘銘的臉書,告訴我可以看看他的文章。加入並且也認識鐘銘一段時間以後,某日鐘銘發了一則訊息,邀請大家參與聽障同志在烏來老街的遊玩聚會。這個活動引發了我的好奇心,雖然知道「聽障」,但聽障朋友還是第一次出現在我的生活圈中,我既是好奇又是擔心:好奇聽障朋友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擔心自己不擅長團體社交活動,不知道該將自己擺在團體中的什麼位置,也不太了解如何與人拉近距離。「不過既然是戶外活動,大不了就自己看看沿途的花草,和平時一樣吧。」就這樣,我參與了聽障同志聚會,也開啟了密切與他們相處的日子。

  從相處中,體驗單純的快樂

  第一次參與聽障同志的聚會讓我感覺快樂。主辦者帶著大家依照計畫好的路線行走,到達特定休息處時便開始聊天與玩團康遊戲。在自我介紹時,由口語學得很好的聽障朋友鸚鵡幫我們進行手語翻譯。這時我才知道,原來手語的「名字」並非由中文直接翻譯成手語,而是根據對方的特徵或者喜好來命名,比如鐘銘的特色是留著落腮鬍,因此他的手語名字就是「鬍子」。這真是有趣極了。在場所有第一次參與聽障同志聚會的朋友,都快速得到一個手語名;我則因為外表沒有什麼特色,讓大家在取的時候傷透腦筋,只好以布料的手語為名,替我取作「布」。

  很快地我也發現,即便沒有鸚鵡替我們做翻譯,我依舊能夠透過簡單的方式與聽障朋友們溝通。當我們需要表達參與聽障同志聚會的感受時,我能僅用當天學到的一點手語,加上雙手比YA,就讓大家了解參與的快樂。我看著聽障朋友們打手語,即便不知道他們交談的詳細內容,但能夠依據他們的肢體語言以及表情,判斷他們是在拌嘴、討論嚴肅的事,或者傲嬌不屑。與聽障朋友的聚會讓我體認到手語並非只作為翻譯的語句,事實上它運用了人體各種感官,形成獨有的語言及文化。

  在聽人(一般人)的文化中,非常依賴語句的運用。聽人交談是利用文句當作雙方的溝通工具,兩方對談時,重點在於字詞的定義,並藉由組合字詞來表達感嘆、失望、興奮等情緒。然而手語卻是直接依據對方的態度、表情,並搭配手語詞彙來表現。比如聽人在表達聚會心得時,常常僅是描述「很開心參加聚會」這樣的字句;但聽障朋友會很難理解所謂的開心是「很興奮」還是僅是「愉快」而已?也就是對手語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手勢說了什麼,而是以肢體語言與表情讓對方感知。

  放下語言,用心傾聽

  聽障同志聚會是公開性的活動,並沒有特別限制非同志參加,因此開始有聽障朋友擔心出櫃的問題。在聽障與同志兩種身分的雙重弱勢影響下,聽障同志在一般社會裡幾乎被漠視。儘管我們盡力溝通,樂觀地認為來參與活動的朋友應當是對同志友善的,但很難真正弭平聽障朋友的疑慮。這讓我理解到,無法順利跟他人溝通的不安感影響有多大。在聽損程度不一的狀況之中,每個人掌握的資訊是不對等的,即使人站在面前,也可以直接利用對方無法使用的語言傷害對方,而這樣的問題嚴重到僅僅憑著情誼交流的我無法處理。有時會遇見聽人就在背後講著帶有歧視的語言,也有聽障倚仗著其它人是重度聽損,當著面跟我說對方的不是。我感到很不安,這是破壞信任關係的大忌諱。

  團體的瓶頸使我開始思考自己的角色位置。我無法順利的維持團體的結構方向,也很難分辨自己在聽障朋友與聽人產生摩擦時該以何種角度處理,畢竟無論聽障或是聽人,都會有不想討好對方的時刻;然而長久下來,我慢慢理解,真正的溝通不在語言與文字,而是心,以及人與人相處的情誼。在這個聽人強勢的社會中,有幾個人願意學習手語去進入聽障的世界?相對的,要聽障朋友學習讀唇語、口語來進入聽人的社會,真的非常辛苦,也很孤獨,每每聽到聽障朋友描述學習的困難,都感到萬分不捨。因此我想用這個社會與聽障的實際關係,作為我的原則來與聽障朋友相處,我沒有刻意去學手語,我不希望因為自己會了,而在團體中的位置產生變化。我希望藉由維持這樣的精神,去找尋在多元族群的社會裡,彼此理解、尊重與愛護的方式。在與聽障朋友的相處上,我找到了一條繩索:用心尊重對方、傾聽對方的訴求、以及豐富而非語言的情感表達。

為他們搭建溝通的橋梁

  聽障朋友無法以有聲語言作為溝通方式,影響了他們在文字寫作上的表達。手語的語法跟一般中文不同,因此在與聽障朋友溝通時,邏輯上容易有模糊地帶,需要多加猜測揣度,有耐心地一一確認對方的真正意思。在本書裡,幾位聽障朋友寫了自己的故事,而我則是提供圖畫,為他們進一步詮釋,對於聽障朋友的文字只做最低限度的修改,希望能藉此讓大家體驗與聽障朋友相處時的氛圍。在書中,或許你會感到平常的用語習慣被打亂,而這正是與聽障朋友們相處時的真實情景。

  在有限的文字中,我們該如何了解聽障朋友的社會處境?對他們的生命過程又有什麼影響?身為聽人,恐怕我也只能用力地去想像那些不曾有過的經歷。而本書正是一個出發的起點,盼望透過這本書,無論是你我,都能試著超越以往的慣性用語,以心去感受、探索聽障朋友的世界。

後記 /大布吉

  謝謝您讀完這本書,對我來說,這段日子給我人生非常特別且難忘的經驗,而這本書更具有對聽障同志聚會,以及我自己的紀念意義。

  參與聽障朋友的聚會,給予我這樣的一位聽人的幫助,可能比我給予聽障朋友的更多。在這裡,除了認識聽障朋友以外,更集結了許多很特別、或是更懂得生命溫度的朋友們,給我一個機會認識更多樣化的同志,讓我體認族群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心在何處。

  並且,還不僅僅如此。

  大約在參與聽障同志聚會後的兩年,我與家人偶然聊到了一位親戚,大人們都稱呼她為啞巴阿姑。小時候,她就住我家樓上。幼年時我常看見她在公寓門前的廟口閒晃或休息。她是文盲,無法用任何語言溝通,大人們都說她有點智能不足,而我也一直這樣以為。由於參與了聽障同志聚會,對於聽障的狀況略為熟悉,我便繼續問下去。他們告訴我啞巴阿姑從小就聽不到,曾經被送去聽障學校,但是她卻逃學不想返校,說是學校裡的同學都很奇怪,她不要去,後來真的再也沒有上學,長大還曾被人性侵害。幸好最後有位老榮民娶她進門、照顧她,並且交代將遺產留予她及孩子。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們從小認定智能不足的啞巴阿姑並不是智能不足,她就與我所認識的朋友一樣是位聽障!由於當時聽障學校的資源與品質不足,造成她排斥上學;因為教育不足,導致在各方面能力都落後。我幾乎難以想像那些在我身邊的朋友,如果早出生三十年、或是家境差些,很可能就像啞巴阿姑一樣過著難以與人溝通的生活。在處理團體中各種問題的同時,奇妙地與我自己的人生,甚至家族產生了連結。聚會使我認識了聽障朋友,也同時在我的生命裡紮根。

  《聽不見的小翔》收錄了四位聽障朋友的故事,但對於表達聽障朋友的生活恐怕只是九牛一毛。即便是現在,仍有許多聽障朋友對於走進社會感到恐懼。在並非無障礙的環境中,最令人擔憂的還是他們成長的背景以及社會給予的資源。或許現今社會在醫療、環境等硬體設施上有加強,然而聽障朋友一路走來的心理需求是難以被輕易量化的。而我自己最希望的是,無論聽障朋友或聽人、無論同性戀或異性戀,都能得到他們應該擁有的權利,以及堅強完整的靈魂。